鼓浪屿古树名木景观优化研究初探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16 13:56

  摘要:鼓浪屿现已进入申遗后时代,其上所生长的数百棵古树名木堪称文化遗产地的“活化石”,具有高度生态价值、遗产价值和景观价值。但目前鼓浪屿古树名木面临着生境较差、养护不佳、病虫害严重的问题,生存面临严重威胁。针对古树名木的生长历程从古至今进行梳理,联系规划发展目标,结合已有古树资料进行整理叙述,对岛上的古树名木现状生境观察记录,总结古树名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从而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基于鼓浪屿的发展,对鼓浪屿古树名木景观优化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古树名木;生境;鼓浪屿

  2017年7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成为我国的第52项世界遗产。鼓浪屿的历史价值,是中西多元文化在人居环境营造、建筑与园林艺术、文化生活等领域广泛、深入交流的物证。申遗成功后,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建设重点过渡为遗产地的保护[1]。

  古树名木在鼓浪屿历史风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鼓浪屿作为历史城镇类型遗产,由岛屿自然景观要素、历史道路、历史建筑和宅园景观等要素,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历史景观。现存的古树名木不仅是鼓浪屿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维系着鼓浪屿文化遗产地的历史风貌,是自然本底与人文本底的一部分,是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体现。因此,岛上所生长的古树名木承载着鼓浪屿历史价值与文化,是申遗后保护和规划的工作的重点之一[2]。

  1鼓浪屿古树名木历史沿革

  截至2013年,鼓浪屿统计并挂牌保护的古树共189棵。古树名木是鼓浪屿从传统聚落发展到现代城市的见证者,是鼓浪屿历经朝代变迁、战争改革的亲历者[3]。

  最早于宋朝末年,岛上已有人类生活迹象,元末明初有人定居,此时岛上原有自然本底良好。至1842年厦门开埠前,本岛居民伐木建屋、烧荒垦田,岛上植被基底部分被破坏,但仍有众多树木幸存,其中77株随着鼓浪屿数百年发展一直伫立。1842年厦门开埠后,鼓浪屿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的注意,洋人用城市化的眼光看待岛上的本土环境,欣赏植物之美,享受其带来的荫凉。此期间,鼓浪屿上出现大量国外引种植物,本底植物受到极高等级的保护。公共租界时期,英、美等外国驻厦领事和清政府共同成立工部局对全岛进行管理建设,出台了首个保护树木的条例并种植行道树,为鼓浪屿带来了遍布全岛的绿荫。1938年日军登岛强占鼓浪屿,岛上发展停滞,直至解放后鼓浪屿才开始规划建设[4~5]。

  2规划思路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①当中将植物绿化认定为鼓浪屿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保障生态平衡,丰富景观效果。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岛上原有自然景观环境,精心设计植物搭配,并对部分林相景观较差或枯老病死较严重的植物群落加以养护与修整,同时采取开辟“林窗”或利用林隙空间套种等手段优化提升植物景观风貌。

  鼓浪屿岛绿化覆盖率达48.5%,在保护好岛上189株古树名木的同时,精心挑选适宜树种,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提高绿化配置的艺术性、观赏性。同时,根据鼓浪屿上山体不同的自然基底和游览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植被改造。

  总体规划还提出要以打造“音乐之岛”“海上花园”和“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目标,把景区建设成为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旅游特区”“艺术之岛”。同时着力挖掘历史风貌建筑的潜在价值,以优质植物景观烘托历史建筑,使鼓浪屿的整体风貌更具优势,继续扩大旅游市场营收。还要突出“城景相依”的景观特色,以厦门市为背景、鼓浪屿为点缀,隔海相望、城景平衡。

  3古树名木现状

  3.1树龄和种类

  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徙与文化融合的漫长演化,鼓浪屿上的古树名木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

  1)树龄高。通过调研统计,发现鼓浪屿上现存的古树名木平均树龄在150岁以上,最大树龄高达473岁,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2)种类单一。统计发现,榕树Ficusmicrocarpa占鼓浪屿古树名木数量的80%(图1),一方面是由于榕树的生长习性有“独木成林”的特点,更易长久留存;另一方面是由于榕树为乡土树种,其对灾害的抗性相较于其他树种更强,更易存活。

  3)珍稀植物多。鼓浪屿存在众多引种自世界各地的各类珍稀植物。如岛上现存国内唯一一棵柱状南洋杉Araucariacunninghamii,为邓颖超亲手栽植,意义重大;生长着国内最高、最粗、最大的海枣(台湾枣椰)Phoenixdactylifera、金刚纂Euphorbianeriifolia和紫檀Pterocarpusindicus,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历史价值[1]。

  3.2生长状况

  由于鼓浪屿上人为活动十分频繁,故现有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存在以下问题:

  1)病虫害极为严重。由于鼓浪屿上多数古树名木的树龄高,加上长期缺乏科学的养护管理,免疫力衰退,故如褐根病、红棕象甲、橘小实蝇等病虫害为害较为严重。相关部门虽已多次组织开展古树名木的防病救治工作,但依然难以逆转生命的基本规律。

  2)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鼓浪屿由于四面环海,东南方向直面台湾海峡,暴雨、台风频发,破坏力惊人,鼓浪屿上古树名木历经百年,已出现较为严重的损毁、倒伏情况。

  3)植物根系与硬化设施矛盾严重。由于鼓浪屿道路、广场等面积较大,使得多数古树名木的根系受到硬化的路面、树池、座椅甚至建筑物的制约,不少植物的根系盘结、穿插在路面铺装、树池、挡土墙和围墙上,影响古树名木根系的生长和稳定性,也破坏了这些硬化设施的外观与功能。

  3.3种植点周边环境

  鼓浪屿结合社区、风景区与世界遗产地多功能于一体,使得古树名木种植点周边环境极为复杂,总体可分为道路、建筑、广场和院落4类情况。

  1)古树名木种植于道路旁边。该情况常见于鼓浪屿道路旁边的绿化池当中,常结合座椅放置,利用古树名木的遮阴效果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憩环境。同时,绿化池自身进行软景配植,烘托以古树名木为主的植物景观(图2)。

  2)古树名木种植于建筑旁边。该情况主要发生在鼓浪屿居民集中居住的区域。民居和随意放置生活用品、垃圾,压缩了古树名木的生活空间,并使其受到垃圾污染。一些古树名木生长在建筑地基旁边,根系穿插于建筑地基甚至墙体之中,部分古树的枝干延伸至建筑物内。

  3)古树名木种植在广场周边。该情况常见于景点集中的区域,部分古树种植在广场周边的绿地当中。这些古树名木一般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成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重要景观。

  4)古树名木种植于院落之中。该情况遍布整个鼓浪屿,一般是鼓浪屿居民自发种植的具有一定美好象征意义的树木。这类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相对其他3类情况较好,但部分植物由于缺乏管理,已经蔓延至院落围墙之上,影响到围墙的整体结构。

  3.4现有保护措施

  目前,鼓浪屿已批复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对鼓浪屿上古树名木的全面砍伐;移栽需报相关部门甚至国家部门进行审核批复;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需要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①。但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十分专业、严格,而岛上保护建筑等规范同样十分严格,使得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与其他规范产生矛盾,且经常无法协调。

  4保护与优化

  4.1保护与优化原则

  4.1.1原真性

  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历史研究价值极为突出,现存所有建筑、设施、植物均是历史沿革的重要载体,无法再生、无法复制。因此要尽可能基于鼓浪屿历史风貌的原真性来开展保护与优化。

  4.1.2生态性

  为保障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长久留存,必须坚持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是维持区域内生态系统完整、稳定的重要原则,要求一切保护与优化方案都必须建立在对鼓浪屿生态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使岛上生态系统更加健康[6]。

  4.1.3低影响

  低影响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遗产保护地进行优化、更新时的首选策略,低影响开发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协调鼓浪屿各管理办法、保护规范,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与优化鼓浪屿古树名木。

  4.1.4连续性

  古树名木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文化遗产,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停变化的特殊类别。为更好地保护与优化古树名木,应密切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7]。

  时间连续性是顺应古树名木不停生长变化的特征。保护与优化应考虑古树名木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跟踪树木生长情况,针对古树名木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保护与优化手段,并根据树木的生长状况,分阶段更新相应的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空间连续性是从整体风貌的层面上,考虑鼓浪屿风貌控制性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性。不同绿色斑块之间利用绿道与小型公共绿地连接,以古树名木作为绿道、绿地的标志性节点,引导鼓浪屿居民及游客的出行。

  4.2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

  应在现有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数据网络,落实“互联网+”战略,开拓更多更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手段。数据网络内容具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古树名木管理与养护情况:该部分数据库主要记录古树名木树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次数、病虫害高发时间、养护管理情况信息,相当于鼓浪屿古树名木的“病历”,是贯彻连续性原则的高效手段。详尽记录以上各种数据,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针对不同个体,提出有效的管理养护措施,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不可修复的伤害,同时提高鼓浪屿各有关部门在统筹管理养护工作时的效率。

  2)古树名木历史沿革:在保护与管理古树名木时,除了建立单独的“病例”外,还应对每一棵古树名木进行考证,尽可能多地记录古树名木的史料信息,留存影像、文献甚至考证录音等,使鼓浪屿作为珍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持久焕发勃勃生机。

  3)古树名木地理信息: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配合以上两种数据库,为整个数据网络提供高效运行的有力工具,方便管理与养护人员迅速定位古树名木的位置,监管其生活环境,防止被破坏。

  与数据系统同时建立的,还包括与数据库相连的标识系统。未来,该标识系统能够为居民和游客指引古树名木的方位,形成鼓浪屿独特的景观网络。标识系统还将与个人移动终端连接,共享数据网络中的信息,为居民与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游览体验。

  4.3古树生境优化

  古树生境优化分为生境修复与生境提升两大部分工作。

  1)生境修复工作是古树生境优化的前端工作,主要是清除古树周边范围内的生活与建筑垃圾,清理岛上居民私自存放的生活物品与生产工具,清除陈旧的古树名木护栏。这些物品与设施已经严重侵害了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同时影响了游人的正常观景及游览体验。

  2)生境提升工作是古树生境优化的后端工作,主要内容是围绕古树名木的年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基底信息,用规划、景观与活动策划等方式,带动以古树名木为核心的周边片区自然与社会活力。一方面,以古树名木为重要节点,规划与设计相应的场景,让游览者行走在模拟场景中,体会当时当刻的历史氛围。另一方面,模拟场景与活动策划带来的场地归属感,将直接提升游人与岛内居民的责任感,未来有极大可能通过合理、创意的活动策划,让人们参与到古树名木生境的维护与进一步提升工作当中,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循环[8]。

  4.4古树名木附属物配套

  在古树名木生境优化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先期计划进行其附属物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加强古树名木的支撑与保护。许多古树名木由于树龄过大,加之频繁遭受强烈自然灾害的侵袭,枝干已不再稳固。利用支撑构建、景观墙、景观围栏加强古树名木的支撑与保护,能够保护古树稳定,尽可能消除其安全隐患。

  在古树受到切实可靠的支撑与保护之后,可围绕支撑物与保护围栏甚至古树枝干进行装饰,保障古树名木的景观价值,提升古树风貌。

  后期进行规划与策划时,利用古树名木作为激活周边片区活力的重要核心。可围绕支撑物与保护围栏形成树荫下的场地,这些场地可用于开发成为配套服务空间,亦可策划开展不同的节日庆典活动。

  4.5围绕古树名木的植物景观营造

  古树名木周边的植物景观营造是所有优化提升工作中的最重要环节,能够使古树名木周边环境安静舒适、意境悠远深邃。

  首先应当注意生态可持续性,构建模拟古树名木自然栖息地的近自然环境,以海绵设施、石笼树池等仿生手段,弹性消解极端自然灾害对古树名木造成的不可修复的伤害,快速渗透雨水,稳固与舒展古树根系。对于周边存在大型绿地的古树名木,可依照自然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根据不同空间环境的景观特征,营造开合有序、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

  其次,考虑古树名木本身的背景。依据不同古树的不同背景,以原真性为原则,尽可能模拟古树名木的原始生存环境。一方面能够保证古树生存于最为合适的环境当中,另一方面带给游人最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观赏体验。

  同时,考虑后期节庆活动的策划实行,应有专业团队负责利用时花等假植花卉对局部进行暂时性装饰,烘托活动氛围,优化活动体验。

  5结语

  古树名木是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地一项重要的自然财富,是记载鼓浪屿场所精神的重要媒介,是鼓浪屿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鼓浪屿古树名木的永久续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离不开规划设计的创新理念,离不开品牌推广的稳定持续。从最基础的古树名木开始,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配合政策规范与管理养护,最终打造活力岛屿、趣味观光的“海上花园”,让古树名木成为鼓浪屿的“闪光点”。

  维护鼓浪屿古树名木,即是维护其世界遗产地位,保证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给当地打造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张松.多元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整体特征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8.

  [2]吕宁,魏青,钱毅,等.鼓浪屿价值体系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7(4):4-15.

  [3]刘海桑.鼓浪屿古树名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何丙仲.鼓浪屿公共租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5]张灿灿.近代公共租界时期鼓浪屿中外住区空间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4.

  [6]殷晓彤.世界遗产视野下植物景观的保护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7]王璐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原则与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8]张志雄.从鼓浪屿园林看中西园林文化的交融[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6):57-59.

上一篇:广州市花境节约型植物应用调查与评价研究 下一篇: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湖区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