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16 09:34
摘要:对广州市小学自然植物教育进行访问调查,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植物教育途径、对自然教育课程态度和自然植物教育形式、喜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主要从自然植物教育模式、小学高年级儿童自然植物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自然植物教育的整体普及度不高、学校对自然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校内植物教学实践活动少、活动形式与儿童的喜好不符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校与公园和机构的交流合作,优化植物教育资源的利用,针对特定需求改善校内植物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老师在适龄自然教育上的专业培训以及自然体验活动灵活化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教育;自然植物教育;小学高年级;广州
1 自然植物教育
自然植物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普及植物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促使儿童接近大自然,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活动,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 [1]。随着城市的发展,儿童离泥土和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缺乏对自然和植物的全面认知 [2]。2015 年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研报告》[3] 中显示,全国有 68.12%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1 h,16.33% 的儿童开始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表现为对自然不友好、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差等。近年来教育学者也纷纷提出,自然本身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发展和情感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4];自然环境能刺激儿童感官,利于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自我控制;户外活动能帮助儿童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儿童与自然的情感,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保护自然的意识 [5]。尽管近年国内自然教育机构数量剧增,但仍未形成规范的体系,影响力不大。而我国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覆盖面广,若能通过发展校内自然教育,加强儿童的自然意识,与校外的专业机构共同构成周密的自然教育网络,相信能创造更好的效果 [6]。
小 学 高 年 级(4~6 年 级) 儿 童天性对自然和环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7], 对 比 低 年 级 学 生, 其 逻 辑思 维 能 力 更 强,对科普知识和活动教学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对比中学阶段,小学应试压力较小,课程形式更灵活,便于自然植物教育的渗透普及与自然体验活动的开展,是自然植物教育的重要节点。因此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儿童为例,对改进校内自然植物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于 2018 年 11 月—2019 年3 月,就广州市小学自然植物教育情况,对越秀区净慧体校、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的老师进行了访问调查,并对市内部分自然教育机构开展的小学生自然教育活动(非亲子)进行了调研。同时,以问卷形式对以环境教育为素质教育亮点的净慧体校、通过“广东省绿色学校”评估并注重环境教育实践的华侨外国语学校和坐拥大学校园丰富植物资源的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的高年级(4~6 年级)儿童进行了自然植物教育需求和喜好的调查—半结构式问卷共设置 15 题,其中包含 11 道单选题和 4 道多选题,内容设计包括受访儿童的基本信息、自然植物教育途径、对植物和相关课程的态度、对植物教育活动形式及内容的偏好等方面。共发出问卷 323 份,回收问卷 321 份,有效率 99.4%;其中 4 年级、5 年级、6 年级儿童各占调查主体的24.0%、39.3%和36.7%,男、女各占调查主体 50.5% 和 49.5%。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自然植物教育以理论为主
广州市教育局在 2017 年重新修订了小学科学课教学规范,加大对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提倡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并组织了科学课教师自然科学知识素养竞赛等。小学内的自然教育主要仍以科学课的理论知识为主,平均一周两节,但课时紧凑且涵盖范围广,涉及植物知识不足三分之一。实践教学活动次数有所增加,平均每学期一次,例如净慧体校增加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周边认知植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曾到长鹿农庄参加自然教育活动。一部分学校建有生物园或植物园,但较少将其运用到教学中;部分学校的植物园荒废,缺乏管养。针对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如低碳教育、环保教育),多采用讲座类教育形式,部分讲座活动会穿插游戏环节。
3.2自然教育机构与小学开展合作交流
近年,为了进一步普及自然教育并充实户外研学活动的内容,广州有部分自然教育机构、组织或单位与小学开展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如海珠湿地自然学校针对周边学校、企业和社区开展了“三进”项目,推广乡土课程、湿地文化和生态建设,向 20 所小学赠送了自然教育教材,并联合了9 所学校编制自然教育乡土课程,在13 所小学内进行试课,开启与周边学校深入合作的进一步探索 [8]。自 2013年起,华南植物园先后与 6 所小学如碧桂园小学、汇侨第一小学、华阳小学、体育东路小学等,联合开展了植物手工创作、植物小苗种植、“林中寻宝”植物观察游戏等自然体验活动,以及“认识不长叶子的树”“秋—植物多棱镜”“博物四季—山茶花”等主题科普讲座;此外,华南植物园为天河区各学校 100 余名科学、生物课教师提供了生物科学课程培训,并针对春秋游项目与旅行社共同研发了“华南植物园研学之旅一天游”产品。广州科普联盟组织在 2018 年 12 月开展了科普“四进”活动,华南植物园、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交流馆等机构在龙洞小学内进行了科普联展,实现了“馆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教育讲座和科普游戏活动。
广州市内的自然植物教育处于一个“学校 + 自然教育机构 + 自主体验”的模式。校内的自然植物教育还处探索的阶段,理论为主,实践较少,难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自然。自然教育机构的课程和活动较为创新,但未能得到充分推广,目前与小学的交流合作仍比较有限,覆盖面不广。同时由于各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且社会对自然植物教育重视不足,自主体验的普及度低,各儿童受到的教育成效差距大。
3.3高年级儿童自然植物教育需求分析
3.3.1 自然植物教育途径
从问卷结果来看,广州小学高年级儿童自然植物教育的途径主要为科学课、电视和网络、大自然书籍、博物馆,其次为公园宣传牌、父母教育,而校外自然体验活动排在末位,仅占33.3%(图 1)。学校教育是普及自然植物教育的主流途径,校外自然体验活动排在末位的原因可能是学校没有开展户外教学活动,教育机构活动项目宣传推广不足而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缺乏充裕资金和空闲时间等 [9]。
3.3.2对植物以及自然植物教育课程的态度
从问卷结果来看,60.4% 的受访儿童喜欢植物,39.6% 受访儿童对植物不感兴趣。亲近自然本是此年龄段儿童的天性,但近 4 成受访儿童对大自然或自然教育不感兴趣,可见此年龄段的广州城市儿童的确存在自然缺失的倾向。有 66.4% 的高年级儿童希望学校可以开展和植物相关的课程或活动,超过 30.0%高年级儿童对校内自然植物教育课程持无所谓态度,可见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然仍存有探索和亲近的欲望,对校内自然植物教育有一定的需求。
在对校内学习和校外自然教育机构学习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儿童首选在校园中进行自然植物教育(图 2)。分析认为,小学高年级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6],具有去自我中心主义,在意同伴的感受,在学习与活动中渴望讨论和交流。因此,校园熟悉的环境和亲近的同学,能帮助儿童快速融入课堂和活动。而喜好自然教育机构的儿童,认为其配备专业的教学人员,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活动更自由,若校内与校外的优点相结合,相信能进一步优化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然植物教育成效。
3.3.3 对校内自然植物课程形式的喜好
从校内自然植物课程形式来看,小学高年级儿童更喜欢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形式,对现行理论授课方式支持率较低(图 3),这与其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喜爱自主冒险探索有关 [6]。因此,理论教学可多考虑多媒体设施的运用,并适当增加实地教学环节,给予此阶段儿童自主探索感悟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4 对自然植物教育活动类型的喜好
从自然植物教育活动类型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喜爱手工创作类活动,其次是实践类活动和五感观察体验类活动,而阅读类活动喜好率低,讲座类活动最不受欢迎(图 4)。
目前校内专题教育活动形式主要为讲座类活动,而其喜爱度不足 5%,因此可适当减少讲座类活动的比重,或把讲座类活动作为理论知识教育的补充。
3.3.5对自然植物教育内容的喜好与需求
从对自然植物教育内容的喜好与需求的调查结果来看,小学高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植物的外观特点、 相 关 趣 闻、 生 长 生 理 过 程 以及气味(图 5),这与此阶段儿童处 于 五 感 发 育 的 重 要 时 期 有 关,视觉、嗅觉可及的事物特点能引发其好奇心,而且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因此对植物的内涵、趣闻和生长生理过程感兴趣 [7]。针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然植物教育可根据以上结果,适度调整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小学高年级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4 讨论及建议
4.1广州自然植物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自然植物教育的整体普及和推广程度不高。原因在于目前广州正学习自然教育先进国家中以机构为主导的自然教育模式。虽然在罗马尼亚、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自然教育机构在自然植物教育中起主导地位,为儿童设计和 提 供 相 关 课 程, 并 达 到 了 良 好的成效(表 1),但不可忽视的是,其 中 的 自 然 植 物 教 育 并 非 仅 在 校外 机 构 中 实 现, 而 是 先 从 基 本 的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覆盖,并由国家政策加以规范和落实,再依托机构进行更加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 [10~14]。反观目前广州自然植物教育的现状,迅猛发展的自然教育机构还没能和小学进行更好的沟通合作,整体自然教育系统不紧凑、不完善,大部分儿童及家长的自然教育意识淡薄,较为冷淡的市场态度也限制了自然教育机构生源群体的扩大,不仅对儿童的自然植物教育造成影响,也会对自然教育机构的发展造成阻碍,使得整体推广效果不佳。
第二,学校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及周边的自然教学资源。原因在于一部分学校可能将植物教育活动复杂化,认为实践活动必须具备丰富的物种资源,忽略了校园内绿地、周边社区公园中的一花一草,且部分校园内植物园的荒废也造成了自然教学资源的浪费。然而,自然植物教育活动,关键是让儿童接触和体验自然,周边的自然植物元素也可以起到教学和体验的效果。
第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少,植物教学内容少或活动形式与儿童的喜好不符。部分小学开展此类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时,采用绝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儿童不感兴趣的讲座形式,没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喜好和需求,这也可能是校内自然植物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
4.2 对策
4.2.1加强学校与周边公园和机构的交流合作
广东省自然教育行动计划正在启 动, 未 来 两 年 内 广 东 省 将 建 立50~100 座自然教育中心 [15]。届时,针对广州自然植物教育体系建立和推广普及环节,每一自然教育中心可挂钩其附近的 5~10 所小学,形成合作关系,利用学校教育在推广度和覆盖度上的优势,校内自然植物教育与校外教育联手,效仿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三进”项目以及华南植物园与周边小学的交流模式,即学校为机构提供生源和平台,机构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让儿童集中性地进行专业、有趣的自然植物教育,推动自然教育普及。
4.2.2优化植物教育资源的管理、发掘和利用
针对广州小学自然植物教育资源环节,设有植物园的学校应充分活用园内资源。面对管养问题,可联合有相同需求的学校,雇用固定的人员进行绿化管养工作,简单的管养工作如除草、修剪、花卉播种和补植等,可以组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分批参与,既可达到养护目的,也是体验实践的好途径。校内的植物要做好科普标识牌的挂牌工作,引导儿童主动观察身边的植物。针对植物资源较少的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花草盆栽等植物元素,例如将植物盆栽引入课室内,或在教学中引导儿童关注周边花草树木的季相变化等,也可发掘周边社区绿地、公园的资源,增强环境的熏陶作用。
4.2.3针对特定年龄儿童改善校内植物教育内容和形式
小学高年级儿童(4~6 年级)习惯运用“经验—归纳”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喜欢自主观察和冒险探索 [7]。学校不妨给予他们更多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其从自身经验中归纳和推理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根据上文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城市学校的现实条件情况,在自然教育课程(或科学课)上,理论教学可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材料,也可以将理论教学渗透在实地教学当中,作为实地教学的预习或归纳总结;在体验活动上,可以开展如制作叶脉书签、绘画植物生长日志、拍摄植物图片、种植盆栽、观察植物生长、识别不同植物等活动,对自然资源要求不大,且有趣有益;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提高植物的颜色、生长形态、气味、生理生长奥秘和原理、特定植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趣闻等教学内容,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
4.2.4加强对相关教师在自然教育上的专业培训
校园内的自然植物教学,主要依靠科学课教师、班主任以及管理层人员进行主导或授课,因此教育局和自然教育机构应该为其提供定期的、专业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包含适龄的自然知识点、教学模式和活动参考方案等,加强校内自然植物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并提高小学自然教育意识。
4.2.5 体验活动碎片化灵活化
小学高年级儿童纪律意识、注意稳定性和转移能力较低年级儿童强 [7],因此自然体验活动可以碎片化和灵活化,形成高效的的植物教育课堂,穿插到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日常学校生活中,逐步拉近儿童与自然环境的距离。例如每天运用一个课间 10 min,由老师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绿植中的一种植物;或者每周运用一节课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教室里盆栽生长状况的变化差异,并绘制记录手册等。
5 结语
广东省高度重视青少年自然教育的普及,自然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小学根据适龄的需要,活用校内及周边植物资源,在课程和校园生活中增加手工创作和实践体验类活动等,能活跃校内自然植物教育氛围,初步启发儿童的自然意识,提高自然教育的普及成效;进一步加强与校外自然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共同研发自然教育课程与专业教材,在春秋游中合办户外研学活动等,有助于共同构成周密的自然教育网络,创造更好的教育成效。希望借此研究能引起社会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自然植物教育的更多关注,并为小学自然植物教育的改进、普及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钱佳怡. 自然教育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研究——以余杭径山花海景观提升为例 [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2] 林少玲. 幼儿园种养活动初探[J]. 当代学前教育,2012(3):28-30.
[3] 闫保华. 城市儿童与自然亲密度调查[R]. 深圳: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 . 2015.
[4] 滕婉俐. 在自然中追溯儿童教育的本真 [J]. 未来教育家,2017(2):105-107.
[5] 梁进,崔新玲,孙钰华. 自然教育:回归儿童自然的童年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8):54-56.
[6] 周儒. 自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11.
[7] 吴丹. 基于儿童感知能力的植物园儿童活动区设计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上一篇:国外动物园环境教育案例解析 下一篇:广州市花境节约型植物应用调查与评价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