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化走出博物馆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06-18 11:29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口稀少、居地偏僻,但其在自身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独具魅力的语言驯鹿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品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自然也就成为摆在今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就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特色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窘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中华文化论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丰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冬天走进敖鲁古雅的博物院,敖鲁古雅博物院的管理员一个鄂温克大叔,他用腰间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这个尘封了一个冬天的大门,因为不是夏季的旅游旺季,所以整个敖鲁古雅聚居区除了在这居住的居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偌大的展厅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曾经的辉煌现在都静静的陈列在展厅里,这些展品正在展示着那正在逐渐衰落的、消退的辉煌而又古老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特色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只注重保护是不够的,如何让民族文化走出博物馆,让民族文化不被尘封,让民族文化能让众人接受而又不被旅游化、商业化,成为我们现今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新变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内蒙古最北部的一个乡,位于呼伦贝尔盟根河市,历史上称“使鹿部落”,原居于西伯利亚地区,近代自俄罗斯迁入中国境内。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民在解放以前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既没有学校也没有文字。1957年政府在鄂温克族集聚地设立鄂温克民族乡,并为鄂温克族的人民建设房屋,但当时在当地居住的鄂温克人并不多,他们将这些居住房屋当成交换物品或是储藏东西的地方,仍然以山上的驯鹿点为“家”。到1965年这群“使鹿部落”的人民迁到敖鲁古雅河畔,此后便转入山上猎民点——山下定居房的二元结构生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2003年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在经过第三次“生态移民”之后,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迈向“人定居,鹿圈养”的生活,现共有1个定居点,8个驯鹿站。

  虽然,在刚刚进入定居生活之初,当地的鄂温克人并不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毕竟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不能很容易改变。但是,当地的鄂温克人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或是生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是政治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1957年东北内蒙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温克分组所得材料可知当时的奇乾乡地区“在十五名乡人委中有七名鄂温克人,并有鄂温克人的人民代表三人,盟以及自治区人民代表一人”。①

  其次,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当地的鄂温克人民在解放之前与俄罗斯人保持着以货易货的关系,经常受商人的剥削和欺压。在实现三次生态移民定居生活之后,政府帮助当地的鄂温克人就业并且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家庭存款逐年上升。

  最后,生活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方面,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都配有电视机、VCD等现代科技产品,大大提高了当地鄂温克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文化教育方面,自1953年奇乾乡政府为鄂温克人设立民族初级小学开始,当地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鄂温克人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近几年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鄂温克人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当地还建有文化站,丰富了当地鄂温克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医疗水平方面,从前的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生病的时候只能依靠萨满跳神驱鬼,由于疾病处理不当或是不及时,因此威胁鄂温克族的生存。解放之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鄂温克人的疾病,设立卫生所来治疗一般的疾病。同时也加大对当地鄂温克人卫生医疗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当地鄂温克族的医疗卫生条件。

  二、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语言的退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鄂温克语与其他鄂温克的鄂温克语是不尽相同的。鄂温克的语言分为三大方言,第一方言叫辉河方言,这一方言的使用人约占总人口的90%;第二方言叫莫日格勒河鄂温克语,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第三方言叫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使用人口占1.5%,使用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的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辉河方言和莫日格勒河鄂温克语的差别不大,而敖鲁古雅河方言与其他两种方言的差别是很大的,它除了一些外来语、物品名称及部分日常用语与另外两部分鄂温克族语言相通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完全不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和用法。生态移民后,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启动较晚,除2008年开设语言传承班外,没有采取任何保护传承语言的措施。

  随着汉语的越来越普遍,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渐渐销声匿迹了,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所面临的不仅是语言的同化问题,更是文化的主体——人的融合和同化,敖鲁古雅鄂温克的青少年近些年来在文化融合的大潮中,正在逐渐丢失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甚至是语言,这样的情况对于保存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文化来说是极为严峻的。

  (二)驯鹿的现状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又被称为使鹿鄂温克是因为他们独特的驯鹿文化,驯鹿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所特有的驯鹿文化,不仅是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而且是索伦鄂温克和通古斯鄂温克所没有的,这是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的特色之一。

  驯鹿是半家半养的动物,一般俗称“四不像”(鹿角、牛蹄、马耳、驴身),性情温顺,适宜居住于寒冷地带,善于在沼泽、森林、深雪中行走,产于西伯利亚“列拿”河一带的沼泽山林地区,是一种寒带动物。驯鹿在鄂温克人的生产与生活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驯鹿善于在森林中穿行,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曾是生活资料,过去打不到野兽时也杀吃驯鹿肉。近几十年来不吃驯鹿肉了,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生产,生活资料增多,另一方面则是驯鹿头数也比过去少了。

  但是,驯鹿作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一大特色,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成为游客观光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但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定居生活对喜爱森林和苔藓的驯鹿是不适宜的,同时定居后的驯鹿不断遭受意外,圈养使得驯鹿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品种退化严重。同时,随着近年来鹿茸价格的持续下降使得驯鹿的收益持续偏低。这一系类的问题都困扰着如今的驯鹿产业,能否最大程度的保留驯鹿原有特性和保证驯鹿的健康是敖鲁古雅的驯鹿饲养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工艺的商业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独特手工艺品不能说是巧夺天工,但是也是精美绝伦,独具特色。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桦树皮船、桦树皮婴儿摇篮做工都十分精致。但是这样的手工艺制品不仅没有广泛流传,现在的鄂温克人也很少使用。倒是有很多小模型放在旅游纪念品的门店里售卖,把融有民族文化的手工艺品变成商业买卖和旅游纪念的招牌。这样的趋势我们并不能说完全不好,毕竟文化只有流传才能发展,但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发展模式让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纯粹性,被利益化、商业化,真正的民族文化被封存进了冰冷的博物馆,不能融入到社会主义的阳光下。

  三、敖鲁古雅鄂温克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敖鲁古雅鄂温克语的传承

  语言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它的传承对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双语教学。虽然在当地学校教学中有开设鄂温克语课程,但是由于当地的孩子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导致孩子们一学就会,不用就忘。但是当地的鄂温克族居民除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以外,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一般采用汉语,很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实行双语教学,敖鲁古雅鄂温克语和汉语同时授课,这样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练习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使敖鲁古雅鄂温克语得以传承。

  2.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2011年鄂温克电视台“跟我学鄂温克语”栏目正式开播,这项工作是由鄂旗民族宗教事务局、旗电视台和旗民族少年宫(鄂温克语言培训基地)共同负责完成的。每晚播放五分钟,通过电视教学形式普及和发展鄂温克民族语言,为鄂温克孩子传承母语、使用母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驯鹿文化的传承

  敖鲁古雅鄂温克又称“使鹿的鄂温克”,是三支鄂温克中唯一一个饲养驯鹿的鄂温克部落,驯鹿作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曾经的辉煌,现在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特色和重要的经济支柱。

  1.山上驯鹿与旅游业相结合。驯鹿的圈养不利于驯鹿自身的发展,因此,可以按照季节恢复山上驯鹿活动。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在夏秋季节成为旅游旺季,因此,可以在春秋两季将驯鹿带回山林,同时让游客到山中体会鄂温克人的生活,在秋季结束中将驯鹿带回山下。

  2.山林中划归驯鹿保护区。驯鹿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符号和标志,世界上仅有9个国家、22个地区饲养驯鹿,而敖鲁古雅乡就是其中的一处。驯鹿已经适应了几百年来的生存方式,它们不像人类能够尽快适应变化的环境,而它们本来就是林中自由的动物,将其圈养会使得它们本身的优势逐渐退化。因此,可以在山林中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驯鹿保护区,在保护和繁荣驯鹿产业的同时也传承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3.加大政府扶植力度。现今还在根河市敖鲁古雅乡聚居的鄂温克居民告诉我们,现今,他们还有1000多头驯鹿,养在阿龙山、金河和根河的山上,政府对他们所养的驯鹿也是大力扶持,不但帮助他们拓宽驯鹿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猎民点帮助猎民接羔、锯茸,2012年由乡政府统一锯驯鹿茸333.1公斤。猎民自主锯茸165公斤。由乡政府代为销售76.6公斤,自主销售421.5公斤,鄂温克猎民驯鹿茸收入为40万元。而且为8个驯鹿放养点的驯鹿接种卡介苗,以提高驯鹿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②“2013年在根河市敖鲁古雅乡举办第五届国际驯鹿养殖者代表大会大会主题为‘人、驯鹿、自然可持续发展,③”大力扶持和帮助驯鹿养殖业。在此基础上,政府要继续加强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三)特色手工工艺的传承

  在政府的帮助下,“2012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熟皮子技艺、桦树皮技艺、萨满舞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人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④但是仅仅靠申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应该从本民族自身想办法,据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2.设手工工艺教授课程班。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手工工艺的教授班,因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猎民们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受教育水平相对要低,因此他们不能很快的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导致职业转换比较困难。可以开设专门的手工工艺教授班一方面可以吸收一些劳动力,解决当地一些人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

  2.手工工艺的学习与旅游业的相结合。由当地的居民开设简单的手工工艺品制作间,教授前来旅游的游客们简单的民族工艺,改变以往仅仅依靠出售民族工艺品的状况。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促进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中美丽工艺品的制作流程。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其民族特色文化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困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方案,希望可以促进敖鲁古雅鄂温克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其文化走出冰冷的博物馆,并且避开旅游化、商业化的大潮,使其文化既避免在文化冲击中消亡的命运,也走出博物馆的橱窗,走向新中国民族文化的前沿。

  ——————————

  注 释:

  ①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②④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党政领导班子2012年述职报告.

  ③201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政府工作年度总结.

  参考文献:

  〔1〕乌热尔图.述说鄂温克[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2〕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M].修订编辑委员会.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3〕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1986.

  〔4〕黄任远,那晓波.鄂温克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5〕于学斌.东北民族贮藏物品的建筑——仓房[J].民俗研究,2005(4).

  〔6〕吴云,王超.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与绿色文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6(3).

  〔7〕伊丽娜.鄂温克族双语教学[J].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5月.

  〔8〕吴守贵.鄂温克族社会历史[M].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2008.

上一篇: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基于工程项目前期造价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