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7-12-11 15:12
女性从旁观者视角观察或审视自己被称为自我客体化,将自己的身体,身体部位或性功能从自我中分开,仅代表个体本身的价值或者将其视为纯粹的工具。以往研究重点探讨自我客体化对女性身心健康方面的消极影响,很少关注自我客体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面文章通过梳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对比自我客体化的跨文化研究,对文化影响自我客体化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女性自我客体化水平,并进一步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后,从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未来自我客体化的探索提供思路。
关键词:自我客体化,自我价值感,自我意识
现实生活中,对女性身体的展示和评价无处不在。如在广告、电影和电视剧中,当有女性的镜头出现时,常常是为了表现这位女性的外貌特征或者性属性。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就会发现,女性的身体,包括性属性,似乎不是女性自己私人专属的领域,它是用来被审视、被评价的对象。甚至在某些极端场合,女性的身体和性属性变成了女性唯一的价值所在。在这些特征上表现不足以达到社会标准的女性会被称为“不像女孩子”、“假小子”、“女汉子”等。这一现象在西方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将女性的身体、身体部位或性功能与女性个体本身剥离开,使之沦为纯粹的工具甚至认为这些足以代表女性本身的价值的现象被称为性客体化。
性客体化有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发生,更多地指他人或者社会环境对待女性的一种现象,例如广告中对女性身体属性的刻意展示;电影电视剧中,更多地突出表现女主角的外貌,而不是能力;日常人际交流中,对女性的评论更多地围绕她的身体或者外貌方面展开等等。而在这种文化氛围压迫下,女性会在某种程度上依照他人的关注和评价来看待自己,将旁观者视角内化为身体自我,过分重视自己的外貌特征,产生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这是一种女性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性客体化。Fredrickson和Roberts(1997)认为,性客体化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往往是通过自我客体化来进行的。
在性客体化环境及性客体化经验的影响下,女性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自己,产生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会采取习惯化的身体监视,即经常审视自己的身材状况,如照镜子、称体重等。这种行为策略会对她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比如产生身体羞耻、外貌焦虑、心流体验(“flow” states)的缺乏和对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不仅如此,这些消极心理结果会进一步导致女性产生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身心问题。
先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自我客体化给女性带来的消极身心后果,很少有研究探讨自我客体化的前因变量。然而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来看,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因素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总的来说,自我客体化的形成与性客体化经历是分不开的。性客体化经历是指将女性的价值降低为她的性别属性、身体或者身体部位的经历。按照性客体化的来源,女性的性客体化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际性客体化和媒体性客体化。无论是女性自我报告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人际性客体化,还是通过大众媒体接触到的媒体性客体化,均会促使女性产生自我客体化。
其中人际性客体化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性客体化, 如吹口哨, 打量或注视女性的身体、性评论等。媒体性客体化主要是指大众媒体对女性身体的展现。也有研究者对女性产生性客体化经历的环境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当女性处在:存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有很大几率会与男性接触(比如男性主导的环境)、环境中的男性所拥有的权力要高于女性所拥有的权力、环境中的关注点大部分集中在女性的身体或者性属性上面、对男性注视表示认同或赞许的环境中时,产生性客体化经历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除了环境会对女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产生影响以外,女性自身的态度倾向或者价值观等也会对自我客体化产生影响。Teng等人(2017)討论了女性价值观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提出物质主义通过性吸引力的资本化和外貌主导的自我价值影响女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和身体监视。李俊一,尹清和沈先昕(2015)的研究认为,理想美内化在性客体化经历与自我客体化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不难看出,无论是环境还是女性本人的态度倾向价值观等,都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
目前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以西方研究为主。虽然有研究指出,白人和非白人女性报告了相似的性客体化经历及自我客体化水平,但也有研究指出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如黑人女性报告了更多的性客体化经历。一项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马来西亚各种族学生在身体自我方面的影响的研究也认为,在讨论身体不满和改变身体的行为时应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异。由此看来,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将西方对性客体化的研究结果照搬至中国是不合适的。因此,讨论不同文化环境下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对于在中国国内进行自我客体化研究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不同文化下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差异
自Hofstede (1980)在其文化维度理论(theory of cultural dimensions) 中提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文化这一概念以来,该理论已成为文化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众所周知,自我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而单独存在。文化不仅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进一步地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Markus和Kitayama(1991)提出了“依存自我” (interdependent self)和“独立自我” (independent self)两种自我,用来指在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和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下形成的不同的自我概念。
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个体的存在价值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关联、个体承担和实现的社會责任来评价,是一种“依存型自我”。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则相信人天生具有独特性,它鼓励个体通过关注自我、表达独特的内心态度来寻求和保持自己与他人的独立性。因此,对于西方人而言,自我意味着更多的个性特质、独特性和区别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实体概念,是一种“独立型自我” (张镇, 张建新, 2008)。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绘画到大众媒体,各种各样对身体的展示,一直负载了社会文化的意义。文化对于身体意象的影响看起来是个“社会常识”(common sense),它由一种社会群体内成员共享的知识体系,变成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进而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观点,甚至信念。如前所述,自我客体化的形成与性客体化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际性客体化作为女性性客体化经历的一个重要来源,对自我客体化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际性客体化的表现,如对肥胖的讨论和年龄的讨论会提高自我客体化水平,产生身体不满、抑郁等消极心理后果。究其原因,人们在采用旁观者视角来观察自己时,所谓“旁观者”视角的来源,一方面是由大众媒体(广告、电影、社交网络等)造就,另一方面便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而集体主义文化下对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强调,更增加了“旁观者”视角的分量,因此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下女性自我客体化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例如,Fredrickson和Roberts(1997)认为自我客体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同种族的女性对“瘦”都有着狂热的追求。
但是研究发现亚裔女性普遍比白人女性拥有更苗条的身体,也就是说,亚裔女性与白人女性对“瘦”体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同的。研究者从美国两所大学选取了59名亚裔女性,要求其完成自我报告,结果发现更认同传统亚洲价值观的美国亚裔女性其身体意象不满意程度更高。一项针对白人女性和亚裔女性的对比研究也发现,相比白人女性,亚裔女性报告了更低的外貌评价,其中亚裔女性本人的集体主义倾向预测了她对自我的外貌评价。
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会采取习惯化的身体监视(body surveillance),这是一种应对性客体化环境的行为策略。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不断观察自己的身材,并与社会所要求的所谓标准身材做对比。因此在自我客体化的大量研究中,均采用身体监视作为自我客体化的指标。虽然一些研究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女性会更多对自己进行自我客体化, 但是另外一些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文化下的女性在身体监视这一行为策略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在身体监视造成的消极后果(如身体不满意)方面,二者有显著的差别。相比白人女性,亚裔女性在身体监视时会产生更高的身体不满意。
3文化影响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内在机制
无论是直接对自我客体化产生影响,还是在自我客体化与消极后果之间起调节作用,均说明文化在自我客体化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文化对个人行为与态度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自我的影响产生的。在自我与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中,一些研究者重点关注了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识的作用。
3.1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感,即自我的情感性成分,包含了对自我的正性评价和负性评价(杨烨, 2008)。有学者认为自我价值感与自尊表示相同的心理过程,因而在讨论时将其看作是同一个概念。文化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基础上。Markus和Kitayama(1991)提出,个人主义文化更倾向于将自我价值建立在表达自我的能力上,以及一些内在的稳定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更倾向于将自我价值建立在调整、克制自我,和外在的与他人相关的特质上。Crocker和Wolfe(2001)引入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成分的概念,认为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成分包括七个概念:他人赞扬、外表、竞争获胜、学业能力、家庭支持、美德、上帝之爱。其中外在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成分为他人称赞、外表、竞争获胜和学业能力;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成分为家庭支持、美德和上帝之爱。
如上所述,在研究文化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化会直接影响女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另一种则认为文化影响了自我客体化与消极心理后果之间的关系。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前者。如Teng等人(2017)认为物质主义通过影响外貌自我价值感来影响自我客体化。考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自我客体化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将自我价值感更多地建立在外貌和他人赞扬方面的女性拥有更高的身体监视水平和更低的身体满意度。Noser和ZeiglerHill(2013)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女性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会将自我价值感更多地建立在与他人有关的、外在的领域,如外表、他人称赞等,而对这些领域的关注提高了女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在研究自我客体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时,将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变量来考察,认为自我客体化通过影响自我价值感,进而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高自我价值感的女性在自我客体化的过程中,在进行外貌相关的社会比较时,更多地使用向上比较,因此会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那么文化在自我客体化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否会有中介作用?未来研究也可针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
3.2自我意识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評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Gudykunst,Yang以及Nishida(1987)讨论了自我意识在日本、韩国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结果发现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公我意识和社会焦虑的差异较为显著。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倾向于从他人那里获得对自我的评价标准。
自我客体化水平较高的女性善于采取第三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她们非常在意社会和他人的看法,并按照这些看法来改变自己。Akan和Grilo(1995)在一项针对问题饮食和身体意向的研究中发现,公我意识与问题饮食行为和身体不满意有显著相关,公我意识越高的女性对自己的身材越不满意。Ainley和Tsakiris(2013)通过对比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与自我客体化的关系验证了这一点。研究结果表明,公我意识预测了自我客体化水平,而私我意识与自我客体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除了自我价值感,文化还通过影响自我意识来影响自我客体化水平。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偏向于拥有更高的公我意识,而更高的公我意识预测了较高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及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后果。
4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自我客体化的产生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当自我客体化给女性带来诸多负面身心影响时,讨论其成因和干预措施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一些学者提出瑜伽训练可以降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状态(Shepler, LupferJohnson, & Rivkin, 2008),但是瑜伽训练的效果能否长期存在仍然有待探讨。因此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通过讨论文化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为理解自我客体化产生的原因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已有的研究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是自我客体化的跨文化研究。目前,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对中西文化在某些具体领域的对比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自我客体化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将中国文化下的自我客体化和西方文化下的自我客体化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文化环境下文化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有无差异性,或者内在机制是否不同。由于西方对性客体化理论的研究已有二十年,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刚刚起步,跨文化对比的研究思路也可以为国内的研究提供借鉴的意义。
其次是研究工具的本土化。在性客体化和自我客体化的测量工具上,西方的量表往往采用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作为条目进行测量,如“在你走路时是否经常遇到有人朝你吹口哨”等(Kozee, Tylka, Augustus-Horvath, & Denchik, 2007)。但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相关研究时,这些量表就变得不是十分适用。因此,对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也是在进行相关研究时的重点之一。未来研究可针对国外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者重新编订中国的性客体化量表。
最后是研究样本的扩大。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多针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缺乏对职场女性的考察。步入职场的女性与女大学生相比,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接触到的群体都有明显的差异,那么二者在自我客体化方面的表现以及相关影响是否存在不同?未来研究应在更广泛的群体中考察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李俊一, 尹清, 沈先昕 (2015). 性客体化经历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 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089-1093.
孙青青, 郑丽军, 郑涌 (2013). 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 心理科学进展, 21(10), 1794-1802.
杨烨 (2008). 自我价值感二维模型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
张镇, 张建新 (2008). 自我, 文化与记忆: 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6(2), 306-314.
推荐期刊:心理医生杂志好发表吗
《心理医生》杂志属于普刊,是比较好发表的,本杂志容量大,发表快,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权威性。1995年创刊,主要报道快乐轻松的健康心态,妙趣横生的心灵窗口,离奇古怪的心理疾病,惊心动魄的心理故事。坚持以服务于广大读者、作者和医药卫生工作者,促进国家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科技事业发展,全心全意为医务工作者服务为办刊宗旨。
上一篇:网络文学的萌芽期和商业化时期变化特征 下一篇:浅谈改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建议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