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3-03 09:10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向,也是数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电商的广泛开展,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在提升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的同时,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然而,农村地区人才短缺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电商的发展。通过梳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明晰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培养谁-谁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提出以地方院校为培养主体,面向地方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农村地区有意愿的创新创业人员和城镇中计划返乡创业人员,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涵盖农业电商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等内容的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

  0引言

  2018和2019年的1号文件中均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数字乡村建设谋划了蓝图。数字乡村建设是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乡村,充分发挥互联网连接人、商业和产业的作用,以实现乡村生产数据化、治理数据化与生活数据化,以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1]。数字乡村建设包括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水平,以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来改造传统农业[2]。其中,农业电子商务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一环。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壮大农村产业,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机遇,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3-4]。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发展环境显著落后于城镇地区,目前农村人才储备空虚,人才短缺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此,2020年的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一方面,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针对农村地区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能培训[5]。可见,农村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已上升到战略层面[6]。

  2人才培养要求

  2.1定义

  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指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有开展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素质,能够将互联网应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资源整合,能够把电子商务创新思维和创业构想转变为商业价值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指具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机会的能力、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及实事求是精神的实干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应是具有“爱农”情怀与“懂农”能力、心怀“助农兴农”坚定信念、熟悉农业生产经营规律、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商业决策能力的善商型人才[12]。

  2.2培养对象

  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针对大中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农村地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人员和城镇中计划返乡创业的人员。由于农业电子商务属于复合型应用,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因此,大中专院校在校生的培养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农科类专业,以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数字媒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农村地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人员则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能工巧匠、特色产业自主经营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者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该类人应是立志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者。城镇中计划返乡创业人员主要是指在城镇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且具有创业意愿和职业技能,是未来潜在的返乡创业者。对上述人才开展农业电商创新创业教育,对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设数字乡村及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3培养主体

  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由谁来培养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地方高校理应成为并且适合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13]。地方院校,如地方各类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不仅拥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还具有建设政校企协同平台的条件,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来吸纳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纳入师资队伍中。与此同时,有别于各政府部门或商业机构组织的职业讲座、培训班形式的知识传授,高校具备对人才培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不少地方高校的设施条件也能够承载一定规模的集中培训。由地方高校来承担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从客观条件上而言是可满足要求的。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曾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超前发展、主动创新作为基本特征,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人。因此,从主观性而言,地方高校应走出“舒适区”,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主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建设的责任与能力担当。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其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责,更应有动力去探索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承担地方人才培养重任。

  2.4培养内容

  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内容应围绕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适配人才的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资源条件,发挥区域特征和本校特色,根据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分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性的培养内容。

  2.4.1针对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在校生群体的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其培养目的是让将来可能从事农业电商工作或创业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进行农业电商专业知识课程、创新精神课程和创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其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该群体的培养,既要培养“雇员”,也要培养“雇主”,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基于这一培养目的,培养内容中首先应涵盖农业电商必备的专业知识,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社交媒体应用、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和农产品物流等基本知识内容,并将行业认知(包括电子商务行业概况、农业发展概况、行业法律法规等)融入专业培养内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开展电子商务基本操作技能培训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辨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勤思与独创精神、远见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创业与管理的领导力等,这些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并非通过开展技巧讲授,而是要依靠知识传授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熏陶[14]。最后,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一方面是增设“三农”情怀教育的培养内容,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化亲农情感,强化爱农意识和兴农信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信经营的意识,以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勤勉精神[15]。

  2.4.2教育方式

  面向农村地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人员和城镇中计划返乡创业人员的培养内容,应该重点关注农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农村地区有意愿开展农业电商的创新创业人员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其大多数有农业生产经历,但是较为缺乏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获取创业知识的渠道也十分有限。在面向该群体时,培养内容有别于在校学生的农业电商创新创业教育。因为这部分对象群体已经具有了工作经历和经验,有的可能已拥有了一定的人脉、资金和物质条件,如类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具有创业动力的群体,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作用的先进代表。针对这一群体,培养内容重点应聚焦于“雇主”培养,同时加强互联网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农业电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中,首先应是农业电商专业知识学习,熟悉电子商务的专业术语和数据统计指标。因为,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意味着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知识接触。这就需要培养“雇主”具备运用信息、大数据进行商业决策的能力。作为“雇主”还应学习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开展领袖素质、商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知识的学习。另外,创业活动是科学的“筹划-成立-经营”的过程,重点在于过程的“科学性”,强化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对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创业者因缺乏科学指导而走弯路。针对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可能存在的对于创业可行性分析、创业规划分析、创业政策分析等指导需求,还应通过创业案例分析课程及校外创业导师来提供专项培养与指导。对于上述课程内容的传授,还应考虑对象群体的客观制约条件,细分为网络授课的创新创业培养和线下集中授课的创新创业培养,尽可能地提供多元化知识传播渠道。

  3建议与思考

  通过对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梳理,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及政策保障等4个方面,对地方院校的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4方面建议。

  3.1培养理念

  地方院校承载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责任,在培养经济社会亟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方院校的主观意愿决定着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否落地。因此,地方院校要有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根据本校特色,结合学校专业资源,重视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体系建设工作。要明确注重人才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理念,强化爱农、兴农意识和电商意识,重点培养一批热衷于“三农”、懂农业、会电商的创新创业人才。

  3.2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在制定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培养理念和培养对象来制定可行的培养方案,根据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做好课程设计。同时,要特别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安排,整合资源建立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和融资平台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电商行业去亲历实践,让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获得完善的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的机会,提升其开展农业电商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除了传统教学方式,也要积极探索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农村教育培训形式,结合网络形式制定可行的培养方案,提高教育及培训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3.3师资队伍

  农业电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院校可以利用高校平台资源,一方面,以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教学与各相关学科专业的师资为依托形成校内导师队伍;另一方面,从社会各界吸纳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作为校外兼职导师,颁发正式聘书,给予相应待遇。同时,还可将创新创业导师分为经验型导师、知识型导师和资源型导师等,或按照导师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形式分为专业授课、讲座和实践指导类导师等,以便于对导师队伍实行分类的激励机制。还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完善导师指导帮扶的相关政策,明确师生双方在项目开发、成果转化上的权责利,多管齐下建设农业电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4政策保障

  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需要地方政府给予高校相关政策,助力其解决难点问题,增强其人才培养的动力。对承担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要实行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等政策。对提供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要在人才政策上有所倾斜;对积极参与且符合条件的各类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要提供政策扶持补贴。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积极搭建产业与创业孵化的桥梁,打造有活力的、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引导高校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4结束语

  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而农业电子商务则是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导并吸纳更多的在校生、返乡创业者及农村地区人才投入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此,地方院校要勇于承担农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人才方面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回应时代使命,体现地方院校的贡献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红东,陈潇玮.建设“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振兴[J].杭州(周刊),2018(47):10-11.

  [2]彭超.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J].人民论坛,2019(33):72-73.

  [3]檀学文,胡拥军,伍振军,等.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形式发凡[J].改革,2016(11):85-98.

  TANXuewen,HUYongjun,WUZhenjun,etal.Theformofpeasantworkersandotherpersonnelreturninghometostarttheirbusiness[J].Reform,2016(11):85-98.

  [4]张洪宇,张晶,吴建寨,等.乡村治理科技2050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268-272.

  [5]魏后凯.“三化”融合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9(6):22-23.

  吕丹,马歆,江朦朦

上一篇: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探析 下一篇:微耕机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