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区域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9 08:37

  摘要:以测算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为基础,构建分层模型探讨影响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总体偏低。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种植面积和种植业投资对生产效率的效应呈“U”型。规模效率最优时土地经营面积为2.399hm2。随着投资增加,农户种植效率先降后升,说明存在投资瓶颈。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关键词:区域农业;种植业生产效率;DEA效率;分层模型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适应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我国政府做出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1]。由于农户家庭经营特点和土地规模制约,我国种植业的比较优势依然较低,农户种植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偏好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业,这一问题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2]。

微观区域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研究

  1DEA模型与分层模型分析

  1.1DEA模型

  DEA模型是测量相对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19]。当规模报酬不变(CRS)时,使用CRS-DEA模型测量农户生产综合技术效率(PE),考察被观测农户相对其他农户将生产要素转化为农业产出的能力。当规模报酬可变(VRS)时,使用VRS-DEA模型测量农户生产纯技术效率(PTE),分析既定产出下农户最佳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率。农户生产规模效率(SE)是农户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之比。CRS-DEA模型在加上约束条件∑ni=1λi=1后变成VRS-DEA模型,这里介绍后者。

  1.2分层模型

  经济社会现象往往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20]。分层模型用一个嵌套模型就可以解释不同层面变量的影响效应,更好地捕捉不同层面的随机误差和变量信息

  2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2.1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

  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农村经济社会固定观察点抽样数据。该调查使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首先,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别选取县区。其次,在每个县区选取2~4个典型乡镇,并在乡镇内部按产业类型和地理位置不同选择样本村。最后,在样本村内部按照农户的经济状况抽样调查。结合研究目标,选取陕西省商品粮基地县20个村庄的农户进行调查。经过数据清理,获得有效问卷1013份。

  2.2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分别以农户种植业综合技术效率(P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作为因变量构建分层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的村庄因素和农户因素(表1)。

  2.2.1村庄层面。村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户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自然地理方面选择地势、地理位置和水利条件3个变量,产业组织形式使用农业生产基地和合作经济组织2个变量。地势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指标,地势平坦地区更适于发展农业。同时,村庄地理位置和村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村庄距离县城越近,综合发展水平越高。样本村庄到县城平均距离为12.825km。通常,水利条件越好,生产效率也会越高。用“村庄可灌溉耕地面积与村庄总耕地面积的比值”代替村庄的水利条件,平均为38.60%。农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大规模化、较强集约化以及优越的政策条件,因而生产效率较高。样本村庄中70%位于农业生产基地,60%的村庄有合作经济组织。

  2.2.2农户层面。选取户主文化水平、土地面积、投资、务农时间、人均纯收入以及社会资本表征农户特征的核心变量。通常,户主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庭生产经营能力。样本户主文化水平均值1.721,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产性投入是影响农户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平均为0.513hm2,最大是4.469hm2,体现出规模经营态势。户均种植业投资0.358万元,总体水平偏低。农户全部劳动力年务农时间平均约214天,劳动力投入较低。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190万元,与宏观统计结果基本相符。从社会资本角度看,农户家庭亲戚数量平均约8户,维持人际关系开支年平均约0.168万元。3模型估计结果3.1DEA模型构建DEA模型,使用MaxDEA6.9求解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产出变量为农户收入,投入变量包括土地面积、种植业投资和务农时间。通过软件得到PE和PTE,在此基础上计算SE。表2是生产效率描述性统计表。PE均值为0.302,标准差为0.178,PE总体偏低,尚有很大提升空间。PTE接近0.5,标准差为0.229,PTE较均匀。SE均值为0.630,标准差为0.221,SE比较理想,不过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3.2分层模型

  3.2.1零模型。由零模型估计结果可知,农户种植业综合技术效率(PE)的村庄变异为0.0081,村庄内的农户变异为0.0253,组间相关系数为0.2425。换言之,村庄变异解释了综合技术效率变异的24.25%。同理得知,村庄变异分别解释了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变异的28.96%和21.44%。可见,在分析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时,不能忽略村庄层面的变异。

  3.2.2随机截距模型。根据农户生产效率的估计结果(表3)进行分析。①村庄层面。总体看,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各个变量对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地势对效率影响为负,在1%水平上对PE和PTE影响显著,在11.9%上对SE影响显著。这是因为非平原地区部分农户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同时这些地区产业链较长,种植业产业链增值较多。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使用村庄到县城的距离代替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PE、PTE和SE影响为负且均显著。村庄到县城距离每增加1km,PE、PTE和SE分别降低0.95%,0.67%和1.32%。水利设施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改善水利条件、完善水利设施有利于农业增效。从产业组织形式来看,农业生产基地对PE、PTE和SE影响为正且显著,说明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农户生产效率的提升。合作经济组织对PE和SE有显著负影响。但不能由此得出合作经济组织不利于种植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结论。因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样本地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凝聚和示范作用尚待完善。建议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组织,以增加农户从产业链中获利的机会。②农户层面。户主文化水平对农户种植业PE、PTE和SE影响微弱,且统计上不显著。为捕捉生产性投资对农户生产效率的非线性效应,对土地面积和投资变量使用平方项。可以看出,土地面积对PE和SE的影响呈倒“U”型,对PTE的影响呈“U”型,而且在统计上显著。土地面积对PE和SE的效应先升后降,对PTE是先降后升。具体来讲,在当前技术水平和要素配置下,随着农户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开始SE会逐渐提高,当土地面积达到2.399hm2时,SE达到峰值,随后会逐步下降。

  由表1可知,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平均为0.513hm2,远未达到SE峰值时对应的土地面积。可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促使农户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高规模效率。种植业投资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都呈“U”型,且统计上显著。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当种植业投资1.180万元时,PE达到谷底。由表1可知,农户种植业投资平均为0.358万元,说明生产效率低是欠发达地区农户投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跨越投资瓶颈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应重视农村金融发展,通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支持。务农时间对PE和PTE效应为负,但对SE效应为正,且均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劳动力投入越多,PTE越弱,而SE越强。劳动力对PE的效应为负,说明劳动力对技术的替代阻碍PE的提升,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人均纯收入对PE、PTE影响为正,且在统计上显著。亲戚数量对PE、PTE和SE影响微弱且均不显著。用于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资本投入对PE和PTE效应为正。说明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陕西微观区域农户为例,使用DEA模型测度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以村庄和农户两个层面因素为基础构建分层模型,探讨影响种植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总体偏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村庄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户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村庄到县城距离对种植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负效应。农户种植面积和种植业投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都呈“U”型。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规模效率最优时农户家庭土地经营面积为2.399hm2。同时,农户种植业效率随投资先降后升,说明农户投资存在瓶颈问题。

  4.2建议

  (1)增加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议加大对交通、水利等方面投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着力加强西部落后地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农户从农业产业链中获利提供更多机会;

  (3)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4)促进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发展互联网金融,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杜鹰,唐仁建,等.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0(1):146-160.

  [2]卢方元,王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140-143.

  [3]吴娜琳,乔家君,胡晓江.制度变革对农田生产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三连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46-152.

  [4]陈聪,梁流涛.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2):128-132.

  [5]许海平.国营农场最优经营规模研究———以海南国营植胶农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8):96-104.

  刘军华1,何雪雯1,朱文璠1,张永辉1,2

上一篇: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下一篇:文冠果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