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宽恕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26 09:04

  摘要:宽恕教育是缓解人际冲突、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为系统考查基于心理学视角,宽恕教育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通过查阅、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宽恕的心理学概念、宽恕教育的心理学依据以及宽恕教育的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心理学宽恕教育现状

  1问题提出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青年情感素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16)的研究结果显示,当青年学生的宽恕感水平在众多的情感素质中的得分是最低的。同时,在校园里,因人际冲突等各种原因所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也不在少数,影响十分恶劣,造成的后果令人痛心疾首,青年的宽恕心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校园里宽恕教育的缺失,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那么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宽恕教育,发挥宽恕教育的积极意义,基于这个问题,本研究拟厘清国内外有关宽恕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借鉴。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宽恕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2宽恕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以CNKI和EBSCO为检索平台,以“宽恕教育(forgivenesseducation)”为题名、关键词和主题等项目下搜索相关文献,结果发现,国内外关于“宽恕”研究的源远流长,西方最初关于宽恕的研究带有宗教的色彩,直到20世纪后期,才将宽恕的研究从宗教中剥离出来,逐渐出现了宽恕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宽恕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颇丰。古代有“忠恕”一说,儒家学派对宽恕尤为推崇,宽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国内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甚少,关于宽恕教育实践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国内外有关于宽恕的历史比较久远,然后在后期研究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国外学者在该领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国内有关宽恕尤其是宽恕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方法方面,罗春明和黄希庭(2004)以及张田(2015)对宽恕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目前宽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法、叙事法以及实验法,三种研究方法各有利弊,国内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问卷法上,研究方法的瓶颈亟须突破。在宽恕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的研究指出:人格特质、移情、社会认知、文化背景以及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因素均对宽恕心理产生影响,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背景,基于目前国内有关宽恕教育的理论以及实践探索较少,国外的研究相对较丰富,东西方文化对于宽恕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国内学者应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宽恕的本土化研究,使其更能契合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

  3宽恕的心理学概念

  不同视角下,宽恕的定义和概念是有区别的,张田(2015)从不同视角对宽恕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比如说宗教文化(犹太教、基督教、佛教)视角、文化视角等,这里着重介绍心理学视角下宽恕的概念。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关于宽恕的概念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国内学者关于宽恕的定义大多延续国外学者的观点,North最先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克服了对冒犯者的消极情感和判断,并用同情、仁慈、关爱等积极的方式对待冒犯者的过程,这个定义主要关注的是受害者情感以及态度的变化。后来,Enright等人在North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的维度,着重强调受害者行为的改变,认为真正的宽恕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改变:受害者对冒犯这消极情绪的减少,替代为中性甚至是积极情绪体验;认知方面不再责怪或者放弃报复冒犯者;行为方面放弃实施报复行动。McCullough(2000)提出的宽恕概念也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与Enright等人提出的宽恕概念不同的是,他更多地强调亲社会动机的转变,特别是报复、回避、疏远冒犯者的动机在降低,而善待冒犯者的动机在增强,并且这个转变是以被侵犯者的共情能力为基础的。由于Enright和McCullough关于宽恕的定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被采纳和应用的最为广泛。

  4宽恕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宽恕心理不仅对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宽恕教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那么,怎么样才能科学地实施宽恕教育,充分发挥宽恕教育的现实意义呢,必然离不开宽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心理学的依据。不少研究者认为,个体宽恕心理的发展跟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有相似之处,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第一个为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个体对社会准则以及道德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辨识,但是是从行为的后果能否引起快乐的角度去理解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以及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第二个为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个体能够认识到维护家庭、集体和的期望的重要性,并不会仅仅从行为的表面后果出发,这一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定向阶段以及“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第三个为后习俗的、自主的或原则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墨守成法的定向阶段以及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宽恕心理的发展经历六个阶段:报复性宽恕;有条件的、补偿性的宽恕;期待性宽恕;合法的宽恕;社会和谐要求下的宽恕;作为仁爱的宽恕。张红静(2010)从埃利斯理性情绪理论出发,认为宽恕的关键是要改变当事人对伤害事件的认知和态度,理性情绪理论又被称为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后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该事件的想法和认知B,基于这样的理论,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就需要从当事人对伤害情境、冒犯者以及伤害事件的态度进行干预。同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基于这样的观点,宽恕教育要选择恰当的宽恕榜样、发挥替代性强化和替代性惩罚的作用、发挥自我强化的作用。

  5宽恕教育的实践模式

  国内关于宽恕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宽恕教育价值层面的探讨、宽恕心理的调查等,显有关于宽恕教育具体如何实践的研究,国外不少学者对宽恕教育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并逐渐形成宽恕教育实践的模式。Enright和Fitzgibbons’在2000年提出了宽恕过程模型(FPM),FPM模型描述了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上对待不公平态度的转变的过程。教育者们以FPM模式为基础设计了以学校为基础的宽恕干预。Knutson和Enright在2002年以FPM为基础设计了宽恕教育课程,可以作为实施宽恕教育的很好的例子,该课程可以用于六岁的孩子,也可以用于年龄更大的儿童或者是青少年。教育者用故事的形式让受教育者了解宽恕所包含的五个部分:人的内在价值,爱,仁慈,尊重和慷慨,了解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识别不公平对待可能的反应,该课程的特点是通过故事的形式逐渐让学生了解并将宽恕付诸行动,课程设置总共包括17节课,每节课45分钟,并且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施宽恕教育。Gambaro(2008)针对在愤怒量表上得分较高的青少年实施宽恕干预。Enrigh(t2007)以FPM为基础设计了宽恕干预,主要针对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研究证明,在学校背景下,采用以FPM为基础的干预是有效的。Gassin等人将宽恕作为缓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愤怒情绪有较大的作用,基于这个结论,研究者在美国密尔沃基设计并开展了宽恕教育课程,该课程设计的理念在于:宽恕教育有利于愤怒水平的降低,而愤怒水平的降低不仅可以缓解抑郁以及焦虑的情绪,而且会提高学业水平以及亲社会行为。将宽恕教育分为20个单元4个阶段,并对每个单元和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基于该课程的宽恕干预在其他城市开展后发现,在一年的宽恕干预期间,实验组的愤怒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这种差异在愤怒水平较高的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实验组的亲社会行为多于控制组。

  6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对于宽恕还是宽恕教育,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研究手段也比较单一,然而,在宽恕研究领域,本土化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国外产生宽恕的土壤与国内产生宽恕的土壤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内集体主义的文化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提醒研究者们不能将国外关于宽恕的研究成果照搬到国内,尤其是对于宽恕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摸索出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的宽恕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红静.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0(10):46-47.

  [2]李艳.中西宽恕教育比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3]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08-915.

  [4]张田“.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基于博弈范式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GassinEA.Interpersonalforgivenessfromaneasternorthodoxperspective.JournalofPsychologyandTheology,2001,29(3):187~200

  [6]NorthJ.Wrongdoingandforgiveness.Philosophy,1987,62:336~352

  王松云

上一篇:基于BIM的医疗建筑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建设 下一篇: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