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探索与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15 09:32

  摘要:以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为研学基地,面向青少年开展集科普教育型、体验型、观赏型、团体型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研学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校外综合实践模式。本文从农业科技研学的特点、农业科技研学应遵循的原则、农业科技研学体系构建、农业科技研学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探索一条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创新模式,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土壤。

  关键词:研学基地;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

  国外研学旅行具有起步早,教育体系相对成熟,主要侧重旅行动机、旅行影响、旅行态度以及过程的客观描述和总结、商旅化气息明显等特征。而国内研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较松散,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侧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化构建、基地建设、研学机构服务、实施满意度调查和评价机制等方面[1]。2013年2月,办公厅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2];2014年,31号文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建立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并逐步完善接待体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3]。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研学旅行将成为广东中小学校必修课,并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研学旅行以行走学习的模式,在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间,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正式开展。农业科技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具有共性,现阶段从产品设计、运行机制、实施策略、案例研究等方面均有研究[4-8]。但是由于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小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学生远离农业,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针对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活动,更加迫切与必要。农业科技研学具备的特点、应遵循的原则、研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其他学科科技研学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各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期探索一条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创新模式,同时为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提供参考。

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探索与思考

  1农业科技研学的特点

  农业科技研学是指以农业科普园为校外活动地点,以农业科学知识、农耕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理念、动手设计、农事体验等为主题元素,融合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以通俗易懂和趣味参与的方式普及现代农业、自然科学和生态环境知识。科普受众涵盖中小学生、青少年学生及亲子游家庭。通过“农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课程设计”等寓教于乐的模式,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现代农业知识,让青少年学生从小了解农业,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2农业科技研学应遵循的原则

  农业科技研学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农业的亲近感,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教育性原则必须排在首位,兼顾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的现象。服从自然法则,归于自然教育,以学习者天性开发为宗旨,因材施教,让研学受众在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乐趣。

  2.2实践性原则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10],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研学活动,来实现农业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促进学生知与行、手与脑、书本和生活的实践联系,与学校单纯理论学习方式区别开来。农业研学要打破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根据地域优势,倾向于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的延伸,加强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学基地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两米阳台栽种未来”都市菜园研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蔬菜与生活主题讲座、环保栽培基质配制、阳台蔬菜种植体验、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体验、蔬果加工、蔬菜主题烹饪等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阳台蔬菜种养技术,更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性活动,能够学习到蔬菜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2.3促进融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集集体活动、教育活动、体验活动于一体,需要遵循促进融合性原则。包括学校内资源的整合、多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整合农业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年龄情况,比如农业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生产农场、农业生态园、农业公园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为农业研学课程服务。如有些学校是以中草药为特色课程的,那可以将中草药栽培基地、中医药博物馆、药膳体验馆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种植、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研学课程。

  3农业科技研学体系构建

  3.1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设计

  农业作为研学活动的主要大类,各地研学机构、旅行社设计了大批关于农业的研学课程,但普遍存在设计同质化,缺乏创新。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低,活动效果不理想。同时缺乏严谨的宏观统筹与整体规划。具体表现为预设方案简单,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可操作性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过程中状况频出,不能理性应对、快速解决;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设计了:蔬菜成长需要什么;种子的力量;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有虫眼的蔬菜;蔬菜“保卫战”;水培蔬菜实践课;秋生紫苏为蟹香;炎炎夏日,瓜棚豆架;辣椒有多辣?吃好米有稻理;五彩斑斓的蔬菜世界;如何种好都市菜园;蔬菜与生活;农业环保之旅等24个农业研学课程,并在研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删、修改;但是由于都市的青少年年龄段不同,阅历不同,并且大多数日常生活远离农村、农业,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农业兴趣浓的青少年学生,会跟随研学老师的步伐,带着问题,如种子萌发是先出根还是先出叶?为什么?栽培土壤、基质或营养液的EC值、pH值应是多少才适合蔬菜的生长?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蔬菜的生长情况?蔬菜生长速度和品质保证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由引问当主动提出疑惑,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说研学有成效;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无心课程,打打闹闹,无法专注于研学活动。好的研学课程是需要精细准备、反复揣摩、多次修改的[11]。那么我们的研学课程内容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均应该积极思考,应该怎样科学合理的设计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能引导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全身心融入课程中来,怎样多维度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并提升青少年认知与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等。

  3.2互动体验项目设计

  互动体验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环节之一,研学工作者根据研学目的,设置多样的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近距离的接触农业、体验农业。研学基地互动体验项目不同于学校生物、科学实践、第二课堂等课程,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农业科技研学亲临自然与实境,融合了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可以就地取材,实地操作。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低年级学生设计了蔬菜豆豆画、香囊包制作、干花书签制作、种植盆栽蔬菜、触摸含羞草、采摘鲜蔬等研学体验活动,高级学生则设计了蔬菜授粉、基质配制、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蔬菜搭架、蔬菜砧木嫁接、植物拓印等实操性更强的体验互动环节。从互动体验成效来看,大多数学青少年对体验项目热情极大,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南瓜是这么授粉的”“我还想给番茄授粉”“原来农产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农业研学体验项目让日常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让教育回归整体,回归真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12],让学生对现代农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3.3园区参观路线设计与讲解服务

  研学旅行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以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构成因素缺一不可[13]。基地即园区参观线路的合理布局以及完善的解说系统至关重要,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3.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各个基地资源配置的特点,规划合理的导游参观线路,如园区的道路规划、农耕文化体现、农业设施投入、气候监测设备设置、农业科普点的设计等。将园区的各类科普资源有机串联起来,不走回头路,挖掘自身特色与亮点,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行走路线,先参观什么,后参观什么,直接影响研学成效。

  3.3.2功能分区原则。

  根据农业基地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科研区、农业生产区、农业科技展示区、参观游憩区、互动体验区、配套服务区等。总之,功能分区要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统筹规划,更好的为研学旅行服务。

  3.3.3完善的解说系统。

  根据研学受众的不同,配备不同的解说体系。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由于属于亲子研学,采用“导奇式”解说,结合幼儿身体、心理特点、语言通俗,以体验式参观解说为主[14]。针对1年级~3年级小朋友,利用该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以识别蔬菜、见识现代农业为主,挖潜该年龄段的潜力,采用“引导式”解说系统;4年级以上学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群体,根据年龄段,自下而上,结合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来构建研学体系,采用“联想式”解说系统,比如在对香料类蔬菜进行介绍时,可以将香料与国宴结合起来,用故事来科普研学。

  3.4团体接待人数控制

  研学基地要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要加强宣传,加强与研学机构、社会团体等合作交流,深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而进行量的积累;当量达到一定程度,给研学基地的接待能力、应急机制、研学体系构建、研学内容更新、设施设备维护更新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是所有的量变的积累都能产生质变的累积效应[15],此时需要进行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即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取良好口碑。以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由于科普设施和科普配套稍显不足,经过研学基地运行实践发现,单次接待量为1人~300人时,投诉率低,回头客多;单次接待量为300人~500人时,研学旅行效率与质量明显大打折扣,体验感下降,反馈意见一般;当单次接待量大于500人时,导游的接待压力倍增,大多时间用于排队等待、维持秩序、清点人数等,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成就感倍减,感觉服务得不到有效的共鸣与尊重。因此,根据研学基地实际情况,控制团体接待人数,有利于研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农业科技研学存在的问题

  4.1主题模糊

  部分学校、研学机构农业研学目标主题模糊,典型的表现为重游玩轻内涵,重趣味性轻知识性,将“研”与“学”割裂开来,违背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初衷。

  4.2方案形式化

  部分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只是例行公事,每一年的方案相差无几,缺乏创新性。例如有些学校采取就近原则,不分年级段,整个学校同一时间采用同一套研学方案,前往同一农业研学基地开展学期研学活动,高峰时可能近5000名学生,在同一农业旅游景区开展研学,进到景区后都是由旅行社导游、学校老师带着学生自由参观,并没有明确的研学主题,全程也没有景区的科技导师参与,研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是避免研学方案形式化的有效准则。

  4.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学校传统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前往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前,学校老师已按教学目标制定了条条框框,学生在活动中从纪律、小组分配、分工任务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研学旅行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16]。4.4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研学项目由教育部门牵头,涉及农业、科技、财政、交通、文化、旅游、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多部门统筹协调,同时研学群体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漠,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特征,出现擦伤摔伤、磕磕碰碰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辩证的看待研学小问题,顾全大局,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5未来发展方向

  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容小觑,对教育引导者、科普基地运营者、研学机构运行者、学校组织者和策划者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未来主要要从改变传统教学、增加研学基地核心竞争力、突破传统教育瓶颈等方面入手,开展真正的研学之旅。

  5.1加强农业研学基地建设

  农业研学基地是农业研学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依托,整合自身农业资源,从研学导师、研学内涵、研学主题、研学特色、研学线路等方面挖据内涵,编制与时俱进的研学指导手册是当务之急。同时根据新时代研学发展特色,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服务机制建设,顺应研学发展大趋势,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

  5.2促进农业研学课程化建设

  农业研学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学校的需求、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结合研学基地的资源优势,走本土化、实践化、校本化、创新化、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之路。在遵循教育至上原则的同时,设计合理的研学课程,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5.3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主体[17]。从政策制定者、老师、学生、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等多方面入手,采用自我评定、同行评定、研讨式评定、跨界评定等形式,从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不同绩效目标等方面,建立健全反馈机制,促进研学旅行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润晖.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体系优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2]李先跃.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J].高教学刊,2018(24):191-193.

  陈胜文陈纯秀杨光平吴有恒何国平

上一篇:浅析甜玉米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下一篇: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