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08 09:41

  摘要:为探索甜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粤甜16号”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粤甜16号”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在3200株/667m2时玉米植株群体和个体能够得到协调发育,综合性状较合理,产量、产值均较高。

  关键词:种植密度;甜玉米;农艺性状;产量

  我国甜玉米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因其生长期短、栽培管理易、经济效益高(是普通玉米的2—3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得到迅猛发展¨。o,截止2叭5年,全国鲜食甜玉米种植面积约40万hm2,超过美国33.3万hm2成为第1生产国。目前,各地甜玉米栽培多采用传统习惯,种植密度大小不一、鲜穗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HJ。“粤甜16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甜玉米新品种,于2010年通过审定,四川省已引进种植。为探索“粤甜16号”适宜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试验研究。

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品种及试验地

  基本情况试验材料为“粤甜16号”,试验于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黄壤土质,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较好。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排列,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Al:2400株/667m2;A2:2800株/667m2;A3:3200株/667m2;A4:3600株/667m2;A5:4000株/667m2;A6:4400株/667m2。小区面积20m2,行长5.8m,行宽0.7m,5行区,3次重复。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种植,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栽培。采收期收获中间3行计产,选取连续10株进行田间性状和产量性状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种植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粤甜16号”生育期的影响不明显(表1),各处理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采收期等生育进程基本一致,出苗至采收期天数为85~86d。

  2.2种植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度增加,单个植株可利用的生长空间和光照等资源变少,群体的株高、穗位高、双穗率、空杆率、分蘖率、倒伏率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加,“粤甜16号”的株高、穗位高、空杆率、倒伏率呈增加趋势,双穗率、分蘖率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2.3种植密度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各处理间果穗长度16.55—19.80cm,穗粗4.95~5.63cm,秃尖长0.4~1.82cm,行粒数33.2~40.4粒,出籽率67.7%~74.8%,变幅较小;百粒重26.75—34.979,变幅较大;穗行数基本没变化。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2.4种植密度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4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粤甜16号的单个果穗重量降低,鲜穗平均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中A3(3200株/667m2)和A4(3600株/667m2)两个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以36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达927.92kg/667m2。同时可以看出,密度升高时,因群体的果穗变短、变细,秃尖变长,从而商品外观品质变差,商品率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综合产量和商品率等因素,种植密度为3200彬667m2时粤甜16号的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产值均较高。因此,3200株/667m2是最适合的种植密度。

  3结论与讨论

  在甜玉米的高产栽培中,增加种植密度是增加甜玉米产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过度的增加密度又会引起群体小气候条件的恶化,使其产量下降,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转换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J。研究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粤甜16号”的单穗重量、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及商品率随之降低,倒伏率、秃尖长增加,但因收获有效穗数增多,产量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密度在3200一3600株/667m2时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种植密度过低时,虽商品外观好、商品率高,但水分、光照、肥料等资源利用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生产潜力,整体经济效益不高;种植密度过高时,植株抗倒性降低,果穗短小,秃尖长,商品外观差,最终经济效益也较低。因此,粤甜16号在四川地区进行推广、规模化生产时种植密度控制在3200株/667m2左右,其综合性状、产量、商品外观品质等均能够得到较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俊珍,王世忠,沈利洲,等.鲜食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西昌农业科技.2005(1):24—25

  [2]李春霞.鲜食甜玉米“周糯1号”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8:204—205

  [3]邵显跃,孙加焱,邵美红,等.不同栽培密度对鲜食甜玉米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60,63

  [4]陈志坚.”闽甜4号”玉米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商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东南园艺.2013,(5):5—9

  [5]刘开昌,张秀清,王庆成,等.密度对玉米群体冠层内小气候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489—493

  [6]庞军喜.陕南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信甜502的产量效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5:38,42

  蒋晓芳,王秀全,何丹,张华,税红霞,卢庭启,庞启华

上一篇:智慧城市下现代城市建筑发展的路径思考 下一篇: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