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三农”的建构逻辑及其实现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30 08:35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基于“三农”问题关系着治理现代化的全局,故而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以实现乡村振兴。从“三农”问题提出至今,国内学者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众多学者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提炼出“生态‘三农’”的概念,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建构其运作模式和目标,并提出实现生态“三农”的具体路径,进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生态“三农”建构逻辑实现路径

  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下,众多学者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逐渐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需要适当调适现有研究“三农”问题的模式。由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亟需提上研究日程。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三农”的建构逻辑及其实现路径

  一、“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高度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一号文件即《中共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略。“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事实上,执政党和政府向来重视“三农”问题,故而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则有迹可循。在1982年至1986年的五年间,连续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有益的顶层规划,极大缓和了“三农”问题的严峻性。进入21世纪,在2004年至2018年的十五年间,又连续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据此可知,“三农”问题在党治国理政中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有涉“三农”问题的文件和报告来看,它们主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等维度,提出系列惠及“三农”发展的政策。在党和的高度重视下,“三农”问题在根本上得以改观,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三农”问题的基本现状

  众多学者对“三农”问题进行现状研究和分析,刘瑞明(2017)[2]认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农业整体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裴忠拓(2015)[3]认为,由于制度、结构和体制层面的原因,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农村仍是弱势地区,这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进步;刘作坤(2016)[4]认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使我国面临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和劳动力配置等“三农”问题。总的来说,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如下: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面临多种问题,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整体落后城市发展,农村城市化发展过于急于求成,农村仍是弱势地区;农民仍是弱势群体,部分农民的生活仍较为困难。由此,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完全激活和得到保障,并未完全改变弱势地位,无法发挥整体和综合作用。实际上,从“三农”问题提出到至今,国内学者一直都在致力于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浅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及相关问题一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我国根据自身的特殊国情提出“三农”这一新概念和“三农”问题这一新提法,对广大学者探索“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薛蒙林曾指出:“‘三农’问题绝不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单汇总,而是它们相互胶着中产生的综合问题”[5]。针对这一观点,笔者颇为赞同。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也绝不能简单地抱有这样一种想法:注重任一方面希冀达到全面和整体的效果。实质上,国内大部分学者分别从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建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可实行方案。例如黄祖辉等学者[6]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三农”现代化,尤其是农民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从农民主体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三农”问题;陆学艺等学者[7]指出,“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并着力致力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赵忠升[8]认为,农民的权益与能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此,“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保障农民的权利和提升农民的能力,并提出了农民的第三次潜力释放的政策建议。以上解决措施并不无有益之处,但从整体和根本上而言,以上种种解决思路并没有脱离直线式思维而最终陷入非实的境地,存在任意夸大单一方面作用而忽视整体功能涌现的纰漏。当然,这样的解决思路并不能排除“三农”问题本身的特殊性的影响。与此不同,部分学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和“三农”问题的解决等目标中强调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事项的协同推进式发展与和谐共生。实际上,早在21世纪初,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上,国内学者就不再局限于“三农”的单一方面,而是进行综合考虑。只是随着“三农”某一方面的逐渐凸显,针对性分析才渐鲜明,但并非完全排除掉整体思维。针对“三农”问题解决和“三农”和谐发展,学者们紧紧围绕“三农”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和措施,其中包括城市化战略、工业化建设、市场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环境改善等。正是在这一时期,将生态与“三农”问题结合考察的趋势逐渐显明。学者们利用生态农业、生态农村和农民的生态化意识来构想“三农”问题的解决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可以说,生态化“三农”是解决“三农”问题并达到理想发展状态的有效途径,也是“三农”发展的理想状态之一。那么,站在“三农”的立场上,如何来理解“生态”一词?如何理解生态化“三农”?这是直接面对和急需探讨的问题。有学者曾指出,“从生态的角度看,‘三农’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9]。由此,“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与措施的相关分析可以说是生态化“三农”的一部分。就其实质上而言,相关方案与措施推进“三农”协同发展与和谐共生的进程正是“三农”生态化的完美展现。由此,笔者认为,生态化“三农”并非生态农业、生态农村和农民意识生态化的简单汇总,而是相互胶着着的综合性和包容性概念。笔者称之为生态“三农”。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态“三农”,有必要对其进行学理解析。

  二、生态“三农”的建构逻辑

  在众多学者有关生态化“三农”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提炼出“生态‘三农’”的概念,解读其内涵和特征,并建构其运作模式和目标,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些许浅薄探究,进而推进乡村振兴。

  (一)生态“三农”的提出

  从词源学来看,“生态”这一话语可追溯至古希腊,它的主要意思是家,也可以指涉我们生存的环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态”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这一话语的使用界限逐渐外移,渗透到许多领域,“生态”的概念和内涵也逐渐超越了自然科学范畴,蕴含着浓郁的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由此,“我们对生态概念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自然科学层面”[10],而应找出其蕴含的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可以说,“生态”一词最大的价值也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平等。马克思生态观的众多思想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他曾指出,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生态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可以说,“生态”一词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的价值关系,在这种平等的价值关系中,又体现了和谐。学者们将“生态”一词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相结合进行分析,无疑是一种优化“三农”问题研究的良好模式,也是促进“三农”平等且和谐发展的良方。

  (二)生态“三农”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三农”的内涵生态“三农”是在“生态农业”、“生态农村”以及农民价值观的生态化基础上,进行全面化、系统化分析整合而提出来的。生态“三农”就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赋予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态化思想,并分别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三农”问题中的价值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将农业生态化建设、农村生态化建设和农民价值观的生态化建设统一起来,以期发展获得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和谐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三、生态“三农”的实现路径

  生态“三农”的概念、内涵及特征为生态“三农”运行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学理性支撑;生态“三农”的运作模式为生态“三农”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向;生态“三农”的运作目标让我们对“三农”发展的理想状态变得明晰,为生态“三农”的实现树立了目标导向。三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不可分割,其中目标导向是核心、学理性支撑是基础、实践指向是根本。因此,生态“三农”的实现要最大限度促成三者之间的逻辑兼容、功能自洽和互动互进,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促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一)以“三加一”模式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和谐发展,做到整体功能的充分涌现“三加一”模式是“三农”的个体化和整体性相统一的模式,既重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个体价值的实现,也注重三者的相互影响和整体性发展。

  针对“三农”问题,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但大多数的对策建议注重“三”,缺少“一”,甚至连“三”都不完整。也就是说,在有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中,个体化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凸显,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分别得到高度重视,并富有创新性的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但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发展思维。例如,有的学者在进行对策研究中只关注农业问题,强调重视农业生产、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改善农业现状和解决农业问题,却忽略了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三加一”模式,展现其凝聚整合的价值。首先,我们要追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轨迹,把握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历程;其次,我们要依循农业、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历程改善现状或解决现存问题;再次,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并充分探讨和分析各种采用措施的关联性和内在性共同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最后,关照并维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齐头并进式”发展,促进和谐局面的形成和等底边立体图形的成立。同理,在“三农”的生态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三加一”模式,不仅应分别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价值观念的生态化建设,更需要整体把握三者的生态化建设相关过程和反射弧效应,促使“三农”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二)以生态化思想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价

  值观的生态化建设,做到个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三农”的生态化建设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农村弱势地区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推进生态“三农”的实现。在农业生态化建设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经营体系的生态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不仅注重在农业生产中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产,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还注重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生产生态协调问题等。农业经营体系的生态化能有效且科学的促进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化,加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农村生态化建设中,更加注重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社会生态化治理。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更加强调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生态化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社会生态化治理强调了农村社会多元治理的和谐统一,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的安定有序。培育农民的生态价值观,要求农民在从事生产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城市化扩张时代,农村原生态环境日渐被肢解,假设工具理性思维全面在农村蔓延,农民沉迷于商品拜物教与GDP至上,透支农村自然环境承载力而获得短视的微薄发展利益,则不利于代际共享正义的实现,也会对农村发展造成灭顶之灾。故而,农民在经济理性膨胀的时代持守生态价值观,则有利于保证生产活动不影响农村的原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和谐融合,达到习总书记同志要求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境界。需说明的是,农民价值观生态化培育成功的衡量标准在于农民对错误生产观有着自觉的抵制力,做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天人合一”。同时,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原子主义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思想,要求我们将农业生态化、农村生态化和农民价值观生态化视为整体,既要注重三者协同发展以涌现整体功能,也要以部分功能的率先实现带动整体功能的进一步涌现,在良性互动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三)系统把握生态“三农”的运作模式,推进生态“三农”的有序运行

  生态“三农”是以“三农”问题为始终的有机系统,直接聚焦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生态“三农”由众多部分或结构组成,每个部分或独立结构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都各自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舍其任一部分或结构,生态“三农”便无法健康且有序运行。生态“三农”的健康有序发展,既要重视各个部分或独立结构的功能,又要树立全局观念,注重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应从生态“三农”这一有机系统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将生态“三农”的运作模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把握各个部分或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注重各个部分或结构的紧密协作与交融,这样才能发挥生态“三农”运行模式的最大效益。然而,“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5]因此,生态“三农”内部环节的协作运行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顺畅生态“三农”内在环节和谐互动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三农”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培育具有环保意识的生态农民,建设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的生态农村,推动生态“三农”的完美运行。与此同时,当今“三农”的非生态化现象明显,需要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三农”非生态化的治理力度,协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三农”的实现,并最终振兴乡村。

  参考文献:

  [1]习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刘瑞明.浅论我国“三农”问题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8):199.

  [3]裴忠拓.我国“三农”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福建农业,2015(5):53.

  [4]刘作坤.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J].乡村科技,2016(9):38.

  [5]薛蒙林.剖析“三农”问题的内外部逻辑——“三农”问题的实质及解决之道[J].农村经济,2013(1):104-108.

  朱玉霞

上一篇:农业背景下的蔬菜栽培特点及技术推广探讨 下一篇:小型农田水利管理现状及建后维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