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弱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8 16:55

  摘要:实现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独立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的主体,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弱化趋势进一步显现,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要遏制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种粮收益,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劳动力弱化;粮食安全;治理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在保障一国的经济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具有的基础性和公共性特征决定了粮食生产的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一旦现实中的粮食供给出现问题,不仅会引发通货膨胀,还会带来经济波动。此外,粮食也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物资,关系到一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重大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农村劳动力弱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弱化的表现及趋势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项事实,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仅2012年至少3.3亿农业户籍的人口不在原户籍所在地生活,截止到2013年9月底,有17400万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快速的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缺失,而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和结构性缺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弱化的表现

  一般来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会引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李嘉图较早指出在农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推动工业化会遇到粮食问题。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认为:“农业部门存在‘零值劳动力’时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会造成农业总产出减少或粮食短缺。”①舒尔茨(1964)认为:“发展家对现有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不存在‘零值劳动力’,但从农业退出会导致农业(粮食)生产的下降。到了‘拉—费模型’的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如果不提高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出水平将下降,必然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②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粮食市场化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创造了新的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投入。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演进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也在加剧。

  1.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步下降

  从2003—2012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人数中可以看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人数呈快速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36204.4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5773.0万人(参见表1),与二、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减少更为凸显。根据统计局对三大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而农业在第一产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可以推断出,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在逐步下降。

  2.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调加剧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农村劳动力主体的数量不断下降,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调。在农村,劳动力应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但目前,农村男女劳动力比例严重失调。根据郭金兴和王庆芳的测算,我国农村男性劳动力从2003年的6457万人下降至2010年的2427万人,性别比例从47.76%下降至43.01%,女性劳动力的数量虽然从7064万人下降至3216万人,但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从52.24%增至56.99%(参见表2)。③相对而言,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以女性为主,这种男女比例失调反映了农村劳动主体结构性失调。

  二、农村劳动力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实现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独立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稳定农业生产的主体,然而,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弱化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我国粮食供应的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实现平衡,截至2014年,我国粮食已连续11年增产,总产连续两年超过6亿吨。但是还没有根本转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生产结构性矛盾问题尚未解决,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

  1.从整体水平来看,粮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指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的国内自给率。稳定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一国的粮食生产能否达到一定的自给率。2009—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从2009年的53082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60194万吨,5年间共增长了7112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3.40%,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参见表5)。《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规定:“粮食自给率需稳定在95%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⑦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2.结构性矛盾突出,主粮产量持续增长而辅粮产量却不断下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粮食安全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的既定目标,粮食自给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略低于95%,2009年为92.5%,2010年为90.6%。大豆等辅粮的供给短缺是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结构性失衡,以大豆为代表的辅粮作物甚至出现了减产的现象(参见表5),粮食安全保障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劳动力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农村劳动力弱化制约着粮食产出效率的提升受农村劳动力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失衡的影响,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复种指数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出效率。近30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农村新一代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进入城市务工,老人留守农村种粮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形成一种常态的趋势。这种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导致我国耕地利用率下降、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妇女化、老年化”等问题严重,这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出效率。我国粮食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较差,具有很强的季节刚性,需要多个劳动者相互协作。务农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现象的存在,导致长时段、高强度的播种收割等农作任务无法完成,留守妇女和老人只能选择播种相对省力、相对省心的主粮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而大豆、薯类等辅粮作物由于自身的生产特点,更需要精细化的种植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而以留守妇女和老人为主体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失衡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与此类作物的种植需求产生矛盾。

  2.农村劳动力弱化制约着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受到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失衡的影响,粮食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需要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和土地要素的适度集聚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农村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呈现老龄化趋势的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能的能力也较弱,使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不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科学管理方法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高效运用,直接制约着粮食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实现。由于技术手段的退步和技术使用效率的下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在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中,全部农业要素的生产量下降了5.5%。

  三、遏制农村劳动力弱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严峻的形势,遏制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是“十三五”期间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以此作为农业工作的总出发点,采用多种措施,确保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激励高素质劳动力

  建设新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在改善农村硬件条件方面的关注和投入比较多,而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引导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引导相对较少。2014年12月23日结束的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政策信号。

  (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问题是农业的首要问题,而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建立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关系着农村的稳定发展和农业生产。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弱化造成农村土地的大量闲置和家庭式的种植方式,都无法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因此,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增加农民收入,治理农村劳动力弱化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指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专业化分工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具有产量优势,但是尚未实现粮食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弱化导致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上属于家庭生产经营,没有规模效应,限制了粮食收益的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弱化的趋势,这就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只有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粮食产业体系才能有效增加粮食收益,稳定农业劳动力,增强农业竞争力,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这就要求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产业化组织并形成粮食产业体系,进行集中开发,实现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粮食的储存、深加工以及物流等下游的产业环节,进一步挖掘粮食的深层价值,从而提高生产效益。生产效益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能够挽留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弱化的趋势,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障粮食的持续生产。

  (四)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有效保障农民收益

  2014年2月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其中一项主要举措就是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

  农产品价格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种粮收益,进而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保证农民的稳定收益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过去,我国政府为了有效保障农民收益,制定了包括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调控办法,但是这些政策已凸显了诸多不适应性。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使农民收益得到更有效地保障,对农产品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体制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贾利军杨静

上一篇:河南省蔬菜比较优势区域差异分析 下一篇: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