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8 10:07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高,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但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社会资本有效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布局不合理,产学研协同机制缺位;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水平低;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对新趋势关注不够等,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短板。可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优化结构;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引导、多方共建,加快完善农业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市场导向的考核制度,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对农业新趋势研究的支持力度,实现“十四五”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全面优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短板优化路径
一、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978年农村改革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历史性转折,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障碍,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世界21%人口的奇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粮食连年丰收,实现“十四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技术进步明显。然而,不可CHINAOPENINGJOURNAL2021年8月开放导报第4期总第217期August2021No.4TotalNo.217【创新策略】农业科技创新如何补短板强弱项毛世平(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忽视的是,在农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拼资源、拼环境、拼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减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农业发展面临比较优势减弱、人口红利消失、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市场发展滞后等挑战,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短板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显著加快。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诸多短板,只有在“十四五”时期补齐这些短板,才能尽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边缘化”趋势明显
“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总额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表1),由2001年的4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28.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74%。然而,应当注意到,“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年均增长速度呈波动递减趋势:由“十五”期间的16.13%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21.54%,而后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6.77%,且低于整体科技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农业科技在整体科技中呈现不断“边缘化”的趋势:农业科技投入在科技总投入中的占比由2001年的6.83%下降到2018年的4.5%。这说明,现阶段农业科技投入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不仅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不匹配,也与三农“压舱石”“战略后院”的地位不匹配。“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活动与R&D活动投入强度呈现增长态势,由2001年的0.33%增长到2018年的0.7%,年均增长率4.47%。然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全行业平均2.14%的水平以及世界第一梯队水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大于2.5%的,如日本4%,美国7%),与第二梯队(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大于1.5%小于2.5%的,如巴西、津巴布韦和智利等)也存在差距。
2.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投入结构上看,人员劳务费与稳定性支持经费偏少现象较为严重(表2)。一是人员劳务费偏少。现行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科研项目支付科目中不允许列支人员费用,导致出现“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现象。近年来,资产性支出的比例由2009年的22.59%下降到2018年的20.1%,而人员劳务费在R&D内部支出中的比重则从2009年的30.9%提高到2018年的45.72%,重物轻人的状况有所改善。从国际经验看,巴西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的典型做法在于其分配结构体现了对研究人员的重视:77%的经费支出用于薪金,16%的经费支出用于操作和项目成本,8%的经费支出用于资本投入。
(二)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支出比例提高明显,从2014年的3.20%上升到2018年的4.33%,年均增长率达8.72%,农业基础研究占比与同期全行业水平的差距也逐步缩小。尽管如此,我国农业R&D结构与国际上公认“14∶24∶62”的黄金比例仍有差距。从国际经验看,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农业科技预算的主要支出对象为朱利叶斯·库恩研究所(JKI)、弗里德里希·洛夫勒学院(FLI)、马克斯·鲁伯纳研究所(MRI)、约翰·海因里希·冯·图纳研究所(VTI)四大主要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日本的农业基础研究长期处于20%以上的水平。
三、“十四五”推动我国农业科技
创新的路径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没有高效、开放、畅通的创新制度和创新生态,就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我国整体上农业科技发展的制度创新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内生需求,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农业科技制度创新改革。
(一)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优化结构
“十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依旧不足,主要是农业的弱质性、长期性导致各主体投资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农业“压舱石”及“战略后院”的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十四五”期间,应践行“三创一体”,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吸引力,强化农业科技在大科技中的地位。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稳定长效的支持政策,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建议“十四五”期间将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提高到1.5%,从资金上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
(二)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处于创新链的最前端,属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驱动力,要通过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拓宽基础研究经费来源等手段,营造利于基础研究的大环境,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争取“十四五”期间将农业基础研究占比提升到10%以上,提升农业科技持续性创新后劲。同时强化原始创新,尤其是重大动物育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一是加强政府资金对农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提高重大项目组织水平和重大成果培育能力。二是合理使用政策杠杆、经济杠杆,引导农业创新主体从事面向产业需求的基础研究。三是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一批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针对农业“卡脖子”技术,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
(三)政府引导、多方共建,加快完善农业协
同创新机制鼓励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走出去,与农业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或吸引企业在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内建立研发中心,从而前置技术转移节点,将企业研发投入放到科研岗位上,变“一锤子买卖”为投入产出的长效机制,使科研机构的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并与科研机构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科企合作,在进行地方公益性科研推广示范方面,可以避免与地方农科院、农业院校等农业科研力量抢饭吃,有效从容应对科研布局和机构设置“上下一般粗”局面。
(四)强化市场导向的考核制度,推进创新链
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出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增强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源动力,进而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应用研究类、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转化应完善市场为主导的项目发现机制,推进实施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后补助”机制。三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整合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中介机构、创投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主体,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四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该研究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与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的结合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五)强化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扩大涉农企业参与创新决策的规模,加强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涉农企业牵头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以税收优惠、后补助等方式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有重点地落实政策,降低涉农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完善税收标准,优化监督体系,出台惩罚办法,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顺利实施,通过企业创新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方式加快企业成果转化。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涉农企业的融资渠道。争取到2035年,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涉农企业占比达到10%。
[参考文献]
[1]黄敬前,郑庆昌.农业科技及其投入特征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117-120.
[2]张袁媛,胡蝶.我国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29):80-81.
[3]王景,陈标金,陈灿,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制度根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4):12-17.
[4]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技术经济与科技政策创新团队.2020涉农企业创新能力评价[J].农学学报,2020(12):10.
[5]BMEL.2012budgetoftheFederalMinistryofFood,AgricultureandConsumerProtection.BMELPublishing,2011.
[6]胡瑞法,时宽玉,崔永伟,等.农业科研投资变化及其与国际比较[J].软科学,2007(2):53-58+65.
[7]刘英杰,李雪.德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4(12):6+1-3.
毛世平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