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4 09:10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具有发挥学生潜能、增强班级向心力、改善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高职教育管理仍存在师生缺乏有效沟通、激励方式单一、忽视学生需求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可以从重视学生心理诉求、明确激励目标、丰富激励形式等方面入手,达到培养综合人才、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激励理论;师生互动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激励理论,就必须将教育管理与激励理论进行密切结合,只有在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才能使高职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育管理的引导下得到顺利推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激情得到激发。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对激励理论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此,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仍然需要教育人员加强研究。

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

  一、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首先要对激励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概念,旨在精准掌握某一行为的动机,并针对行为动机采取必要的措施,调动积极性,使目标能以更高效的方式达成相应目标。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潜能。在传统的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以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日常的课程教学。在教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部分,而学生本人也会将自己视作班集体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会以群体呈现出的特征来进行相应课程进度和内容的设计,教师的集体授课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实际上,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并不一定完全与集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共性相贴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潜能会被忽略。但倘若应用激励理论进行日常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生便能在激励型暗示和行为下意识到个体的珍贵性,将自身从集体概念中解脱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体潜能便能得到极大的发挥。[1]

  (二)提高班级向心力

  激励理论的应用,可以使班集体的向心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虽然学生的个人需求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但学生仍然是集体中的一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或多或少会受到集体所营造的氛围的影响。如果集体氛围不好,那么学生也无法以最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投入课程学习。而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促进整个班集体氛围的和谐,能够让班集体变得更积极向上。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受到班集体的影响,在更为紧密的集体联系中进行日常的课程学习,并在表现良好的情况下获得集体的正向反馈,班集体的向心力就能得到有效增强。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班集体的前进目标和前进方向并不一定与个人完全一致,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和举动很可能会与集体的目标和方向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班集体的日常课程学习质量会由于个人的不配合而受到阻碍,班集体的日常学习进度也会因此而无法得到进一步推进。如果学生能在激励理论的引导下进行目标和方向的重新规划,其日常行为目标将更符合班集体的期待,班集体的个体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能得到有效消除,整个班集体的日常学习状态和质量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激励理论在日常

  高职教育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的激励理论在日常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的阶段。因此,有关教育研究者应当针对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解决相关问题,争取使激励理论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不顺

  师生之间的沟通不顺是桎梏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现阶段该理论无法得到进一步应用的主要原因。想要合理应用激励理论来进行日常的高职教育管理,促使学生学习动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师需要有和学生随时沟通的机会。现阶段的师生之间沟通不顺,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关。首先,高职院校的日常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安排上过于紧凑,学生没有过多的空余时间表达自我意见、阐述自我观点,更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许多教师并不看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认为在日常的高职院校教育中,能够顺利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是圆满地达成了日常的工作目标。在这一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会主动与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沟通,最终导致无法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最后,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审美情趣和兴趣点与教师有较大的出入,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在初次沟通交流受阻后,部分教师和学生便不会再尝试进行第二次沟通和交流。这样一来,师生之间沟通不顺这一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也就无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2]

  (二)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聆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健全,会有许多不成熟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都是不值得参考和重视的。只要教师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强势地引导学生通过日常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日常的课程学习,便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教学理念是不正确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改革和教学方式革新的最主要途径,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学习质量和学习状态的提升。如果学生的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可能会对教师的日常课程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出现不配合教师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情况。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仔细聆听学生的诉求,帮助学生解决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信赖自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用激励理论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动力的提升,才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3]

  (三)激励理论的应用方式过于单一

  激励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在日常的高职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质量。激励理论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教师不仅可以给予学生物质层面的激励,还可以给予学生精神方面的激励。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通常更倾向于使用物质奖励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这种激励方式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对自身学习的目标产生不确定性。学生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物质奖励,更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专业实力。而想要让学生扭转学习目标,教师应适当地应用精神激励法来代替物质激励法,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否则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骤然消失,这对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是无法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的。[4]

  三、有关对策的分析与探论

  为了能在日常的高职教育管理中更好地应用激励理论进行日常的课程管理,教师应针对上文所呈现的问题与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手段,制订出可行方案,进一步应用激励理论。

  (一)强化对学生心理诉求的把控

  想要更为合理地应用激励理论引导学生转变和提升学习动机,教师的主要关注点不应放置在激励理论是否能得到充分应用的层面,而应放置在激励理论在何处进行应用的层面上。激励理论的应用目标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为了达到应用效果,教育研究者在应用前应全面了解与把控学生的个人诉求,只有从学生的个人诉求出发,才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例如,由于相应课程太过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无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将激励理论与课程教学方式的具象化转变配合应用,在学生进行新授知识学习取得进展时,及时给予学生言语方面的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由于相应课程需要学生轮流单独发言,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不具备在公众场合进行个人观点阐述的能力,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师就应当将激励理论与分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应用,应用积极课堂评价能够保全学生自尊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5]

  (二)进行激励目标的调整

  在应用激励理论的过程中,不论是用物质激励法还是精神激励法来引导学生改善学习状态,都需要制订激励目标。在确定激励目标时,教师应当慎重,既要顾及激励目标的制订在集体发展中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又要考虑到激励目标对学生个人发展是否能产生正面影响。如果教师在制订激励目标过程中只考虑到了其在班集体内的影响和作用,激励目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大,学生可能不会以更为高涨的热情和饱满的激情参与课程学习,激励理论就无法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教师又不能只考虑激励目标的制订对个体学生的影响,若个体学生的发展目标与集体目标相背,而教师又制订了相应激励目标,势必使整体的价值观念受到错误引导。因此,教师在制订激励目标时,需要调和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进行恰当的激励目标建设。

  (三)激励理论应用形式的丰富和完善

  实际上,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最终应用效果,与其应用方式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无论教师选用精神激励法还是物质激励法,都需要关注激励理论的最终应用效果。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应用激励理论时,应在了解学生个人状况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家境较为贫寒,个人经济状况不佳,教师对这类学生可以尝试应用物质激励法进行鼓励;倘若学生家境良好,但在精神上较为空虚,教师可以使用精神激励法进行相应激励理论的实践,争取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进一步改善、学习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学生原本较为低迷的学习状态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还能使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行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视激励理论的作用,将有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蔚.浅析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产经,2020(19):121-123.

  [2]黄丽舟.对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有效应用的几点探讨[J].营销界,2019(51):279-280.

  [3]鞠鹏杰.对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有效应用的几点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347-348.

  [4]刘保玲.激励理论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3):320-322.

  [5]董彬.浅析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明日风尚,2018(24):251.

  [6]黄妙红.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探讨[J].广西教育,2016(39):116-117.

  赵玉玲,王慧敏

上一篇:福州地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分析 下一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