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08 08:58

  [摘要]粮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生活、生产物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安全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一道被列为经济发展“三大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象。本文基于1990-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业技术进步、耕地面积与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剩余劳动力;粮食产量;粮食安全

  列宁说:“真正的经济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它,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个愿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创建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制定与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粮食生产安全体系,确保能够实现粮食供求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目标。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1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二元经济体系中,第一产业部门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第二产业部门仅需要支付给他们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就能接收到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只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就可以促使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1]。在刘易斯等人的研究之后,学者也开始重视起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张保法[2]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蔡晳等[3]利用1982-1997年的数据,分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与就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中,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90%,贡献份额为23.71%;劳动力配置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62%,贡献率20.23%。潘文卿[4]运用1979-199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剩余劳动力从低效益的农业部门向高效益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能够使经济增长15.9%。李勋来等[5]不仅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得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的结论,他从空间维度的角度对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出了透彻分析,1978-2003年的劳动力转移效应表现出劳动力转移人数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呈现“梯度推移”的递减趋势。世界银行[6]也对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可以解释16%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王跃梅等[7]强调,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不同地区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完善政策,进行制度创新,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2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分析

  2.1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1978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平稳增长,1978年的粮食产量为30476.5万吨,到2017年上升到66160.7万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四大粮仓之一,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62000万吨左右。1990-2017年间粮食产量出现了一次持续上涨和一次持续回落,如图1所示。1990-1998年粮食产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1998-2003年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这期间既有1998年大洪水的影响,又有劳动力加速外流的影响。2003年逐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废除农业税,再加上一系列的惠农利民政策,从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又重新出现了持续上涨。

  2.2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大量农业从业人员选择去城里打工,希望能够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是必然现象,但是这种情况肯定会给农村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现在的很多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青壮年在农村就业的屈指可数,农村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青壮年外出务工。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农村失去了重要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可以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大幅下降,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17年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1.4%,与2016年相比下降1.5%,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变为47.2%,与前一年相比上升0.5%。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工作人员比重分别为12.3%、6.4%、5.9%和11.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比流向第三产业的多,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于建筑业,而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的工作人员比重最高。

  3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3.1理论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问题最经典的模型形式,本文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我国粮食生产模型,其基本形式:Q=AeγtLαKβ(1)式(1)中:Q表示粮食产量,A、α、β、γ均是未知参数;t表示时间;L与K分别表示劳动与资本的投入量。

  农业劳动力是指能够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人数与质量。农业劳动力人数是指达到劳动年龄和社会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未达到或者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及农业生产技能的高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如人口、医疗、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的影响而不方便测量。本文考虑到样本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农业劳动力Lab是按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计算的。农业资本投入量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及农业机械马力是农业资本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本文以粮食播种面积Area和农业化肥施用量Fer作为农业资本投入量。于是,得到修正的农业生产函数如下:

  3.2单位根检验

  在使用时间序列建模时,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要考查序列的平稳性。所谓时间序列平稳是指时间序列的均值、方差及协方差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就可以使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但对实际经济问题,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有可能造成“伪回归”的情况,对分析的有效性会产生极大影响。

  4对策建议

  4.1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促使城镇化健康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能够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9]。大力推进城镇化,不仅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可以推动全国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4.2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

  人才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改革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只有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长远之计和根本方法,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为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加大资金投入吸引高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进而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保证粮食安全。

  4.3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由实证分析可知,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有重要影响。虽然我国国土面积有963.4057万平方公里,但是201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仅有1.349亿公顷,人地矛盾突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稳步推进国民耕地保护教育,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保证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4.4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维护粮食安全

  由实证分析可知,化肥的使用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又会引起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各级政府既要适度加大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又要大力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在稳产增产的同时,维护好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张保法.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33-35+49.

  [3]蔡晳,王德文.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62-68.

  [4]潘文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4):31-34.

  [5]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3):39-43.

  杜延军,李乡玉

上一篇:面向智慧建筑的机电设备数据采集与运行指标分析 下一篇:农业气象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