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整合与系统创新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02 09:16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的大学思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经常沦为空头形式,教学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思政教育的普遍现象,探求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明确强大思政教育对于教育全局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对其优化整合与系统创新方式进行思考与尝试。关键词:大学教育;思政教育;教学创新

  一、大学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

  大学生阶段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重要过渡阶段,大学生需要更多地体验社会、了解社会,亲身地去实践和经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思政文化知识。而目前的思政课程与实际相脱轨,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为了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需求,主动地去融入社会平台,思政课程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拥有更强壮的生命力。目前的高校思政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实践内容比例较少,而且实践方式比较单一,环境也比较单调,难以真实地模拟社会环境,无法有效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对思政课程知识的吸收与理解。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定位,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确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更如鱼得水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进行这一角色转换,那么就要在思政课程中重视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联系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整合与系统创新

  (二)网络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网络媒介的应用还停留在传统的新闻收看和PPT演示等方式上,未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优秀资源。利用新媒体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有非常大的可挖掘空间,网络的出现加快了学习内容的传播效率,丰富了学习内容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及难以进行控制,学生可能会接收到一些不良信息,没有经过筛选会对学生有不良的影响[1]。

  (三)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老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感受到生动的互动,学生感到课堂较为乏味,参与度也不高,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思考。思政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知,强塞到学生的脑中。真正优秀的思政教育是启发性的,学生才是思考的主体,所以我们更多地增加课程中的互动环节,落实到学生的具体个性化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做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具有代入感,采取学生比较认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你教我学的过程变为互动式学习、交流式学习。

  (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些困难,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要让大学思政教育变得有吸引力,变得真正与大学生的生活有连接,是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面对大学思政课程的抽象化现象,学生缺乏代入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这门功课只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将时间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更加有用,慢慢地形成这种风气,让思政课程变成了学生普遍兴趣度不高的课程[2]。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够生动,难以与大学生形成共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入手,增加具体案例的课程比例,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大学思政教育的优化整合路径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非常重要,需要重视并且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高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辅导等形式,让学生接触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思想道德模式,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成长为具有创造性、竞争意识以及适应性的当代大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个体的参与性。从学生幼年的教育中,心理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是促进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思政教育可以从外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心理教育是从内部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与自我达成心理和解。这两种教育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与发展。

  (二)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在高校中,校园环境是与学生相关性最强的。在学校活动中,对于好人好事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嘉奖,在生活中渗透良好的价值观念,加强榜样效应,让学生在优秀的校园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熏陶。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性,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实践机制,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环境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也要重视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家庭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家庭环境是影响人思想的重要因素,一个积极平等向上的家庭氛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很多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较高[3],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学校应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让家长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三、大学思政教育的系统创新方式

  (一)教学内容革新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优化过程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辅导员而言,一个好的教师团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学生大部分的问题与其内在思想紧密相关,所以要优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好的思政教育,这样才能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减少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学科,健全专门的教师团队,这样的举措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可以让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更高效地传达,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能够提高。目前的思政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资源也较为稀缺,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教育和辅导,所以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一定难度,健全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推进。成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小组,在各年级抽调优秀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对于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首先进行检验,对于教学方法进行集体教学研讨。传统的教学内容经常将名人理论、古语家训等传统文化作为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这种方式比较老旧,学生接受程度不强,会给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阻碍。我们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首先从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来进行。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单方面输出以外,还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故事会,让学生分享自身的亲身经历,这样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让学生的接受度更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从实践中总结出思政教育的内容,再从理论中落实到实践,这样的方式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理解透我们的思政教育内容[4]。大部分思政教育内容显得较为抽象,与学生具体的生活相关性不强,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无法真正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以生活实例为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信息的变化速度之快也影响着大学的思政教育,所以固定的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跟得上不断变化的时代,随时代而改变,随时调整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园网平台,而高校恰恰应该用好这个网络平台,在为教师提供更加完善的教研平台的同时,使思政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传统的教研模式局限性太大,各大高校需创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这样也能让各科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努力合作,共同开发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样一个有着新型调研平台的学校,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利用目标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定新型教育手法,这不仅仅是合作关系,更是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进步的大好时机。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有更多更丰富的方法来推进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与学生进行有趣的互动,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相结合。两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增加课堂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随着“智慧树”等众多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逐渐普及,这些丰富的教学手段也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加了许多色彩,而学校也应该重视使用这些网络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还方便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要紧跟时代潮流,学会利用新型方式进行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政教育。

  四、结语

  大学思政教育的内核是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深度塑造,对于学生的一生是非常关键的,在高校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专业课的教学,也要关注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敢于创新,敢于改革,不断优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不仅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还要不断创新与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思政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认识到人的心理与思想的统一性,整合思政教育的系统,并且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达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团队建设赢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成.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政策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大众文艺,2018(23):236-237.

  [2]李雅兴,姚功武.“新成立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回顾与时代展望”高峰论坛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11):98-101.

  [3]承友明,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陇东学院学报,2018(6):123-126.

  [4]夏雨,等.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65-66

  郑凯航1田媛2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下一篇:动物医疗垃圾处理与回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