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评价效果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6 11:02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评价效果。方法:将本校2015级至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包括临床医学八年制(“5+3”一体化)班]共1613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雨课堂”前后分别为1047和566人)。分析比较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以及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雨课堂”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结果: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最低分为各学期最高(P<0.05);2016-2017学年和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平均分均显著高于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P<0.05);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及格率最高,为93.1%;实施“雨课堂”后学生的最低分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雨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间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完成综合性评价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雨课堂;形成性评价;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中的重要课程,但学生普遍反映免疫学知识点较难学习和理解[1]。长久以来,该课程的评价方式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平时不复习,考前“临时抱佛脚”,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师生均只注重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评价效果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本校2015级至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包括临床医学八年制(“5+3”一体化)班]作为研究对象,共1613人。其中实施“雨课堂”前1047人,“雨课堂”后566人。此外,本校2015-2017年本科一批次(包括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分别为:普通类471、469和470分,单列类(民考汉学生)455、453和458分,说明本次纳入的不同学年研究对象在入学时的成绩背景一致。

  1.2方法

  1.2.1分析并比较期末总评成绩

  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及格率。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由阶段性测验(1次)、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构成;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实施形成性评价)由课前10min汇报、阶段性测验(1次)、实验课成绩、“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构成;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成绩由“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1.2.2“雨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经过学校、学院、教研室反复审议和修订,最终确定了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基于“雨课堂”的医学免疫学课程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本方案主要针对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具体成绩分配见表1,实施方案如下:①课前学习资料推送(5%):教师课前通过“雨课堂”给学生发布教学PPT、免疫学学习方法、与教学有关的案例和教学资料等,让学生提前预习,标记不理解的课件,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每次课前10min,学生们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学习资料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每组4~6名学生,完成翻转教学,教师和同学根据汇报的内容和现场表现进行评分,评分后教师向学生们公开每组学生的评分结果。②课中随堂检测(2%):上课过程中,教师可随时通过“雨课堂”发布测试题,学生提交试题后,即可知晓学生的答题情况。③课后作业发布(3%):教师在课后采用“雨课堂”布置作业,学生需完成教学课件的学习以及课后练习题。教师每周统计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并向学生公布。④阶段性测验(10%):在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2次阶段性测验。内容涵盖了免疫学主要章节。测试题采用“雨课堂”形式发布,均为客观题,负责教师在考前5min将考题发布至相关班级群,在限定时间对各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同时进行测试。测验成绩在所有班级完成测试后自动公布。⑤“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制作(10%):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整体观免疫学思维导图”的制作,根据内容是否准确、详实地概况免疫学完整知识以及作品的美观和创意进行综合评分。⑥实验课成绩(10%):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课考勤、上课表现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⑦终结性评价(60%):学期结束时以试卷答题的形式评价学生免疫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图软件为GraphPadPrism6.0。采用方差分析对多个学期间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实施“雨课堂”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学生及格率进行比较,成绩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

  2结果

  2.1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布

  30%以上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在80~90分数段,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中,0~60分数段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60~70分数段,而在0~60分数段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他2个学期,见图1。2.2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比较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总评成绩最低分和平均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显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最低分为(46.60±11.974),为各学期中最高;2016-2017学年和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平均分(81.46±3.141和79.46±2.525)均显著高于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76.62±2.166),见表2。2.32016-2019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及格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期学生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的及格率最高,为93.1%,其次为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88.6%),见表3。

  3讨论

  免疫学课程涉及分子层面,对师生来说是“难教难学”的学科之一[4]。因此,课程教学方式的更新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5]。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等的顽瘴痼疾,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等”。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考查学生学习效果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通过成绩分析发现,0~60分数段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60~70分数段,最低分、平均分和及格率在3个学期中虽不是最低(见表2和表3),但学生主要依靠期末时的突击复习,不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免疫学知识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最终造成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6]。鉴于此,教师们需不断综合考虑课程设计和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方亮,金伯泉,陈丽华.“医学电子书包”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免疫学杂志,2017,33(7):1091-1092.DOI:10.3969/j.issn.1000-484X.2017.07.02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11.

  [3]孙展鹏,梁春娥,任凤云,等.医学生学习全过程成绩评定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56-158.DOI:10.13799/j.cnki.mdjyxyxb.2016.05.063.

  [4]沈丹,雷红,陈敏.形成性评价在长学制医学生PBL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1):45-48.DOI: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7.01.010.

  [5]丁剑冰,王红英,罗莉,等.医学免疫学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4):584-585,605.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2.04.038.

  [6]杨巍,付海英,申耀楠,等.“5+3”医学生培养模式下“医学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免疫学杂志,2018,34(4):600-601.DOI:10.3969/j.issn.1000-484X.2018.04.023.

  ①赵云娟王松②王敬云③张峰波④王红英徐茜徐琦甫拉提·热西提周晓涛迪丽娜尔·波拉提丁剑冰

上一篇:河南省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轨道交通雷击风险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