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5 09:34

  摘要:本文采用 2001 - 2010 年全国 30 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基于粮食生产区域分异视角,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种粮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然后将反映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的变量纳入技术非效率模型,比较分 析了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数量及质量变化对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 显著正向积极作用,就区域影响程度来看,平衡区 > 主产区 > 主销区,说明在粮食平衡区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升作 用,意味着在该区域存在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②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也具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不 大,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质量意义的过剩现象,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非技能偏态技术 进步; ③在技术效率水平上,全国及三大区域都呈现出浮动上涨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主销区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主产区次 之,平衡区最低。

  关键词: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技术效率; 区域分异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九连 增”,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来自于生产要素等资源的投入 增加,二是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前者的贡献是短暂不可 持续的,而后者的贡献却是长足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技术 效率从投入产出角度衡量生产单元能够多大程度上运用 现有技术达到最大生产能力,是生产效率的集中体现[1]。 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结 构和生产管理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农业主要依赖劳 动和土地这类初始资源获取产出,而现代农业是以运用资 本和高素质劳动力等现代要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人 力资本水平作为影响产出的内生变量被纳入到现代农业 生产函数中,用来揭示产出增长中贡献率日益显著的技术 进步的源泉。本文正是基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变革效应,具 体从农村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的双重变动视角下,对粮 食生产效率展开研究,拟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与粮食生 产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作出某种解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研究

  1 理论框架和模型设定

  1. 1 理论框架

  在计量经济学范畴内,测量技术效率的方法分为基于 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方法( DEA 模型) 、确定性参数前 沿模型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后两者都属于参数方法。在 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受到随机扰动和技术效率两方面因 素的影响而使产出偏离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决定的生产 水平,参数方法恰恰能将这一过程用函数的形式表示出 来,从而使生产函数描述的生产特征更接近于实际。此 外,在计算的准确精度上,参数方法比非参数法更优。

  1. 2 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选择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用技术效率损 失函数分析不同粮食生产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变革对粮食 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本研究沿用在中国农业生产实证 分析中广泛采用的柯布道格拉斯( Cobb - Douglas) 生产函 数模型,根据( 2) 式得到表达式如下:

  2 实证分析

  2. 1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 2001 - 2010 年全国 30 个省份( 不 包括港澳台地区) 有关粮食生产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 考虑到西藏特殊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力故将西藏排除 在外。另外,根据各地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比 较优势以及消费特点,将 30 个省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主 销区和平衡区。相关数据源于历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 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部分变量基于年鉴数据计算而 来。 采用 Frontier4. 1 软件估计( 3) 式和( 4) 式,方法为三 阶段最大似然估计法。首先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各 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等参数,然后采用两阶段格点搜索得 到方差比,同时调整产出弹性等以及其他参数,最后以此 作为初值通过数值方法得到最大似然估计值。

  2. 2 模型参数的估计

  2. 2. 1 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分析

  结合表 1 的估计结果,除了主产区的劳动力、机械总 动力系数不显著外,其他所有变量系数均在 5% 或 1% 的 水平上高度显著。 ( 1) 种粮劳动力的产出弹性。首先,从全国范围看,劳 动力的粮食产出弹性为负值,这与许多现有研究结论一 致[5],毋庸置疑,中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资源。 然后,分区域来看,主产区和平衡区的农村劳动力对于粮 食产出的弹性为负,而主销区的劳动力产出弹性为正。这 一结果清晰的表明三大区域的种粮劳动力对粮食产出的 作用方向呈现较大差异: 在主产区和平衡区,减少劳动力 的数量反而能够提高粮食产出; 至于粮食生产处在较弱地 位的主销区,增加劳动力资源反而能提高粮食产出,产生 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区域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的劳动力资 源数量不同而导致的。 ( 2) 土地的产出弹性。全国及粮食主产区、平衡区的 土地产出弹性为正值,意味着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可以有效 提高粮食产量; 主销区的土地产出弹性为负值,不过这也 并不表明土地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 的作用是反向的。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在数据统计时间 范围内,城镇化、工业化导致了大量农用土地资源流入非 农用途,致使耕地数量大幅减少,而同时,政府投资的杠杆 倾斜至农业给粮食的生产注入了新的要素资源,这些资源 弥补了耕地数量的绝对减少,使粮食生产仍能稳步上升,因此才会出现土地要素系数为负值。 ( 3) 资本产出弹性。三大区域和全国的种粮机械和 化肥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值,这表明,增加两者的投入有利 于提高粮食产量。可以看出,资本要素的作用在当前的中 国农业增长中贡献较为显著,新古典经济学在构造生产函 数时特别强调资本要素的突出贡献,因此,现阶段的中国 农业的发展方式可定义为新古典农业发展方式,这是与工 业化相依随的过程,体现了工业化成果对农业发展的积极 影响。

  2. 2. 2 技术非效率模型参数分析

  表 2 显示的是全国及三大粮食产区技术非效率模型 ( 式 4) 的估计结果,结合四个区域不同的模型结果来看, 单侧似然比检验均拒绝了不存在技术欠效率( 即 uit = 0) 的零假设,表明中国粮食产出确实存在无效效应; 复合扰 动项中技术无效项所占比例 γ 值均非常接近于 1 且高度 显著,这表明,在控制了投入要素以后,模型估计的误差绝 大部分来源于技术无效率部分。

  3 结论和讨论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非农转移,是一个改变以劳动为 基本投入的传统农业资源配置格局的过程。在社会进步 的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家庭教育需求和人力资 本投资也带来了正向激励作用,显现出农村劳动力规模减 少的同时农业劳动力质量提升的“双面效应”。本文正是 基于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双重变动的现实背景下, 对种粮技术效率影响作用展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技 术效率。进一步分析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并没 有对粮食生产产生“资源要素剥夺”效应,使劳动力变成 瓶颈性资源,相反,非农转移释放了冗余人力资源依附在 农业生产上的压力,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劳 动力的非农转移引发种粮规模的调整和粮食生产结构与 组织结构的重组,对于实施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劳动力外流至非农产业增加了农村 居民家庭收入,为农业生产注入了资金,在不同程度上也 会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利用等。

  ( 2) 对于不同粮食生产区域,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 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呈现出差异化: 粮食平衡区 > 粮 食主产区 > 粮食主销区。在粮食平衡区,劳动力转移对粮 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最明显的作用,从现实角度和技 术效率的定义出发,该显著作用可能来源于该区域还存在 较多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非 农转移的有序指导和有效保障工作。

  ( 3) 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 著正向作用关系但影响力度不大。换言之,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 之所以作用甚微,也就是说劳动力质量边际效应低下,源 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质量意义的过剩现象,同时 也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非技 能偏态技术进步。然而,人力资本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是 毋庸置疑的。现阶段的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过程,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要 素能够很好的解释农业产出的增长,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带 来的技术效率越高,这一结论符合新经济增长理论,也预 示着中国农业正在向内生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尽管该种 发展方式目前只存在于发达经济体中,它是中国未来农业 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 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 率增长分解( 1999 - 2003 年)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 8) : 25 - 34.

  [Li Gucheng,Feng Zhongchao,Fan Lixi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echnical Efflciencie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FP of Farmer's Household Management ( 1999 - 2003) [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07, ( 8) : 25 - 34. ]

  [2]黄金波,周先波. 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 长: 1978 - 2008[J]. 南方经济,2010,( 9) : 40 - 52.

  [Huang Jinbo, Zhou Xianbo.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Growth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1978 - 2008[J]. South China Journal Economy,2010,( 9) : 40 - 52.]

  [3]刘宁. 基于超效率 Output - DEA 模型的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评 价[J]. 软科学,2011,25 ( 3) : 79 - 83.

  [Liu Ning. Evaluation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Output-DEA Model[J]. Soft Science,2011,25 ( 3) : 79 - 83.]

  马林静 欧阳金琼 王雅鹏

上一篇:医用玻璃及医疗垃圾灰渣的结渣特性研究 下一篇:农业电商物流配送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