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4 11:06

  摘要:劳动教育是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按照新时代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导向、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突出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面临时代特征淡化滞后、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等困境,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应探索融入时代精神、完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和强化全过程劳动育人等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是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情感。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类型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意见》同时指出:“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高职劳动教育的模式理应与本科、中小学不同,要有显著的“高职特征”。高职院校如何按照新时代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导向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总书记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2]。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情感,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成才观和职业发展观。只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才能“沉”在一线基层岗位,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通过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扎实的技术水平赢得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2018年9月,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与其他教育形式剥离脱节。高职院校要深刻领悟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全面把握其内涵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把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劳动觉悟和提升劳动技能作为关键要素和根本出发点,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材、管理等体系中,构建育人全过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突出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迭代更新,各类新技术发展催生了众多新的经济模式和就业渠道。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芯片、机器人等技术推动了“制造”在向“智造”“创造”转变,对高职人才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准确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高职”特征以适应时代需求,在高职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培育上突出技术性、职业性,使学生接触和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教育,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势,为学生搭建更多在真实劳动环境中接受劳动教育的路径平台。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时代特征淡化滞后

  新时代新科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要求突破传统呈现出多样性、创造性、智能化的时代特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的既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00后”大学生,也是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力军,因此一定要注重传统劳动教育和新型劳动教育兼顾并举实施。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存在传统的固化模式,教学内容墨守成规变化不大,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同步更新;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少,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不足;尚未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即使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但实际使用率不高;新知识新技术传授不够,陈旧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应用需求,造成学生不能及时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需求,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实践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入职后的岗位适应性。

  (二)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如专业实训、跟岗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成绩评价往往侧重于过程的出勤,而忽略了项目任务完成度和系统化的管理。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劳动教育的外在过程与表面形式,而忽略学生的响应度和过程参与深度,导致影响到劳动教育教学开展的预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但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建设不全、经费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导致管理上缺乏专门劳动教育实施机构,没有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多是从原先的实践教学内容稍加改造而来,没有真正建立起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也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团队。这些源于管理体系缺失而造成的现实困境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

  (三)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

  劳动教育需要深入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去,在专业教学中,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目标。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存在淡化、简化、窄化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问题,将劳动教育分离于专业教学,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一项具体的技能教育,没有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忽视了专业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资源的融合与渗透,或将劳动教育窄化为某个具体活动,理解为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人为孤立割裂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联。不言而喻,尽管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但劳动教育相对都是独立开展,与专业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合,造成学生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对职业劳动观念、制度、过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劳动精神的培养[3]。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党建引领、文化引导、教师引路,融入时代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领导下、各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共同实施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发挥党委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融合,推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三全”育人体系,为劳动教育把方向、树典范、筑基础、强保障。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发挥作用,把劳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风尚,推动劳动教育从点、到线拓展到面。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建设促进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文化的耳濡目染、日久而成与劳动教育的躬行实践、多样体验结合起来,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设美丽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通过制作可视性高、互动性强的劳动教育主题宣传作品和主题人文景观建设,深入宣传劳动精神和文化,把劳动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二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知名工匠、劳动模范、技术专家、优秀校友走进校园传播弘扬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和参与活动其中,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劳动情感、态度和品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一支循循善诱、率先垂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首先,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校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相结合的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遴选学科带头人,健全一体化备课机制,定期召开劳动教育研讨交流会议,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引入校外资源,聘请校外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劳动模范和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近距离教育学生劳动技能和传播劳动精神,设立产业教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校内外优质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领导、评价倒逼、平台赋能,完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将劳动教育列入学校重点工作,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在劳动教育中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将工作成果列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综合性、针对性、开放性。设立贯穿学生三年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应有明确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及教学要求、评价方式。设立劳动理论教育必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教学督导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劳动教育的教学课堂和实践基地,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育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指导,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高教研究,2018(11):17-21.

  [3]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高教研究,2019(2):82-85.

  [4]、印发《教育现代化2035》[EB/OL].

  嵇波

上一篇:新发展阶段基础教育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