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4 10:59
摘要:我国农业生产步入经济转型升级新时期,必须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采用精准农业生产技术,深度改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模式根本变革。针对目前农业生产薄弱环节,从精细化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智能监控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农业信息化服务方面,探索新时期重构我国农业信息化精准管理与经营技术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深度改造;技术路径
0引言
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确定走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把农业建设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突出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发展,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推进三农电商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农业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涉农信息服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精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
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处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和松散经营的落后产业模式,甚至不少地区仍在使用人畜手动耙犁进行生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传统农业由于生产要素更新换代慢,必须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1]。
新时期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直接导致各方面生产经营产生巨变,用信息智慧技术对落后农业生产进行改造,必将创造更加高级的产业模式和创新型业态。农业高级别产业模式和创新型业态建设,须采用信息技术、智能设备为基础的精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农资、农产品流通方面,可依托专业化电商平台,采用P2P直营模式,提高交易效率。而实现以上农业精准化、集约化管理技术,必须通过农业信息系统研发、农业智能设备投入和农产品网络平台建设等,才能有效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革命性变革,而这恰是我国农业崛起、农村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
2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提高专业化水平,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快速检索发布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提高竞争力。在农业经营中获得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可借助信息平台把可行的、成功的生产经验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将多维度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助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规模化,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2.2改变农产品销售模式
农业信息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拓宽渠道,减少交易销售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提高销售利润。通过在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专业运营合作社,产品所有者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
2.3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受我国各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以及当地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至今没有统一标准,这是阻碍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但是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恰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无线传感技术,可实时监测土地墒情、生长情况等,为农业精准化、标准化生产操作提供科学准确决策依据。
2.4促进农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
信息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广泛传播、快速传播和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只要是农产品信息发送到网上,网络信息平台就会自动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利益相关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迅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农业资讯[2]。使用信息平台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
3存在的突出问题
3.1农网信息化建设存在东西差距,电商服务率低
党大力提倡农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囿于我国东西地缘差异,地方政府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原因,三农网络建设、推广力度不够,尤其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农产品、农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少,电商服务率较低,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
3.2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存在真空地带
由于农产品本身容易受气候、品种和温度等影响,且季节性强、易腐和易损,所以商品标准化很难把握,对物流配送条件、设备和运输送及时性等要求极高,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除了菜鸟网络、顺丰快递等物流企业探索和尝试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方案外,其他企业鲜有问津,市场存在巨大真空地带。
3.3新型精准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高素质人才奇缺,可直接服务于农业产业的专门人才更缺。农业现代化,需要掌握专门网络技术,需要了解农业舆情、农产品行情和商业经营理论,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而国内教育虽然培养了大批电子商务人才,但是精准涉农专门人才培养有限,合格毕业生中真正愿意投入涉农产业链从业的人才更少,还存在培养了、留不住、用不上的尴尬局面[3]。
4重构路径
4.1农业全产业链管理技术
4.1.1农业数据监测与规划技术
层面农业部门在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大胆创新、大力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相继投入技术、资金和人力,建成并投入上线运营了众多专门业务平台,如农业信息数据采集、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以及农产品预警检测等。还建设一批专门统一管理平台,如渔政统一指挥系统、草原执法监理、病虫害监测、动物疫病防治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并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土壤墒情、水文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数据可对土地适宜用途进行规划评价,还可对土地进行功能再划分。
4.1.2渔业、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系统
渔业主管部门,可为捕捞船上配备卫星船位监测系统和AIS渔业船舶自动识别避碰设备系统等,提升捕捞船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农机监理部门,通过农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终端,采集农机购买、使用、转让、出租、年检和报废等动态监控数据,实现从农业机械登记、发牌、事故处理和安全年检等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服务。
4.1.3农业应急统一指挥系统
通过建立农业应急统一指挥系统,召开视频会议等形式,实现远程全天候动态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有害生物疫情及外来生物入侵、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响应等,可较好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到信息实时、监控到位、及时响应和准确决策处理应对。
4.2农产品精细化生产技术
4.2.1畜禽养殖业全维度、健康精细化生产技术
通过建立包括“应用集传感器、移动通信、智能检测与控制”三位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可以实现24h无间隙对畜禽育种养殖、饲料生产、肉蛋奶生产、圈舍环境监控和疫情预防监测防治等智能监控,有力提升养殖业全维度、精细化健康生产水平。渔业生产的智能专家系统,可实现水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养殖水环境理化参数监控、饲料配制和自动投饵等健康养殖模式。
4.2.2种植业全生产周期精细化管理和智能生产调度技术
种植业信息化技术主要依托地理信息决策技术:采集地形地貌、土壤类型、酸碱度测试、水肥农药使用量及农作物产量数据,绘制种植业电子地图,给农业专家提供数据供决策,实现准确灌溉、施肥和喷药的自动化流程。我国在安徽等部分地市农业部门试点建立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远程视频监控、智能决策技术的应用,对当地大田农作物全生长周期动态监测和生产调度,成功验证了集小麦墒情、苗情、病虫情和灾情“四农情”监测调度技术,指导全域内56个县推广小麦“四农情”监测技术,控制大田生产调度。
4.2.3收获期智能化管理
建设“农机跨区作业直通车系统”,通过联合收割机加载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需求信息和用户配对服务,而且可进行自动测量农作物产量,提前预知加油站及维修网点坐标,使农机手能轻松查找所需服务,轻松实现跨区联合作业。棉花主产区建立“自动采棉系统”,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准确掌握每一台采棉机的运行路径、精准计算每台采棉机器的耗油量,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收获的智能化管理[4]。
4.3农产品加工流通智能监控
4.3.1农产品自动化加工技术
我国双汇、蒙牛等特大型农产品精细化深度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的民族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转型升级,采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加工方式,如机器视觉技术、先进传感技术等集成系统,产品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示范效益。
4.3.2农产品流通信息和批发价格发布系统
通过建设“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促销平台”,职业农民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发布或查询农产品最新供需信息。农产品电子化交易平台、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还可实现农产品价格查询、汇集和展示。
4.3.3建立农产品逆向可追溯机制
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监控系统和逆向可追溯机制,采用条形码和射频(RFID)工具,对农产品的原料供应、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全程数据追溯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透明、安全和放心的农产品。
4.3.4建立现代农业信息数据库服务
“三农”文件从6个方面对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作强调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5]。这些“三农”大数据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其中不仅有可直接服务于微观生产经营参考的内容,也有预警性、规律性的信息,对指导三农宏观决策与管理、政策制定与落地,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专门的人力和财力、物力投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5结束语
网络化信息平台和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农业信息技术优势,在农产品生产营销、产业链升级、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创新金融等方面,都能给传统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电子信息商务运作在网络信息普及、服务体系保障、物流系统省级和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倘若这些技术瓶颈得以解决,我国农业信息化精准管理与运营方面可以快速实现追赶超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冰倩,周伟.互联网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态势的研究[J].市场,2016(50):56-58.
[2]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3):18-20.
[3]杨楚.互联网赋能百万新农人[J].社会组织,2015(8):10-11.
[4]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8):37-38.
[5]郭作玉.看互联网+如何重构农业现代化?[J].信息界,2016(3):68-72.
徐军纪1,付少平2,孟燕3,刘波4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