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中药材农业气象灾害及气象服务对策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4 10:54

  摘要:本文分析了遂宁市中药材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中药材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及基层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实际,提出4条关于加强中药材农业气象服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基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促进中药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气象灾害;对策

  遂宁道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以白芷为例,种植历史达到700多年,是川白芷的著名产区和发源地,已获得GAP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涪江流域的新桥、唐家等22个乡镇均在保护范围[1]。据调查,2018年遂宁白芷种植面积达到1000hm2,居全省第一,占全国的20%;川射干示范种植也列入全省重点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名单。

遂宁市中药材农业气象灾害及气象服务对策探讨

  1遂宁中药材种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干旱

  四川盆地区几乎年年有干旱,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干旱化趋势明显,对农业危害大。遂宁地处盆地中部,属于盆中春、夏、伏旱区[3-4],春、夏、伏三种干旱发生频率均可达到60%~70%,有的年份会同时出现2种甚至3种干旱,对种植药材影响较大。长期干旱会造成土壤缺水,药材生长受阻,不利于产量及品质的形成。在遂宁,常年冬季降水量较少,季降水量仅40mm左右,常会产生冬干。冬季干旱易造成晚播白芷不能发芽,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5];春旱会影响到白芷、芍药等药材春季发苗、不利于苗架搭建,苗架偏弱的危害会持续影响到全年的药材生产。多花黄精忌旱忌涝[5],其块状茎能存储较多的水分,自身具备一定程度的抗旱能力,但重度干旱胁迫仍对使叶片变黄、叶片失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显著[7]。夏季伏旱期间,大多伴随持续高温出现,干旱的危害更大。

  1.2连阴雨

  主要发生在初夏和春秋,其中秋绵雨发生频率高,9~10月期间常会出现1~2次持续时间在7~10d的秋绵雨,部分秋绵雨偏重的年份,持续时间可达到15d以上,对于中药材的收晒及幼苗移栽不利。2019年9~10月秋绵雨偏重,白芷因秋播期间雨水过多而造成播期延迟达半个月,苗期营养积累受到影响。初夏季节(5~6月)的阴雨天气,持续时间一般不及秋季,但这一时段多中雨、大雨出现,不仅容易造成田间积水,影响药材生长,严重时会造成烂根死苗。据研究,多花黄精生长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60%~80%,在14d重度水淹胁迫下全部枯死,中度水淹33d后开始枯死,轻度水淹40d后全部变黄。初夏季节气温较高,阴雨天气的出现,更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导致病虫滋生蔓延、影响病虫防治。

  1.3低温冻害

  遂宁冬季平均气温在7~8℃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3~4℃之间,偶有霜、雪、结冰现象发生。有的中药材入秋以后逐步枯萎,以地下根茎形成越冬,基本不会受到冻害影响。低温对部分喜温、不耐寒的品种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从南方引种的中药材,低温冻害是引种的主要矛盾,在2019年冬季几次降温及带来的低温,导致砂仁试种过程中产生冻害。林文荣[8-9]研究认为,低温冻害是影响砂仁引种的主要矛盾,也是影响砂仁果实产量的直接原因,引种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低温冻害问题。

  3中药材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3.1专业服务人才技术缺乏

  目前市县从事农业气象服务的业务人员数量少的局面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工作布局仍以基础农业气象情报及决策服务为主,针对中药材服务的专业人才尤为匮乏,相关服务方案、技术方法尚未建立,不能满足中药材产业发展所需。

  3.2特色农业气象观测基础薄弱

  在针对特色作物的农业气象观测方面,2014年起,遂宁市县气象部门先后在部分种植基地建立了甜橙、柠檬等作物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尚未开展中药材的农业气象观测,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药材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相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要依靠实地调查及参考文献中获取的信息和经验开展,业务基础支撑不足。

  3.3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

  由于中药材品种众多,生产中所需气象服务更专业、更精细。当前面向中药材的气象服务仍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为主,这些普适性的灾害预警信息对药材生产中的灾害防御有一定作用,但针对性不强,如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播期安排、病虫防控等工作,缺乏服务产品,也缺乏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4提升中药材产业气象服务能力的对策

  4.1完善中药材专业气象监测网络建设

  根据遂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求,将中药材特色观测站网的建设纳入基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应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对关键气象要素、作物长势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4.2积极推进中药材气象服务团队建设

  由于中药材品质十分讲究其道地性,即对中药材来说,在某一特定地域内所产出的药材品质佳、疗效好、且质量稳定。品质优良的道地药材,其收益更有保障。当前,中药材品种多、发展迅速,受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环境以及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中常常遇到气候适应性不好、病虫多发、重茬、品质降低等问题,影响到中药材种植效益。建立一支涵盖种植、科研、气象等行业的服务团队,对全市中药材种植种、中药养生旅游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等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能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科学性,促进中药材生产从大规模、高产量向适度规模、高质量转变,从源头上打牢优质高效的基础。

  4.3不断更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方式

  按照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关安排部署,积极主动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强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互动,发挥他们在利用气象信息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11]。在做好决策服务的同时,将广大种植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服务对象,扩大为农服务覆盖面。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丰富气象信息服务供给。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QQ、手机App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终端相结合的方式,为种植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及家庭农场提供及时、实用的气象服务信息。

  4.4进一步强化面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气象科普与科技服务

  一是注重加强中药材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提高广大新型经营主体对气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主动应用气象信息开展自救、互救意识。二是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12],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药材灾害预报服务、赏花气象服务、保险气象服务等,不断满足特色产业气象服务需要。三是充分发挥人工增雨抗旱在中药材种植中的作用,减轻干旱的影响与危害。5小结特色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在产业发展中应当关注农业气象灾害,做好减灾规划与应对措施,强化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气象信息、气象科技的应用,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志国,程东来,刘成武,等.四川省道地药材类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2):532-537.

  [2]兴福,谭锟琨,王凤,等.遂宁市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0(10):54-56.

  [3]张菡,张喜亮,李金建,等.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36(5):242-250,256.

  [4]陈淑全,罗富顺,熊志强,等.四川气候[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杨富荣,杨海莹,郭敦志.白芷早薹及防止方法初探[J].中药材,2001(10):708.

  杨丽霞,陈佳,张玲,杨洋

上一篇:试纸法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