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8 11:19

  摘要:传统药学专业教育重药学知识轻医学知识,使得药学生存在懂药而不懂用药问题。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为适应药学教育而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目的在于提高药学生临床用药能力。然而,目前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存在理论联系实际少、课时不足、教学模式较单调等问题,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总结我校近6年来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实践,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课时的设置、合理规划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方面,探讨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统计显示,我国聋哑儿童中60%以上是由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我国住院病人中5%左右的与药源性疾病有关,且药源性疾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第四类致死性疾病[1]。因此,以科学的医药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用药刻不容缓。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药物预防和药物治疗理论及方法。该课程集诊断学、药理学、内科学等知识为一体,主要任务是应用药学专业知识研究临床中药物合理使用问题,实践性极强。新药研制和药学服务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而药学服务目前正经历由药品模式向病人模式的转变,临床药物治疗学正是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开展药学服务夯实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

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现状

  当前药学服务工作已从药品供应向合理用药转变,因此医药院校对药学生的培养模式也要进行相应转变,这对传统药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5]。传统药学专业教育以化学课程为主干,涉及的临床知识较少,学生只进行了概要的医学理论学习,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临床医学专业术语以及与病人沟通等各种临床技能缺乏系统学习。这导致药学专业学生无法胜任临床工作,即使学校提供机会去临床科室见习,学生也常常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开展临床药物治疗实践。

  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药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不足,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药学专业增设了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然而,大部分学校该课程学时偏少。以我校为例,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共44学时,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得不压缩内容,对部分章节一删再删,结果造成授课内容前后不连贯、课程内容难以理解、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佳。此外,临床药物治疗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涵盖了医学和药学多个学科,内容繁多,学习难度大。如何在药学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临床药物治疗学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药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需要我们努力探索适合药学专业特点的教育模式。

  2优化临床药物治疗学相关课程设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药物治疗是开展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而实施药物治疗的前提是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学基础知识。由于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原因,药学生医学相关课程如内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与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上存在一定困难[6]。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使药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新兴课程,开设时间短,对其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还需深入认识和进一步完善。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体系由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构成。总论主要讲述与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共性规律,如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过程、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疾病对用药的影响、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各论则按临床分科设篇,以各系统常见病为纲,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型、治疗原则,指导学生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重点讲授临床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讨论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在发挥药物最佳治疗作用的同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7]。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学习,达到药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相结合,开展临床药物治疗。

  3把握临床药物治疗学授课重点

  临床药物治疗学与其他课程有部分内容交叉,如诊断学、临床药学、药理学等。但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一样,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体内代谢过程等;临床药学则以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主要研究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而临床药物治疗学侧重于讲述影响药物疗效和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机体方面的因素和药物方面的因素,并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正确选药和合理用药[9]。若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将出现授课内容重复,有可能把临床药物治疗学讲成临床药学或药理学,导致有些药学知识反复讲解,而有些知识阐释不足,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学生也不能掌握好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比如同样讲授糖尿病治疗,对于医学生应侧重于糖尿病的发病病因、病理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等医学知识教育,而对于药学生则应侧重于讲授糖尿病不同病程时期以及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情况下如何选药用药,即不同病人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合理用药原则。因此,在明确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目标后,任课教师应把握教学重点,根据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从而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4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药学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是治疗疾病的药物,很少涉及针对具体病例如何进行个体化给药以及设计合理用药方案。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要求,应辅以案例教学法或病例讨论教学法,以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临床思维为目标,从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两方面保障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率先应用于管理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10]。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达到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病例是连接理论与临床的桥梁,把病例讨论融入教学中有助于药学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标。如果该病例还存在多个不同病理阶段,则讨论其各阶段的合理用药就更理想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宜选择临床上典型且生动的病例,讨论其发病机制、病理演变、症状特点及药物治疗方案等。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教师需适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药物选择及治疗方案制订上,比如同样针对肿瘤病例的讨论,医学生通常将重点放在病因、病理、诊断、临床表现等上,而药学生应将重点放在不同分期的病人合理用药上,比如可选择哪些药物、制订化疗方案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这种针对性的病例讨论,学生将所学的药学基础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思维,快速适应临床药学工作。因此,案例教学法非常值得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推广。

  5注重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教学

  当前,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一方面,药学专业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临床药物治疗学主要由药学专业教师承担,他们对药学专业知识很清楚,可以把药物给药途径、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作用机制、药理作用等内容讲得非常透彻,但对涉及临床较多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等阐述得不够深入,因而造成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用药实践脱节。为使药学专业学生将来能有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临床见习很有必要。通过临床见习,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把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技能,初步掌握疾病的用药指征,学会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

  结语

  药学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不足,为今后开展药学服务、临床合理用药等打好基础。临床药物治疗学也是药学专业一门既重要又难学的课程,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需要从教学、教师和学生3方面入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把握授课重点,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相结合以及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等,实现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娟,郭晓霏,刘春峰,等.浅解药源性疾病[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90-92.

  [2]蔡溱,胡晋红.美国临床药学学会药物治疗专家工作指导原则[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1):39-40.

  [3]吴如成,姜海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解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4):150.

  [4]蒋学华,张志荣.新时期医院药学与药学教育[J].药学教育,2003,19(1):1-3.

  [5]王华飞.临床药师通过药学信息服务参与合理用药的实践和体会[J].合理用药探索,2010,7(6):19-21.

  童文娟1,孙少卫2*

上一篇:精准农业中的流程再造研发及其技术集成 下一篇:美国农业航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