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探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8 10:55

  [摘要]阐述了“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客观总结了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途径,提出了“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湖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就“互联网”与精准农业有机融合发展的意义、成效、挑战、途径和对策建议,谈点粗浅的看法,借此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1“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的理性判断

  1.1“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的涵义及运行机理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传统行业经营模式重构、业务流程重造与技术水平提升,推动实体经济形成新的创新能力和新的生产力。精准农业就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以获得种养业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互联网+”发展的速度、频率、技术含量作用于精准农业,促进精准农业向纵深发展;精准农业应用的范围、深度和技术复杂程度反作用“互联网+”,促进“互联网+”理论的提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交织给力、融合发展。

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探析

  1.2“互联网+”与精准农业有机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理论意义

  1.2.1“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的有机融合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湖北省是农业大省,担负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面对耕地、水、环境等资源条件约束趋紧,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等新情况,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1.2.2“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的有机融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安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先决条件。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质量进行监管,为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1.2.3“互联网+”与精准农业的有机融合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农业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很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田质量、草地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环境实行监测和科学管理,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支撑,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居住条件。

  1.2.4“互联网+”精准农业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互联网+”能通过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农村“三资”监管等信息平台把有关农村资产监管、集体产权、土地流转等业务流全部转化为信息流,运用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涉农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感、认同感与获得感,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农村电子政务、村务公开、生产资料服务等多个服务系统,能为农民提供集成式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路”,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管理和服务水平。

  1.2.5“互联网+”精准农业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支撑。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是阻碍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互联网+”将知识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向农民推送,可拓宽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农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一方面,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在线课堂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学习机会,各种在线书城可以将教材等通过物流在较短时间送到农民手中(高尚全,2015),农村居民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能得到更好满足;另一方面,农民与专家通过互联网实现无缝对接在线互动交流,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破解一系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的难题。同时,通过互联网,农民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样观看电视剧、在线电视、网络新闻等。通过手机上网,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农情、气象等信息,合理安排农事操作。

  2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的成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每年一号文件都对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作出明确的部署和安排,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湖北省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17年)》,省委财经办等7部门联合下发了《湖北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湖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方案》《湖北省农村电商工程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湖北省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工作方案》,把“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予以推动,组织实施了农产品出村进城、信息进村入户、网络扶贫、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农业电子商务等工作,引导现代农业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农村经营管理等“互联网+”方向发展。

  2.1“互联网+”精准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依托乡村农技员、信息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培育了乡镇益农信息社,探索12316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新模式,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信息服务体系,已在14个市州的47个县市区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过50%。12个县开展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着力打造湖北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排头兵。同时,全省建成了从省到县的农业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农业电子政务平台、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以湖北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农业专业网为骨干、企业和个人网页为基础的农业农村信息网站群,绝大部分县(市、区)建有“四电一站”(电脑网站、电视、电话、电台、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省通宽带行政村村数超过95%,农村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每秒4兆比特(mbps)(唐珂,2017)。

  2.2农机北斗导航示范成果明显,农业电子商务突破性发展

  北斗系统倍受瞩目,国人骄傲;推进北斗民用化,是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方向。和传统农机装备相比,应用北斗终端的农机效率要提高50%~60%,这对拥有百万台套农机的湖北而言,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8年,湖北联合军委装备发展部,在全国率先实施北斗导航农业应用示范项目,率先大范围示范推广农机北斗终端,第一个将北斗农机终端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第一个将北斗农用技术纳入农业主推技术,第一个在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落地推广。无人作业,一部手机、一个APP,农民足不出户便能获取农机作业数据,远程操控农机;自动运行,北斗系统智能作业,沿直线精准工作,田块识别率达100%、单块田面积测算误差在3.07%,智能农机比普通农机效率提高50%~60%,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目前,全省已累计安装北斗农机终端16528台,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70多万hm2,其中监测农机深松作业39.85万hm2,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53.64万hm2。省农业农村信息管理部门还制定了电子标签信息分类和编码规范,初步构建了农产品物流信息和电子交易管理平台。广泛对接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支持建设荆楚优品、供销e家、垄上优品、百慕达等网络超市,引导农村淘宝、京东、益农信息社进村入户,从“田头”到“餐桌”,以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把潜江龙虾、恩施硒茶、秭归脐橙等名优农产品送到天南海北。“网上开店、在线交易”“自建平台、同城配送”等模式竞相发展,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0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35亿元,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比重为3.1%,同比增长1%。

  3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3.1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农业新业态发展

  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经济“多元化、互联化”进一步加深,国际网络贸易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农产品面临进口的持续冲击,全球经济逐步分化、农业发展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湖北省农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发展难题,新的挑战明显增多。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人口将持续稳定增加。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产销精准对接难度加大。三是农业小规模经济长期存在,机械化生产难以迅速扩大。四是生资和劳务成本上升迅速,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新兴产业业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但在初创阶段往往面临很多体制机制的束缚。一是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有待探索(潘华,徐星);二是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三是缺乏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场准入限制和负面清单管理还需进一步放宽;四是“互联网+”相关立法工作滞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尚需进一步明确规范;五是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政府的监测设备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六是信用支撑体系不够完备,风险预警、信用记录无法实现在线披露和共享。

  3.2耕地质量渐趋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前些年由于追求农产品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耕地出现了地力下降的问题。据湖北省耕肥总站抽样调查全省26个县(市、区)近年完成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经与30年前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总面积减少17.43%;“占优补劣”导致大量优质耕地减少,其中一等地面积减少28%;而六等地面积增加225%(刘芳等,2016)。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0.2g/kg(任文海等,2017),有机质含量略低的耕地仍占较大比例(刘芳等,2016)。研究区内土壤PH值平均值为6.44,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的6.81降低了0.37,降低了5.43%。耕地土壤偏酸特别是过酸的面积分别增加14.56%和33.22%;而适宜特别是过碱面积分别减少34.71%和49%。即呈现明显的“两增两减”规律,即PH值越低面积增加幅度越大,PH值越高面积减少幅度越大。这说明全省耕地PH值有严重下降趋势,耕地土壤酸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且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任文海等,201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雨雪、洪涝、冰冻、干旱等极端灾害天气常态化,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天气影响将长期存在。近些年来,湖北省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是水灾和旱灾,影响的范围比较广,破坏性大,经常使广大农民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湖北省2006年至2018年期间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年份是2008年,高达55.46%,最低的年份是2018年,但是也达到13.52%;该期间全省每年的自然灾害平均发生率为28.43%,平均成灾率为47.19%,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也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4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途径

  4.1“互联网+”大田农作物种植途径

  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物联网传感器,应用农作物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软件,对农作物墒情、苗情、病虫害、长势、产量、轮作休耕等信息进行采集,对农作物本体和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处理,精准调控农作物种水肥药施用量。通过加强农作物种子联网研发育种,形成以种子身份证数据为核心的种子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广体系。例如天门市天海龙公司通过农用飞机播种,解决了边远山区植树难的问题。

  4.2“互联网+”设施园艺种植途径

  通过配置环境传感器、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水肥药综合管理、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和种苗集约化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提升菜苗、茶苗全程智能化生产管理能力;通过配备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环境监测控制系统、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诊断专家远程服务系统,提升设施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能力。例如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设施蔬菜智能化生产,湖北福良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茶苗智能化栽培产品销往天南海北。

  5湖北省“互联网+”精准农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开展“互联网+”精准农业技术攻关,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瞄准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攻关。要开展云计算技术攻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着力解决数据“孤岛”、用户错误使用习惯、网络传输慢的问题和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的问题,积极支持核心芯片,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的研发,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地区手机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大对与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打通数据流管道,积极探索从各种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对农业发展的阶段过程、农业资源和环境、产业链和产品市场等进行科学预测。

  5.2深化“互联网+”与农业的精准融合

  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积极使用各种信息化、自动化和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逐步将生产模式从以人为中心、依靠孤立的机械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转变,最终实现精准化农业生产。积极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传感器从土壤、作物、设备、劳动者采集数据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实现水肥药精准喷施,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以“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兽医、渔业、种子、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为重点,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农业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何蓉,2017)、产业组织优化和生产方式变革。

  [参考文献]

  [1]高尚全.互联网推动农村巨变[J].智慧,2015(9):80-82.

  [2]唐珂.“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践[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17.

  [3]潘华,徐星.生态补偿投融资市场化机制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9-64.

  [4]刘芳,梁华东,刘涛,等.湖北省近三年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解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6(11):79-85.

  胡世霞1,陈沫1,刘建茂1,沈祥成1,潘峰1,熊蕾2,丁可2,易妍睿3

上一篇:物联网精准农业系统在瓜果种植中的应用 下一篇:机械化玉米收割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