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5 13:47

  摘要:伴随国民经济发展以及高校深化改革,当代大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会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坚定目标和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与斗志。随着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步步紧逼,单纯依靠思政教育已难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便是在此形势下,站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角度,探究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发展,结合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和整合建议,以期能够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教育;整合研究;大学生心理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内的各项发展走上高速路,国内升学和就业形势也变得愈发紧张起来。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踏入大学校园便意味着未来的工作有保障。但如今随着高校教育深化改革以及多次扩招,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就业前景不明。当代大学生感受到升学与就业压力日趋沉重,心理负担较大,仅凭借传统的思政教育难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要适时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将传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探讨

  一、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前提

  从学术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各有侧重点。但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来源往往是思想和心理矛盾的混合,因此凭借单一教育方式难以奏效。在新形势下应当将二者充分整合,开拓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时代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将传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要遵循一个基本前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特性,决定了其所具备的弘扬正气、加强融合的作用,以此为根基,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能有效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坚定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思想的历练和升华。

  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方法论

  (一)开展思政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

  思政工作面向对象是当代大学生,除了要站在时代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展开教育外,还应当充分调研大学生的心理现状。需要德育工作者具备敏锐目光与翔实理论功底,去研究和总结大学生心路历程以及变化规律,结合大学生心理规律认知,在其容易产生偏差的环节提前干预,以基础方法论为指导引领大学生内心信念。具体而言,需要德育工作者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工作:首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这一点主要是需要德育工作者敢于正视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客观事实和社会矛盾,在教育学生时不应一味歌颂和粉饰,而是直面现实以及基于现实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变化,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现实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苦恼和疑惑的问题,引领学生在正视现实之后依然能够不被挫折打倒,正视现实跨过难关。其次,要坚持双向交流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切忌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加强双方心灵之间的沟通。作为教师,要以理服人,而非以自身教师的权威去强硬灌输给学生一些大道理。要从学生所处的现实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曲线,努力从思想交流层面和心理交流层面产生共鸣,以此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地为其出谋划策,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启迪学生主动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通过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双向沟通后,教师要教会学生以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自己日常行为,能够将思想上的所得化作指导实践的利器,并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性思维与意识,实现自我稳步提升。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思政教育为基础

  思政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遵循学生心理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便是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完全全地尊重大学生的一切心理需要。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节点,许多需求和心理诉求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然便会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说思政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三、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途径

  (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在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市场经济特殊的开放性以及竞争性特质,倒逼高校育才观念发生转变,最明显的便是从以往的共性思想教育逐渐转变为个性教育思想。旨在以创新研究方式为社会和建设提供更多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全面人才。在此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承个性思想教育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依据,立足传统打破窠臼,创设全新师生关系和相处模式,更多关注学生意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培养。从这一点来看,个性思想教育推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思政教育背离。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往往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枯燥的听讲和记忆,久而久之会令学生逐渐丧失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进而影响授课效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在将传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和改善师生关系,更改课堂主导角色,教师要退居二线,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积极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以更有趣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

  (二)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政教育偏向于学生思想层面教育,心理教育则偏向于学生心理层面教育,二者在偏重点上有些许差别。但也因此有共同点——心理与思想均是人脑基于客观现实作出的反应,均需要学生在观察和感悟生活与工作之后,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现实生活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简而言之,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同构性,且形成过程比较统一。除此之外,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以良好的教育模式引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划分到具体层面,思政教育侧重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觉悟,帮助大学生塑造基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坚守心中的信念,不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迷惑;心理教育则倾向于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更为现实层面的困境,提升大学生的应激能力和抗压性,使其在面对挫折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二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无法回避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思政教育内容,而相应的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基于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展开突破。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实际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树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整合的观念,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教育原则的整合

  从教育原则角度来看,似乎传统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二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原则差异。具体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德育工作者谨守保密原则与移情趋向,需要站在学生角度来考虑实际问题的处理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则需要德育工作者秉承公开公正原则以及价值引导取向。这么一看,似乎二者之间差异明显,因此无法融合。实际情况却是在开展两种形式的教育时,均要求德育工作者注重情感性、实践性以及互动性。在积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的同时,需要发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需要德育工作者时刻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和后续的反馈。因此可以说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其实有一定的融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可避免会涉及价值导向引导问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作为德育工作者也不可能没有移情导向,只不过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原则融合性不够明显而已。其实这一现象也启示着广大德育工作者,在将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整合过程中,不乏通过一些划分范围不太明显的校园心理剧、座谈会、头脑风暴等方式有意淡化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界限,在这些活动中有效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融合。

  (四)教育方法的整合

  相比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算是一种新兴事物,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契合个性教育方针,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即需要德育工作者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引入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方法,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同样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注被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以及个性特征等。如果一视同仁地采用同样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会引发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无法在实际层面引领学生思想觉悟得到提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要考量德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量,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展开一对一教学。可以像思政教育那样展开公开性的普及教育,在此之余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特殊辅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整合过程中,还要注重相同情感教育的融入。从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来看,情感教育渗透较少,且面临着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以及个性化的难题与挫折,德育工作者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意识。面对纷杂的问题处理态势,部分教师潜意识里总是采用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即开展简单、生硬的形式化工作,“说服”自己已经做了工作,但实际上这种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因此无论是开展思政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者都要融入足够深刻的情感教育元素,以取得更加深入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在实践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拥有健康心理,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其思想影响;其次,良好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均要受到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实践案例早已表明,单纯依赖传统思政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在新形势下应当将二者充分整合,开拓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时代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从前述内容可知,大学生的成才之路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从思想与心理层面得到升华,需要紧密依托高校德育工作者展开高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历年实践,我们发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从主观上提升自己。国内部分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历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二者融合,但整合效果却差强人意,需要从整合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与落实。[1-4]

  四、结束语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境,我国先后出台一揽子指导文件,谈及要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号召德育工作者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以谈心、调研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双向结合的方式引领他们走出困境,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正视困难,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解决问题。本文详细探讨了当前高校整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需要站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剖析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教育观念、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求同存异,找寻共同点整合。

  参考文献:

  [1]肖韬.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18).

  [2]齐桂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67-71.

  [3]欧阳.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4):190-191.

  [4]刘广东.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7):42-43,47

  徐琳

上一篇:大田作物食用玉米种植技术解析 下一篇: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