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3 11:40
摘要:劳动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 性、时 代 性。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然 而,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提升却面临专任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匮乏、全体教师劳动教育专业化进程 受阻、教师准入及考核评价劳动教育元素缺失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指所有教师为完成 劳动教育教学任务而具备的心理品质和专业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伦理、专业知 能、专 业 保 障 三 个 维度,即明确劳动教育使命和任务、具备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享有劳动教育权利和待遇。新时代教师劳动 教育素养提升需要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其政策主体、培养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全方位推进, 全领域支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推进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促进教师劳动教 育素养的提升,政策主体要以教师教育改革为抓手,确保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主体要以高校劳动教育推 进为契机,培育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实践主体要以学习共同体平台为依托助推教师劳动教育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教师教育;师资保障;学习共同体
2020年3月,《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关于 全 面 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 下 简称《意见》)发布,强 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 要 内 容”,要 求“将 劳 动 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 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1]。2020年 7月, 教育部印 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 纳入人才 培 养 全 过 程,丰 富、拓 展 劳 动 教 育 实 施途径”[2]。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 家最高层面首次对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 行顶层设计和系 统 部 署,提出更明确的刚性规 定和具体要求,标 志 着 我 国劳 动 教 育正式 进 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体现 出 劳 动教育价 值 取 向 从 注 重“工 具 价 值”转 向 注 重 “育人价值”。然而,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担负起 新时代劳动 教育 的重 任?或者说,新时代教 师 劳动教育素养如何提升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 育人目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遗 憾 的是,我国现有研究对此问题却鲜有论及,或 语焉不详,而注重提 升 教师劳动教 育专 业素养 是有效落实 劳 动 教 育 的 国 际 经 验[3]。因 此,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 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指引下, 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提升 路径进行专 门 探 讨,以 全 面 落 实《意 见》和《纲 要》精神。
一、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内涵 和构成要素
教师素养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应具备的 基本品质,即“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 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4],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新时 代 教 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新时代教师素养的有机组 成部分。遵 照《意 见》要 求,大 中 小 学 校 要“把 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 养 全过 程……与 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相 融 合”[1],根 据 各 学 段 特 点“设 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1]。从教育形态上说,劳 动教育可分为直 接 劳 动教育 和 间接劳动 教 育。 相应地,参与劳动 教 育 的 教师 也 可 以分为 专 门 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 者。前者指所有专门或直接从事劳动教育必 修课教学和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其专 职 或 主要工作是劳动 教 育;后者指承担其他文化课 教学或其他教育 工 作 的 教 师,其 专 职或主 要 工 作是非直接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和服务,但 必 须在其专职或主 要 工 作中有 机 渗透劳动 教 育。 综上所述,新时代 教 师 劳 动教 育 素 养是指 所 有 教师为完成劳动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 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
(一)专业伦理:明确劳动教育使命和任务
尽管实质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的产生是社 会分工的结果,但 劳 动 教 育一 直 没 有脱离 我 国 现代学 校 教 育 视 野。特 别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立以来,“教育与生产 劳 动相结合”就一 直 存 在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话语体系。诡异的 是,尽 管从来没有人否认劳动及劳动教育的价值,但 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却一直被忽视,劳动 教 育 一直被淡化、弱 化 甚 至 异 化。其 中 缘由恐 怕 不 是单一 的“应 试 教 育”顽 疾 所 导 致。一 个 简 单 的事实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依然被忽视 和弱 化。正 因 为 如 此,《意 见》强 调 的 是 在“大 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而 不 仅 仅 是 在“中 小 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真 正 的 症结是我们对劳动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是否明 确,即是否将劳动 教 育置于“立德 树人”根本任 务框架之内,培育大 中 小学生成长 为担 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 时代 新人。当 然,在直接 劳动教育 和间接劳动教育两个不同维度上,“专 一 于 劳 动教育使 命 和 任 务”应 统 一 于“专 一 于 教 育 使 命和任 务”。教师应明确劳动教育的边界,边 界的清晰 程 度 将 决 定 教 师 对“人”的 理 解 和 理 解的准确性。
(二)专业知能:具备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
不论是作为直接劳动教育参与者还是间 接劳动教育组织 者,教 育者应具备 哪些 劳动教 育知识和能 力,这是 一 个值得研 究的 课题。教 师应具备一般文化知识、相 关 学 科 知 识、教 育 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要 在 知识社会、终身学习 和 信息时代背 景下 不断更 新劳动教 育 新 观 念,探 索 劳 动 教 育 新 内 容,创 新劳动教 育 新 方 法,开 拓 劳 动 教 育 新 路 径,构 建劳动 教 育 共 同 体。目 前 至 少 有 两 点 可 以 明 确。一是根据《意 见》设定的 劳动教育总 目标, 明确教师应具备 的 劳动 教育专 业能 力,具体包 括:(1)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 观;(2)帮助学 生 体 会 劳动 创造美好生 活、体认 劳动不分贵贱,能尊重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 劳动;(3)帮助学生掌握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 基本劳动能 力,形成 良 好的劳动 习惯。二是根 据《意见》对劳动 教 育 基本 内涵的界定,明确教 师应具备必要的 劳 动教 育实践 执行 力,能够带 领学生参加必要 的 日常 生活劳 动、生产劳动 和 服务性 劳 动。当然在直接劳动教育和间接劳 动教育两个不同 维 度上,劳动教育 也应 有不同 层次的培养目标、培 训 课程体系和 教育 资源来 支撑。
二、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的 现实诉求
劳动及劳动教育并不是新鲜事物。“教 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方 针。劳动教育之所以重新成为新时代学界关 注的热点,是因为 时 代 的 发展 需 要 我们重 新 审 视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劳动教育及其价值取 向,而其实施成效 取 决 于 教师 劳 动 教育素 养 的 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再 出 发”需 要 建 设 高 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三、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的 现实困境
在教师专业 化 视 域 下,新时代教师劳动教 育素养的提升包括全体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 提升,尤其要注重 专 任 劳 动教 育 教 师的劳 动 教 育素养提升。从教师教育一体化视角分析,教 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提升涵盖教师职前培养、入 职及职后培训等方面的一体化推进,但目 前 以 上诸方面均面临着重重困境。
(一)专任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机构 匮乏
如前所述,劳动教育专业模式中的专任教 师需专门培养。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 知》[16],目前我 国 与“劳 动”相关的本科专业只 有“劳动 关 系”和“劳 动 与 社 会 保 障”,且“劳 动 关系”和“劳动与社会 保 障”这两个专 业属于管 理学类专业 而非 师范 类 专业。调查发现,目前 我国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高校有12所,每年培 养本科生规模在700人左右,开设劳动与社会 保障专业的高校有141所,每年培养本科生 规 模为7000人左右,但约有23.36%的本科生升 学或出国留学[17]。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目前还 没有培养劳动教 育 教师 的师范 类专 业,而且与 “劳动 教 育”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规 模有限。 因此,即便这些有“劳 动教 育”专业背 景的本科 毕业生全部取得教师资格证并顺利入职中小 学校,还是 与《意 见》提 出 的“在大中小学设立 劳动 教 育 必 修 课 程”的专任师资需求有 很 大 差距。
(二)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进程受阻
根据《意见》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学 校全体教师参与,能将劳动教育渗透融通于学 校各科教 学、各 类 活 动,并 能 发 挥 协 同 模 式 中 的主导 作 用。这意味着全体教师需要通过专 项培训和自我学 习 等 路径提 升 劳动教育 素 养, 增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力、渗 透 力 和 执 行 力, 即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但现实 中,全 体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进程缓慢,阻 力 重 重。除上述劳动教育专业培养机构匮乏从而 使全体教师劳动教育专项培训推动无力外,导 致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进程缓慢的原 因至少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四、新时代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分 析,新 时代教师劳 动教育 素 养 提升关乎劳 动教 育的 实 施成效。然而,教师劳 动教育素养的 提 升 却 面临着重重 困 境,因此需 要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分别发挥其政策主体、 培养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全方位推进,全 领域支撑,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保驾护航新 时代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正当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的 意 见 [EB/OL].(2020-03-26)[2020-05-06].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 知[EB/OL].(2020-07-15)[2020-08-06].
[3] 张熙,袁玉芝,李海波 .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2019(11):56-58.
[4]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教 育 大 辞 典:卷2[M].上 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0:16.
[5] 余清臣 .基于教师专业性哲学审视的《教 师 法》修 订[J]. 中国教育学刊,2020(4):28-34
马 福 全
上一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技术工程引领教育装备改革的瓶颈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