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3 11:29
摘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衔接有效地实施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 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中这方面还依然存在短板、弱 项,进展不尽如人意。中 职 高 职 衔接,一体化办学是关键。这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各级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主体加强配合,构建可持续发 展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进新发展阶段,在 中 国 经 济产业不断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市 场 对于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职 业 教 育 在 教 育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职 业 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 有 同 等 重 要地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科 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中高职衔接,完 善 人 才 培 养 路径。
1 中高职衔接的发展现状
中高职衔接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 下,加强中职和高职的协调发展,不断拓宽学生的发展 渠道,系统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1.1 中高职衔接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 初 期,中职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 型人才,有效地解决了当时中国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调 整 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 出 发 点,提 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 业技术学校毕业 生,为职业教育中职到高职衔接提供 了政策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变 化以及高等教育 的 扩 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格 局开始发生变化。1999年《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 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 出 积 极 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确 定 了 高 等 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政策的导向推动了中等职业教 育向高等职业教 育 的 过 渡,也加快了中高职衔接的步 伐。2002年随着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 开,以及会后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中职和高职院校开始了初中后 五年制职业教育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
1.2 中高职衔接的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1 年是“十二五”开 局 之 年,也是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的一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在同 年5月召开,会议重点研究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 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根据会议发布的推进中高职衔接 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相继发布了中高职衔接的相关 政策。同时,各省份也陆续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试点。 在全面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 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 称“职 教 20条”,提出“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 的招生规模”,并从职业教育办学 格 局、办 学 追 求、办 学 模式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2 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
中等 职 业 学 校 有 19 个 专 业 类,共 计 367 个 专 业 (其中46个专业 为 增 补 专 业)。中职学生继续学习与 可持续发展参考高职专业方向356个。但 是 中 高 职 衔 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
2.1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基本形成层级结构比较完整 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框 架 基 本 形 成,但 是 还达不到现代 化 的 要 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在加快 构建的进程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是 中职、高职有 机 衔 接。管理体制不合理是制约中高职 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教育部进行管理体制改 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高 职 多 头 管 理、体 制 断 层 的现象,但是各省市的中职、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上级管 理部门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比如属于中等职业教 育中的技工学校主管部门为人社局。归属不一也制约 着师资建设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 的发展。
2.2 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对缺失,造 成 这 一 问 题 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受到传统 观 念 的 影 响,社 会 和 大 多数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见,认 为 普 通 教育优于职业教 育。受 此 观 念 影 响,“普 高 热”的 现 象 愈演愈烈。其 次,行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 行业作为中职和高职和谐衔接的纽带,职 业 教 育 的 人 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参与指导。但是大多数行业机构或组织参与办学 的 动 力 不 足,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并未形成。再次,就业市场片面追求高学历。近 年 来, 不少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在 制 订 人 才 招 聘标准时 盲 目 定 位,不考虑自身工作的性质与需要。 这些现实的境遇,不仅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的本质功 能的发挥,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 终导致职业教育在生源数量和质量、资源等各方面不 尽人意。
2.3 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衔接
中高职衔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职和高职 院校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上。虽然国家及地方对中高职 衔接有一定的政策支持,部分省市还开展了试点工作,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高职院校之间并 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二 者 各 自 为 政,独 立发展。因此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着失调现象,具 体 表现在专业教 学 标 准、课 程 设 置、教 学 评 价、师 资 队 伍 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无法有效衔接。中 高 职 之 间 趋 同现象仍然存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大多站位在自 身角度去规划课 程 和 教 学,忽视中职和高职的系统性 及递进发展 性。中高职院校缺乏沟通机制,各 行 其 是 的模式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 中高职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中高职衔接既包括宏观衔接又包括微观衔 接,不 只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叠加,而应是复杂的化学变 化。中职高职衔接,一体化 办 学 是 关 键。这 需 要 政 府、 社会、行业企业、各 级 学 校、学生个人等多方主体加强 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3.1 加强宏观统筹与管理
中高职教育衔接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最 终目标,从健全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上入 手,科学的建立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合 理 划 分 部 门和责任。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制度,着 力 解 决 中 高职衔接的关键 问 题,使中高职教育有步骤的和谐成 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院校体系,实 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系 统 推 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此外,健全和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是完善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 现 阶 段 我 国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3+2”“3+3”等 模 式 上 健全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职招生 的 口 径,改 革 招 考内容与形式,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完 善“文 化 素 质 +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 合 教 育 实 际,要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 教20 条”也明确提出,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 动 企 业 和 社 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 格局,促进多元化治理,一是要加快职业教育治理能力 建设。要建设 多 元 互 动、开放共治的职业教育治理模 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 价机制,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等用人主体的权利体 现,形成政府、学校、行业及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 量监管评价 机 制。要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加 强 职 业 院 校管理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现代化的管理队伍。二 是要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格局。加 强 多 方 合 作, 推动集团化办 学,着力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 深入的问题。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鼓 励 企 业 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三是要扭转社会、用 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 质量,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通过舆论改变社会、用 人单位对职业 教 育 的 认 识,加大对优秀高端技能型人 才的宣传。
3.3 强化自主实施积极作为
为保证职业教育的延续性,中高职衔接应采用“分 段”不“分断”的 方 式 进 行。中职和高职院校作为中高 职衔接的实施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对中高职衔接的成 败起到关键 作 用。如何使中职和高职院校相互配合, 形成1+1>2的 合 力?首 先,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 加强沟通。要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中职和高职院校 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发展特色,在多个专业领域开展 中高 职 衔 接,深 入 合 作,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确 保 衔 接取得实质成效,真正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 其次,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中高职衔接应该 追求质量至 上,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落 实 好立德树 人 根 本 任 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 面 推 进 “三教”改革,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 新 格 局,同 时 加强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切 实 提 高 教 育 质量。最后,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借 鉴 国 内 外 职 业 教育办学成功经验,在教育理 念、制 度 保 障、运 行 机 制、 专业 设 置、学校治理等方面大胆改革,激 发 办 学 活 力,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4 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 国 在 教 育 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 家层面的 宏 观 要 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整体发展,还是局部突 破,都 需 要 国 家、社 会、学 校的共同推 进。因此要尽快建构层次分明、功 能 齐 全 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的有效 衔 接,为 国 家 和 社 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金盛.涨落中 的 协 同:中 高 职 衔 接 一 体 化 教 育 模 式 研 究[D].成 都:西南大学,2013.
[2]黎志键,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05):47-49.
[3]王林.成都市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17.
[4]王文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现状及策 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5]谢俐.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EB/OL].(2020-10- 21)[2020-12-25].
朱 玲 赵厚程 李建霞 谭珍珍 蒲江龙 刘 然
上一篇:玉米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下一篇:论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 研究与实践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