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2 10:49

  摘要:建设创新型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最基础的战略支撑。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要肩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三个层面剖析创新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质构成,论述在创新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发、塑造和促进作用。而在现实的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从传统的课堂教育革新、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有效的整体性政策支撑等角度,深入探讨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人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和智慧密集型为特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研究发展,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对其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探讨创新人才的创新心理构成及其形成条件,对于高校在心理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理论综述

  国内学者对创新人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人才的定义及特征、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等方面,却鲜有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研究。本文拟以创新教育和创造学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阐述。

  1.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1]。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个性和内在动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三方面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创新意识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健康水平的低下会抑制创新意识的萌发。第二,创造能力要求人具有独立、突破常规的能力,害怕、孤独感、无信心、挫折感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抗压能力,影响创造能力的发挥。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健康人格的构造,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2]。综上所述,高校应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推进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挖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高创造性人才。

  2.创造学创造学就是研究如何开发人创造潜力的科学。根据研究内容可划分为创造心理学、创造性思维、创造工程、教育创造学。其中创造心理学、创新性思维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创造心理学主要研究有利于人们产生创造活动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如意志、勇敢、兴趣等如何引发和影响创造[3]。通过观察、实验、测评、访谈等心理学方法,对影响学生创新性的心理素质进行挖掘和分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使其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目前,对创造心理学理论和量表设计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点。

  二、创新人才与创新人才的心理构成

  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人才。在我国,创新人才通常被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俞国良教授认为,创新人才主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三方面特征。这既阐述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智力因素,如创新思维,又强调了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创新人格等。创新心理素质既体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中,又是这两种因素高度统一的结晶。

  1.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不断探索,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是对创新价值的觉知以及由此引起的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力[5]。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意识表现为对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一种设想、意向和愿望,包括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和创造情感等因素。创造兴趣能够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是开启创新活动的引线。创造动机能激发和推动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比创新兴趣力度更强,方向更明确。创造情感是维持创新活动稳定进行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可见,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一种积极的、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原动力。

  2.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就是“以超常规乃至反常规的眼界、视角、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以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的思维方式”[6]。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首先,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对事物的观察具有反常规、多视角性的特点,理解研究对象能够打破心理定式,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其次,解决问题方案的独特性。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或是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或是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处理程序,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再次,整体思维活动的新颖性。无论是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还是在思维的结论上,总有一个方面体现出新的发现或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首创性、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个人乃至社会都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个和民族整体创新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对于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的讨论由来已久。因为基于的理论以及考察事实的角度的差异,导致不同结论的出现,例如,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理健康与创造力是负相关的,而从人本主义角度看心理健康与创造力是正相关。本文只从心理健康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学术界的多数学者也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将适应与发展作为评判心理健康与否的两个维度,尤其注重发展维度,认为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提供必要的认知、人格等心理条件;同时创新能力也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并进一步促进认知、个性及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只有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个体才能获得高水平的创造力。”[8]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1.完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首先要经由一个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大学的课程教学就起到“转化”的桥梁作用。目前来看,各大高校的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创新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师生关系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更是营造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因素。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心理学研究揭示,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实现的基本条件,而身心的自由又来源于宽松、自由的环境。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和改进,可以保证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普遍性与实效性。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在已有的心理测评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学习与创新心理素质、创造力开发、创造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专门讲授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章节,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节约教育成本。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打破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9]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构建适于创新心理素质发展的教学环境。

  2.开展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有目的地举行各种课外活动,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我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开发创新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创新心理障碍,克服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帮助学生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估。创新人才自我塑造的第一步,就是科学地评估自己。高校心理健康教研中心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普遍应用性,建立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另外配备专职教师对网上测评的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其次,举办有关创新的讲座,发挥名人效应和榜样作用。组织邀请一些相关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通过讲述亲历的创新活动的经验和心得,促使大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创新热情,指引创新方向,启发和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

  再次,有效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创新活动。学生社团立足于高校,团结着一大批兴趣相同的爱好者,他们拥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学生和会员参加社团活动,不仅是对个人乐群性的训练与提高,对自我人格的完善、潜力的挖掘、自我认识和发展、创造性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与其他专业建立联合创新实践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活动可以起到一个心理调节,创意激发的作用,在实践中与相关专业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创新活动。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增设教学设施,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创新教育基地等,为教学、科研和创新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教育学刊,2000(1):5.

  [2]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2(1):41-43.

  [3]庄寿强,戎志毅.普通创造学[M].徐州: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4]宗文举,石凤妍,詹启生.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5]SternbergRJ.SuccessfulIntelligence[M].NewYork:Simon&Schuster,1996.

  程美华,刘青瑞,白瑞

上一篇:浅谈市场监管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及路径选择 下一篇:浅析农用无人机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