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审美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1 11:15

  [摘要]教育审美化可以实现以美学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可以切实地满足高职学生的审美诉求,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能力及审美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能动性。因此将教育审美化融入到劳动教育中,能够切实地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对此,本文结合教育审美化的功能价值,探析劳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教育审美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教育审美化主要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审美”与“美”的规律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和设计的抓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与身心愉悦,能够将教育心理学与美学理论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情感、完善道德品格、感受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而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审美化的功能和价值是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是引导学生挖掘学习过程中的“美学因素”的抓手。因此将其充分地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可以解决劳动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审美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一、教育审美化的功能价值

  (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通常以培养劳、美、体、智、德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注重良好品德在人才培养与学生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体育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育成为体育、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的关键和抓手。而在德育教育中,审美是品德的体魄健全、精神丰富、纯洁无瑕的有力源泉,能够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心理,提高教育客体对“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美好、健康的品德,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得以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价值理念。因此“以美促德”逐渐成为国内外美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能够成为各项素质教育活动的抓手和指引。在心理学理论研究中,人对美的追求、对丑的规避,是影响人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的关键,而道德品质中的美学因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追求美、感知美,进而使美好品德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审美心理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初始阶段、准备阶段、关照阶段、效应阶段等不同阶段,因此学生在成长与发育的过程中会拥有不同的需求目标。譬如幼儿阶段的学生倾向于教师的系形象化、生动化及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青年阶段的学生会倾向于感染性的、专业性的和极具感召力的教学方式。而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心理能够发生迁移性、动态性地转变,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独特的审美理念及审美欲求。而以教育审美化为抓手,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能够切实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诉求,并使各类知识与技能以审美教学的方式,完整地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育审美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能够有效地将教学实践与美学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激发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使其形成强劲的审美动力,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拥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体系,矫正错误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效能。而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传统的、枯燥的、抽象的知识体系中,发现美的内涵,发掘美的机理,从而使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审美过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任何事物都拥有美的本质,如果抓住事物的美学本质,将会帮助人们获得全新的体验。因此可以说教育审美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劳动理念的严重缺失

  受生活水平与家庭结构的影响,高职学生并不会经历过多的挫折与苦难的磨砺,不会接受富有经验性与锻炼行的劳动过程,因此劳动观念与劳动理念的形成动因便难以形成。首先是社会文化。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地转变,进而受社会多元思想的影响,形成不劳而获、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而劳动的本质是人类发展与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抓手,拥有集体性、利他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征。其中的“利他性”与“集体性”与不劳而获、功利主义等思想相违背,进而制约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其次是成长历程。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家风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转变,过于关注成绩、学业成为家风教育的“通病”,而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学生将缺乏应有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

  (二)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畸变

  劳动的本质是实践,是人类个体体现社会价值的过程,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与社会有机地整合起来,推动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因此劳动的价值意蕴具体体现在“劳动个体”与“社会整体”的“价值呈现”过程。如果忽视“价值的呈现”,将导致“劳动”的形式与内容发生畸变。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劳动价值无法彰显、劳动本质难以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劳动本质的突出与彰显问题。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内容,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知识教育、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逐渐成为劳动教育的本体,使劳动教育脱离实际,缺乏实践内容,进而严重影响到劳动价值的呈现与发展。其次,在劳动价值呈现上,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学生难以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无法彰显自身的价值,进而导致学生排斥劳动、抵触劳动的问题发生。

  (三)缺乏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健全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劳动实践、劳动精神及劳动情感的培养过程,包括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过程。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支持与保障。譬如实践场地、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教育设备及师资队伍等。然而由于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致使相关的规章制度、经费投入、工作宣传、人员设置等保障机制缺失,难以推动和促进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劳动教育环节中还存在学生特点与劳动内容不符、劳动强度与劳动时间不符、缺乏评价与考核等层面的问题。

  三、教育审美化下的劳动教育策略

  要想将教育审美化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高职教师明确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及意蕴,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与审美教育的心理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定式,引导并推动教师开展各项劳动教育教学活动。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由于高职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与家风教育环境中缺失良好的劳动理念,因此要想切实提升高职的劳动教育质量,就必须从劳动观念的培养、树立及发展的层面出发,使劳动教育拥有鲜明的美学内涵。首先,将劳动价值(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作为教育审美化的抓手,使学生的“价值呈现过程”转变为“审美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劳动的“审美意蕴”。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拓展劳动教育的维度和范畴,使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劳动教育的“美学”特征。最后,加强思想引导,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氛围,帮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革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应革新劳动教育形式,应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并明确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譬如在理论教育阶段,应将审美意蕴、审美理念、审美思想融入到劳动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发现劳动中的“美学气韵”。其次,要突出劳动实践中的劳动价值。而这便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特征、特点、个性、特长,合理设置劳动实践的内容、类型,通过设置劳动难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譬如将富有技术性的劳动,分配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将劳动强度大的劳动,分配给拥有强健体魄的学生。并引导学生将劳动价值的呈现过程作为特殊的“审美过程”,以此将审美理念与审美实践真正地融合起来。

  (三)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基础保障,高职院校应在教育经费、实践场地、教育工具、人员配置等层面上下足功夫,确保劳动教育活动得到顺利地开展。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教师、管理者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与目标。其次,加强理论研究,挖掘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审美资源。虽然劳动价值是教育审美化的基本抓手,但要想将审美教育贯穿到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其他劳动元素的“转化与配合”。譬如劳动情感、劳动精神都可作为审美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确保劳动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契合性,保障教育审美化的有效应用。结语将教育审美化有机地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可以切实解决传统劳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发掘劳动教育中的审美元素,使学生在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养成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兴趣及观念。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在劳动观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及保障机制等层面上,加强教育审美化与劳动教育的联系程度,构建全新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绪泽,唐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94-96.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高教研究,2019(2):73-77.

  [3]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高教研究,2019(2):78-81.

  [4]彭枚芳.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6-18.

  段翠英

上一篇:交叉学科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探析 下一篇:疫情防控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