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反思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0 09:31

  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机化学为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备受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医学生开启实践训练的开端,对学生的习惯、理念和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1-2]。因此有机化学实验的课程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现将临床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总结如下:

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反思

  1医学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和融合性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在有机化学学科发展中迅速蔓延,然而,当前众多医学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题比较陈旧,不能表达化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许多实验已经和时代脱节,不具有实验意义。例如,我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熔沸点测定实验,化合物熔沸点的测定已经可以用相应的仪器操作,并且可以得到更为精准的结果,这项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科研生产中,而实验室中我们还在使用传统的b型管测试方法。对于实验基础薄弱的大一学生而言,使用b型管测试法是很难准确把握结果,造成实验误差大,且实验过程中长时间大面积地使用酒精灯,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更重要的是,课题的设置相对独立化、僵硬化,没有体现化学和医学学科交叉的融合性。作为医学生,更需要医学相关的技能和知识[3],为今后的专业发展铺平道路。

  1.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相对匮乏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化学类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因此学科发展不受重视,团队建设相对缓慢,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为了完成有机化学实验课的任务,一位实验老师可能需要给多个班级授课,“流水式”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有机化学实验的课时也在不断被压缩,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老师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革新。没有新灵魂、新思路的注入,教学工作如机械般推进,年复一年。另一方面,实验条件也不如综合类大学充沛,许多仪器质量差、损坏频率高,配置不齐全,缺少大型精密仪器,使得实验过程存在诸多不顺,实验结果误差大,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久之下,学生对实验失去信心和信任。

  1.3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不明显

  习总书记总书记曾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对于医学生而言,医德更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因此加强学生道德建设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鲜有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身影[4-5],有机化学实验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不明显。这使得有机化学实验课缺少育人的魅力,也就缺少一份吸引力。

  2临床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2.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优质课程系统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化。教师的知识系统要日益更新,实验技能要跟上时代脚步,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技能,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团队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协作。从整体角度出发,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合理筛选和创新实验课题,提出新颖的教学手段,大胆尝试,总结实践经验,最终建立优质的课程系统。

  2.2利用仿真平台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线上线下共推进

  互联网带来的益处在教育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网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扩展和共享。面对实验条件不足、传统教学效果不佳的不利条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展有机化学实验课[6]。在仿真平台上,逼真的实验设备,形象直观的操作,让学生对实验有了整体的把握,提高实验预习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采用泰盟VMC-100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顺利高效地完成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学生反响积极,教学效果好。目前,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预习敷衍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2.3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为有机化学课程灌入新灵魂

  有机化学实验面向大一学生,该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模糊期,更是塑造三观的关键期。可以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向学生传输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保家护国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例如,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中,通过介绍阿司匹林的发明和医疗作用,向学生展现化学的力量,改变学生“化学就是毒”的错误观念。再如,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将废液导入废液缸中集中处理,坚持不乱排乱放。教师可借此帮助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综上可见,探索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一般规律,还要探索符合拔尖人才因材施教的特殊规律[5]。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需要针对性的调整策略,优化药学教育环境,探索积极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拔尖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出具创新能力的药学拔尖人才,以提高我国药学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2):7-10.

  [2]杨凌,蔡绍晖.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药房,2013,24(12):1146-1149.

  [3]郭英丽,杨立娟,郭景丽.浅谈实践教学对药学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1):253-254.

  [4]杨伟,钱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04):69-74.

  [5]薛永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09):54-63.

  江传玲,程永凤,曹殿洁,袁明*

上一篇:试述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