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8 10:05
摘要:基于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5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与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发展阶段,其中杨凌示范区已初步迈入成熟阶段;各地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在不同方面表现有明显差异;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多样。因此,建议正视地区间差异,引导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均衡发展;采取针对性扶持,助力特色现代农业突出领域优先发展。
关键词: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指标体系;多因素综合评价;聚类分析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以推进乡村振兴,还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2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通过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可以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必要基础,也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于农业的论文范文还有农业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有哪些,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构建
1.1理论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13]。为了掌握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需要构建科学、全面、合理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而在此之前,需要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一个整体与系统的认识。
特色现代农业是一种综合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路径,即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进而取得更高利润为目标,在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产品的差异性和高品质为根本,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发展贯穿多领域、多环节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最终实现区域优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功能化服务、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和企业化管理等。
特色现代农业除了具备特色农业本身所独有的地域特点、竞争优势、产品特色等特征外,还兼具现代农业在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方面的特征[14]。具体特征表现为:具有商品化的农业形态,适合市场化需求和市场动态的区域比较优势农业;依托现代技术等要素的投入,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基于专业的规模化生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效率大幅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现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高效性;多维连接非农产业,纵深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赋予特色农产品更高的附加价值;秉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开发特色农业的生态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业。
1.2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指标代表性等原则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该研究结合学者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相关研究[15-17],构建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5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具体内涵见表1。
2数据来源、指标权重与评价方法
2.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基于研究的实际需要与数据的可得性,所使用的数据主要通过《陕西统计年鉴》(2018年)、《陕西区域统计年鉴》(201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农业科技基础数据分中心网站等渠道获取,所有统计数据均作为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数据。通过以上渠道直接获取或加工计算的数据,组成了评价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之间的数值尺度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为消除不同指标间的这种差异,保证指标间的可比性及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常见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包括极差变换法、线性比例变换法、向量归一化法、标准样本变换法和归一化法等。该研究选取俞文平等[18]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这种标准化方法对于正、负向指标,均可以同时满足指标相对差不变、不同指标间相对差距不固定和标准化后极大值相等的准则。
2.2指标权重确定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因此选取合理的权重配置方法至关重要。目前赋权方法主要集中在主观和客观两大类。主观赋权一般是专家基于指标必要程度的主观评价,客观赋权则是基于指标的离散水平来计算权重。该研究的主、客观权重分别由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而对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权重具体结果见表2。
2.3评价模型
根据设置的评价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形成的层次分析结构,可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其中,总模型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由15个具体指标得分与其组合权重之积求和而得(∑15k=1Cjiwck)。分模型通过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维度上,各指标得分与指标权重之积的和,再与该维度的权重和相比得到(∑Cjiwci/∑wci)。
3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构建的评价模型,以2018年陕西省各区域具体数据为基础,可计算陕西省各地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由表4可知,2018年陕西省各地级市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在47.0%左右,基本处于发展阶段。其中铜川市和延安市的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别为29.3%和31.6%,处于起步阶段且正在向发展阶段过渡,而杨凌示范区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为68.3%,初步迈入成熟阶段。
陕西省各地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的结果见图1。
首先,从各地区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杨凌示范区的得分最高,这说明杨凌示范区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陕西省内发展最好,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的贡献最大。相比之下得分排在末尾的是铜川市,表明铜川市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陕西省其他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这与该地区较低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紧密联系。
其次,从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五大组成成分来看,对比不同区域,可以发现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明显优势,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前列,榆林市和汉中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合理,渭南市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而在农业生态发展方面,榆林市表现突出。
最后,从各区域内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五大成分组成结构来看,可以明显看出各区域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因此找准努力方向对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并提高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4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归纳与分析
聚类分析基于样本间的性质关联,可在没有先验知识前提下对样本进行自动分类。该研究通过SPSS22.0,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对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评价结果进行聚类。从评价指标层面来看,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决定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和生产质量,农业产业结构决定了现代农业均衡性和持久性,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决定了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根据评价结果,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品牌农业、休闲特色农业、都市质量农业和技术集约农业4类。
4.1生态品牌农业
适宜发展生态品牌农业的是延安和铜川2个地市,二者的综合评价得分较低,分别只有0.2933和0.3155,排在市里最后2位,其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更是与其他城市差距明显,但其农业生态发展得分较高,分别为0.7638和0.7359,具体细节指标反应在用水效率、化肥使用效率、耕地环境管理方面比较有优势,突出了二者在生态方面重视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凸显。延安著名的有延安洛川苹果,市场占有率位居陕西省第一。铜川市耀州苹果、耀州草莓、印台苹果和印台大樱桃均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与此同时,铜川大匠农科产业集团蛋鸡养殖规模也位居全国前列,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4.2休闲特色农业
休闲特色农业发展模式适合安康、商洛、汉中、榆林4个城市,这4个城市在现代农业综合评价中位于中游水平,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表现一般,但其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均表现良好位于陕西省前列,农业生态发展得分高为休闲特色农业提供了基础,优秀的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则为服务业为主的农业提供了动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异体现在农林牧渔结构协调度、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其中商洛市柞水县美丽乡村菊花康养小镇、陕西省榆林市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等,均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
5结论与启示
基于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该研究首先构建了一套由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5个维度1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对2018年陕西省各区域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对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整体上基本处于发展阶段,杨凌示范区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排在陕西省首位,已初步迈入成熟阶段。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各区域内部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5个维度表现也不同。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多样。结合分析,为促进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
1)正视地区间差异,引导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均衡发展。结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综合测评结果及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生态发展5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认清不同区域的发展优势点与薄弱点,结合各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发挥长处并补足弱势,在多方面均衡发展下提高综合发展水平,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向成熟阶段迈进。
2)采取针对性扶持,助力特色现代农业突出领域优先发展。基于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综合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结果,了解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主要驱动来源,根据区域间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质量、特色现代农业均衡性和持久性、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有侧重的对优势领域进行针对性扶持,因地制宜建立多样化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4-8,110.
[2]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9-25.
[3]李林杰.关于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评价体系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1(4):7-10.
[4]曾令秋,王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8,433(11):59-66.
程艺阳,陈伟,王雅楠
上一篇:中职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探究 下一篇: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