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6 10:27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各种挑战,明确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农村科技供给侧改革、强化转型升级产业技术服务,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脱贫攻坚科技服务,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强化成果推广和对接服务,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等提升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对策;四川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乃至“三农”问题解决意义重大[1],当前建设创新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农业科技创新更高的要求[2-3]。四川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狠抓创新、转化与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育成突破性农畜新品种400多个,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品种支撑;围绕生猪、肉鸡、泡菜等19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三链”融合支撑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高端农业转变[4]。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四川农业科技面临的挑战,明确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提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为指导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新时期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1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1.1确保粮食安全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四川是人口大省,口粮绝对自给任务艰巨,再加上加工用粮的增加,粮食生产面临较大挑战。2003~2013年,四川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从6.43%下降到5.78%;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7.09%下降到5.63%(见图1),在全国的排位从第3位下降到第6位;谷物单产水平长期在全国平均线上下徘徊,在全国的排名从第11位下滑到第16位。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科技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1.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挑战

  从耕地质量来看,《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16.1%,据此估算四川约有100万hm2的耕地受到污染,且四川化肥施用量长期排名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从农业经营方式来看,四川人均耕地0.075hm2,低于全国0.101hm2的平均水平,且坡耕地与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难度和成本较大。从农业服务业分析,自2003年以来,四川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长期维持在1.5%~2.0%,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从农业产出效益来看,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的利润在2004年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2013年的利润成本比仅为0.07,每公顷的利润仅为1093.5元,大致相当于2003年的水平(见图2)。

  2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结合新时期四川农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攻克长期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重大难题、培育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等目标任务来统筹布局[5]。为此,需进一步明确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2.1生物种业与粮食安全领域

  一是大力推动育种攻关加快向商业化育种转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利益共享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为建设种业强省、保证粮食安全和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种支撑;二是选育一批突破性农作物、经济作物、林木、畜禽水产新品种,开展配套技术研究,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端农业提供品种支撑;三是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重点创制一批特异性种质资源和材料;四是加强育种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制种、良繁快繁技术研究,抢占种业制高点[6]。

  2.2农产品安全生产领域

  一是在生产环节,加强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等研究与示范,开展生物农药、安全饲料等研制工作;二是在加工环节,要在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及工艺流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发现代机械技术设备,以及新型高附加值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三是在物流配送环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建立直销市场,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运用电子拍卖、交易和结算等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农产品数字化配送技术与交易平台[7]。

  2.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一是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技术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利用科技改造中低产田,实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开展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用水实时调控和现代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与标准等研究,提高水资源农业利用效率;三是研究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研究生态农业体系中环境污染控制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五是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六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繁育技术,对长江上游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开发[8]。

  2.4农业重大疫病防控与防灾减灾领域

  一是结合四川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研制与开发生物农药,并研究控制技术、区域监测预报及综合控制技术;二是研制畜禽疫病疫苗,研究畜禽疫病诊断方法、畜禽疫病治疗制剂,创制新兽药,开展重大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及产品、试验动物开发与动物试验技术的研究;三是研究集约化饲养场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畜禽疑难病和新出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是研究防灾减灾的技术与机制,重点研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灾害风险与成本的评估技术与管理、灾害防控技术与机制、农林生物灾害防控技术与管理[9]。

  2.5“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

  一是研发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服务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农业经营者服务平台,满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营销、咨询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二是研发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采用跨学科合作方式,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面向新型农业经营者,研发PC、手机、微信等一站式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创新机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三是发展精准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试点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四是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和农业投融资等提供服务[10]。

  3提升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结合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以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强化农村科技服务、助推发展现代农业和脱贫攻坚,为提升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实施农村科技供给侧改革,强化转型升级产业技术服务

  按照供给侧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强优势、补短板,为优势特色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大力推进育种攻关转型,加快商业化育种转型,优化品种供给,建设高技术育种平台,发展生物种业,培育大品种、好品种,把特色领域做深、做强、做大。二是加强优势资源产业技术开发。深度挖掘四川区域特点、资源特色和技术支撑力量,加强猕猴桃、木本油料、特色中药材、经济林木、特色优势畜禽等资源技术开发,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三是拓展优势产业技术链条。围绕优质水稻、茶叶、生猪等优势农业产业品质提升与结构调整,协同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和市场营销各环节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促进三产融合。四是构建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疫病防控、资源环境、机械化生产等农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产品安全、产出高效。

  3.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脱贫攻坚科技服务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四川省科技系统应围绕省委确定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中心任务,实施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构建省级科技扶贫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强化检查考核;设立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二是加强五大体系建设。抓好全省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产业技术支撑、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人才支撑、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等5个体系建设,发展产业、提升能力,助推脱贫攻坚。三是加强科技扶贫示范。依托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以支撑产业发展为载体,整合技术、资金和人才,抓好省市县科技扶贫示范县、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到人,带动脱贫致富。

  3.3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强化成果推广和对接服务

  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特色企业和优势产业;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推广“专家农民面对面,创新转化一条线”的服务模式,发挥专家大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站点、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发挥聚集和带动效应;三是推进面向农村农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创业平台如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苗圃等建设,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3.4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服务

  推进四川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一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二是允许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农业科技人员(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可以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并可获取相应合法股权或薪资。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保障。创新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推动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产业主战场。

  3.5创新农村科技管理理念,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

  转变面向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创新农村科技管理理念,加强创新服务。一是加强宏观引导。抓紧出台和实施“十三五”四川科技创新规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的方向性引导。二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强育的长效机制,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要防止科技资源投入的“碎片化”,通过协同创新研发集成,创新一批对产业有贡献的新技术、新产品,努力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科技成果,确保行业的占位水平。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产出业绩评价制度,在业绩评价时,应更加突出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品种、专利、技术、产品和标准等,特别是列入农业部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的成果,更加突出推广面积、覆盖率、市场占有率和转化应用情况等指标,更加注重成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效果[10]。大力支持阶段性成果后续的深入研究、中试示范等,不断完善成果内容,改进技术经济指标,推进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快成果熟化完善。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帮助成果完成人借助地方政府、兄弟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等的成果示范推广功能,采取成果转让、科技合作和建立示范基地等多元化形式,加大品种、专利、植物新品种权、软件著作权、新兽药和新肥料等的转化力度,不断扩大成果应用面,促使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切实发挥应有作用,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参考文献

  [1]梁蒙.创新理论与农业创新系统[J].农业科技导报,2012(5):15-21

  [2]曾庆学.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J].改革与战略,2010,26(1):90-93

  [3]易中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J].唯实,2015(3):17-19

  [4]魏鹏娟,郑戈,聂善明,等.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33-35

  [5]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熊鹰1,2杜兴端1,2林正雨1何鹏1李晓1,2

上一篇: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