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6 10:08
摘要:针对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探析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发展模式,即:“政策投入引导+金融机构联盟”多元主体投入模式;“政府+担保+保险+政策+金融机构”全方位风险保障模式;“金融工具+服务+平台+多重融资”一体化灵活资本市场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四川;融资;模式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而金融支持则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1-2],在现代农业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起到重要作用[3],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4]。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政策型金融支持模式;日本、德国、法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合作型金融支持模式;英国、荷兰和新西兰为代表的商业型金融支持模式。我国自十八大以来,随着金融支农环境的改善,以农业银行为主导、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建设的并具有一定复合性和区域特色的金融支持模式凸显出来[5-6],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台湾农业信用部模式、温州综合金融模式等,但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高风险性、长周期性、资金需求特性与金融支持要求的盈利性、安全性、短周期性、资金供给性的矛盾依然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如何有效的处理和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农业推广研究员有什么要求,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1.1粮食生产名列前茅,特色农业效益显著
四川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更是西南、西北地区唯一的主产区。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493.7万t,比2017年增加4.8万t(0.96亿斤),增长0.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t)的5.31%,居全国第9位[7-8],尤其是杂交水稻育种在科研水平、制种量和种子出口量方面均全国名列前茅。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川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以“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宜宾早茶”“川藏高原”“大凉山”“广元七绝”等一批区域品牌和竹叶青、吉香居等企业品牌已享誉全国。统计显示2018年四川省累计认证或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5357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9]。尽管四川的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7%,但却养活了全国6.6%的人口,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48.9%[1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农业发展为全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2科研体系不断完善,研发方向重点突出
农业技术创新主要力量是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和创新型龙头企业。截止2017年,四川省拥有农业科学院、农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169个,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高等院校562多个,涉及60多个学科和专业,总计研究机构数2291个,其中R&D人员100634人,博士毕业9188人,硕士毕业26166人[11],建成省级以上(含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35个、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级农作物原种扩繁基地20个、原原种分中心近20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6个,建设省级以上(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其家级9个)、科技部备案星创天地71家[12]。经过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科研体系凸显出来。
1.3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科技成果丰硕
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13],四川省创新能力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11位,在西部次于重庆连续两年居第2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项一级指标分居第7、14、13、11和12位,与2017年相比,有2项排位上升,2项持平,如表1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与2017年相比,2018年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实力均上升了一位,创新绩效实力上升了2位,创新效率居9位,综合创新能力居8位,位居全国前列。
2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发展现状
2.1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由表4可知,四川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从2008年281.71亿元增加至2018年1483.18亿元,占总投资的比例增加了0.6%,增加迅速[14]。主要是因为(1)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2)四川省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入的工作,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大;(3)近几年四川省整体经济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综合财政实力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渠道。
2.2政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始终贯彻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牢牢抓住强农惠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大力支持“三农”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从2008年到2018年全投放到涉农行业和涉农科技创新研究的贷款呈稳步增长,到2018年投放达到了1568.82亿元,呈逐年增加的势头,尤其是2016年、201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54.40%和105.90%[17],如表5所示,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农骨干作用日益彰显。
2.3商业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及民间金融等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相互补充,使得金融机构类型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更加广泛化,促进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首先,金融机构覆盖率显著提高。截止2017年末,各大银行在4146个乡镇累计设立标准化网点9237个、行政村(社区)助农取款点4556个、农村金融服务站488个、农村金融服务联络员2302个,布设各类自助银行设备415115台。全省89.8%的银行业机构通过线上、网点、业务、客户等多种渠道开展农村金融服务[19]。在涉农金融机构中,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拓展商户、扶持中小企业”成为三农发展和全省农业经济发展主力之一。
其次,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银行、保险和担保等机构在一系列涉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拓展农村市场,发展农村业务,实现了涉农金融业服务增长,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由四川省县域经济网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末,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66万亿元,已连续16个季度实现增长[20]。支持广汉市等2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农业贷款258.47亿元,支持绿色农业开发项目35.11亿元,支持智慧、康养、休闲旅游农业贷款48.09亿元,但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几乎没有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业务。
最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适应于科技创新特点的专属融资工具,“央行科票通”“央行小贷通”为科技企化提供融资,并成功探索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如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市研究搭建“农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集农村信贷、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三站合一”,引导银行业机构积极培育和满足涉农信贷需求。成都农商行积极探索“金融+互联网”新模式,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形式普惠更多的客户需求,已实现集贷款“申请、审批、支用、还款”全流程网上自助办理。设立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2017年在全省16个市州持续推广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贷款金额9.5亿元,发放双基合作惠农贷款27.71亿元、“四权”抵押贷款73.66亿元,支持488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
3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尽管四川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四川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的依赖不断增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3.1金融支持不足,投入结构有待调整
与发达相比,我国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比例很低。发达对农业科技投入基本上是政府和企业各占一半的模式,其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而科技进步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80%[22]。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18年农业科技拨款仅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9.0%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出严重不足[23],科技贡献率仅为5.13%,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南地区,四川省的情况更是如此,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政策性金融扶持相对较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支持偏向农业基础建设领域。2018年四川省短期贷款增加2.41万亿元,共1103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5万亿元,共2076.70亿元[24],但四川省本外币短期贷款主要向农业和粮食收购领域投放;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则投放到了农业水利建设、机械、资源开发和农田建设等农业基本建设领域,对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仍有很大不足,投入结构有待调整。另外四川农村金融投入较城市明显减少,且科技金融结合效率协调程度按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依次递减[25],地区差异较大。
3.2资本市场融资不活跃、规模小,供需关系失衡
发达有着灵活、宽松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英国的“私人银行”等。近年来,虽然四川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弱,股票、债券市场融资远不及银行贷款。截至2017年底,四川A股上市科技型企业仅99家,新三板川内挂牌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5%[26],农业上市科技型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禾嘉股份、新希望、通威股份和高金食品等几家且为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在农业物联网、农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领域仍无上市公司。成立的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滞后不及浙江股权交易中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加之创业板市场门槛高,监管当局倾向于核准规模较大、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又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信贷融资利率在8%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5%[27],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市场化的价值发现和风险定价作用的发挥[28],导致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数量少、交易不活跃,供需关系失衡,制约了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机融合。
4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针对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探析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4.1“政策投入引导+金融机构联盟”多元化主体投入模式
加大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仅能有效弥补财政投入的总量不足和时空错配问题,还能缓解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构性改革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2]。构建“政策投入引导+金融机构联盟”多元化主体投入模式,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性投入,将试验与发展(R&D)投入指标纳入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调整投入结构,加大中长期贷款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设置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投资引导基金等项目、基金,根据区域、项目特点选择性投入,重心放在创新而非仅仅依靠市州初始的资源禀赋,支持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区域化改革,做到针对性、重点性支持,同时提高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导创投企业发展[33],有效发挥政策性投入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建立金融机构联盟,包括各金融机构间的联盟、农业科技部门、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盟,针对融资中常出现的“融资难、风险大、周期长”等问题,设立融资服务中心,联合制定有效方案,如联合贷款,联合制定利率、补贴等优惠政策,建立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协调机制,调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积极引导和改善商业性、合作性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4.2“政府+担保+保险+政策+金融机构”全方位风险保障模式
农业科技创新属于高风险领域,构建“政府+担保+保险+政策+银行”的风险保障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金融系统高效运转的关键[34]。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35],需要细化农业科技创新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补贴等形式[36],分担和消化部分风险损失。一是构建政府、农村合作、企业合作和互助基金等组织联合担保体系,健全信用担保法律法规,设立担保保障准备金,扩大政策性担保公司资金规模,拓展抵押品范围,如业务链抵押、订单抵押和应收账款抵押等,不断完善担保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主体的信贷抵押担保潜能[34]。二是加强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比例,强制企业农户购买巨灾险,出台有效补偿机制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扩大保险经营范围、拓展保险险种,并融合金融、保险和农业领域专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育种、加工制造和销售等环节,并按农作物及畜禽种类制定划分明确的险种、理赔范围,满足农业科技创新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保险需求,降低风险。三是出台一些鼓励科技创新、金融投资、金融监管和市场交易等法律法规、条例法案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政策要素向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单位、企业倾斜,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金融机构间构建投资组合,分散不同时期的风险,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
4.3“金融工具+服务+平台+多重融资”一体化灵活资本市场模式
市场融资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成长阶段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3],提高农业科技金融使用效率。首先创新金融工具,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科技金融专家评审制度,探索“硬资产”(房产、土地等)、“轻资产”(技术、专利、股权等)、无形资产混搭式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的融资工具,并统一规范“硬资产”“轻资产”、无形资产混搭式融资的标准,逐步解决定价难、交易难、变现难和处置难等问题。其次,探索一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如机信贷、产权交易、电商为一体的“农贷通”[37],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与参于意识,注重主动营销,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单纯的资金服务变为多元化的服务,从细节上提升服务水平。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效联动的组织体系,为农业科技金融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分析、交易代理等服务[38]。再次,搭建互联网农业科技创新金融平台,一面完善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用信息共享,金融机构可凭借相关信用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筛选、评级和授信,公开中小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信息,实现信息对称,便于融资。一面依靠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投融资者直接见面,实现快捷服务、客户平台化和群体互动式参与,资金端供给数量增加[39],并可依靠区块链技术把控资金端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最后,利用市场调节实现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合理的风险收益平衡,通过股票、债券、票据和信贷等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38]。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周期长、回资慢等特性,资本市场应适当调整农业创新主体的上市门槛,提高无形资产比例,适当降低资产规模、净利润、净现金流量等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督管理,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中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适应和满足农户、不同企业的多层次、差异化金融需求,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和规模的扩张发展。通过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模式、搭建金融平台,完善各种融资渠道,实现多重融资,激活金融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SAINT-PAULG.Technologicalchoicefinancialmarketsandeconomicdevelop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2,36(4):763-781.
[2]CHAKRABORTYS,LAHIRIA.Costlyintermediationandthepovertyofnations[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2007,48(1):155-183.
[3]寻舸,尤文佳,朱婷婷.湖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2):290-297.
[4]康晓虹.国外农业科技金融经验借鉴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4):121-124,128.
[5]陈宇.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6]房汉廷.科技金融本质探析[J].科技论坛,2015(5):5-10.
唐江云,李晓,何鹏,胡亮,向平
上一篇:山东乐陵市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