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主要作物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5 10:27

  摘要:以陕西省为例,运用灰水足迹理论,对陕西省2000―2018年间主要作物灰水足迹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油料作物、大豆、蔬菜、水果多年生产灰水足迹均值分别为0.472、0.231、0.639、0.532、0.087、0.199m3·kg-1;研究期间作物生产灰水足迹年际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小麦、油料作物、大豆、水果生产灰水足迹分别下降了0.007、0.015、0.009、0.012m3·kg-1·a-1,玉米和蔬菜年际变化不明显,灰水足迹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地区。研究期间作物灰水足迹的变化主要受作物种植面积的间接影响,小麦、玉米、油料作物、大豆、蔬菜、水果多年灰水足迹均值分别为18.6×108、11.8×108、3.1×108、1.6×108、9.7×108、19.2×108m3·kg-1;省内作物灰水足迹多年均值为64.0×108m3·kg-1。综上,可从施肥种类选取、施肥方式和作物种植模式等方面入手降低灰水足迹,以此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关键词:灰水足迹;作物;时空变化;面源污染;陕西省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也由2000年的4.15×1010kg增长为2018年的5.65×1010kg。陕西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对化肥的施用量也相对较大,约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4%(2018年),化肥施用量大但利用效率却较低,仅为33%[1],化肥的过量施用是造成地下水“三氮”污染的主要原因[2]。全省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8%[3]。农业用水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4],而农业生产过程又涉及复杂的面源污染源的迁移过程[5],因此客观分析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影响,制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减少农业污染是非常有必要的。现有评价水污染的方法:水污染指数法[6]、模糊综合评判法[7]、集对分析理论法[8]、单因子污染指数法[9]等只是将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无法得出污染水体的准确质量。

陕西省主要作物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述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中游,地理位置介于105°29'~111°15'E,31°42'~39°35'N之间,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其总面积约20.56万km2。境内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貌构成,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关中(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陕北(延安、榆林)、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大地区。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省内种植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油料(油菜籽、花生)、大豆、蔬菜、水果等。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2001-2019)》[22]制作出陕西省主要农作物近19a产量变化图,如图1所示。

  陕西省农业生产主要施用氮、磷、钾、复合肥4种化肥,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2001-2019)》[22],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由2000年的130.9×107kg增长为2018年的229.6×107kg,增长速率约为5.2×107kg·a-1。近5年内陕西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年变化趋于稳定,如图2所示。

  1.2作物生产灰水足迹计算方法

  目前对灰水足迹的计算和评价主要以水足迹评价手册为参考,作物灰水足迹的计算公式如下:

  2研究结果

  2.1主要作物生产灰水足迹年际变化

  如图3所示,研究期间小麦生产的灰水足迹平均值为0.472m3·kg-1,于2007年出现峰值,为0.670m3·kg-1,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为0.377m3·kg-1,2018年小麦生产灰水足迹小于2000年,小麦生产灰水足迹波动较大,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下降幅度约为0.007m3·kg-1·a-1;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平均值为0.231m3·kg-1,2011年出现明显波动,为0.251m3·kg-1,其中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为0.255m3·kg-1,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为0.190m3·kg-1,2018年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大于2000年,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在整体上变化不明显;油料作物生产灰水足迹平均值为0.639m3·kg-1,油料作物生产灰水足迹变化波动明显,于2007年出现峰值,为0.838m3·kg-1;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为0.476m3·kg-1,2018年油料作物生产灰水足迹小于2000年,油料生产灰水足迹波动较大,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下降幅度约为0.015m3·kg-1·a-1;大豆生产灰水足迹平均值为0.532m3·kg-1,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为0.641kg·m-3,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为0.404m3·kg-1,2018年大豆生产灰水足迹小于2000年,大豆生产灰水足迹近9a内波动幅度较大,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下降幅度约为0.009m3·kg-1·a-1;蔬菜生产灰水足迹平均值为0.081m3·kg-1,于2006年出现峰值,为0.188m3·kg-1;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为0.060m3·kg-1,2018年蔬菜生产灰水足迹小于2000年,蔬菜生产灰水足迹在研究期间变化不明显;水果生产灰水足迹平均值为0.199m3·kg-1,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为0.360m3·kg-1,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为0.128m3·kg-1,2018年水果生产灰水足迹大于2000年,2000—2004年水果生产灰水足迹波动变化较为明显,2005—2018年水果生产灰水足迹变化不明显,整体呈下降幅度约为0.012m3·kg-1·a-1。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的短暂上涨原因是该年化肥施用量增加而作物产量却下降,研究期间产量的上升是导致陕西省主要作物生产灰水足迹下降的主要原因。

  2.2主要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空间分布

  如图4所示,研究期间小麦生产的灰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陕北的榆林,各地多年均值的最高值在渭南,为0.693m3·kg-1,最低值在安康,为0.309m3·kg-1;玉米生产灰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陕南的汉中,各地多年均值的最高值在渭南,为0.379m3·kg-1,最低值在榆林,为0.088m3·kg-1;油料作物生产灰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并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各地多年均值的最高值在咸阳,为0.943m3·kg-1,最低值在安康,为0.335m3·kg-1;大豆生产灰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宝鸡,各地多年均值的最高值在渭南,为0.847m3·kg-1,最低值在延安,为0.243m3·kg-1;蔬菜生产灰水足迹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铜川和渭南,各地多年均值的最高值在铜川,为0.180m3·kg-1,最低值在延安,为0.034m3·kg-1;水果生产灰水足迹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各地多年均值的最高值在榆林,为0.500m3·kg-1,最低值在商洛,为0.088m3·kg-1。总体来看,陕西省作物生产灰水足迹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地区,这与陕西境内作物播种分布情况和地区氮肥施用量情况密切相关。

  3讨论

  研究计算了陕西省各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近19a来主要作物生产的灰水足迹数值,得出了主要农作物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分布状况。参数选取的精度决定了灰水足迹结果的准确性[28],以往的研究由于资料缺乏,国内对蔬菜、水果的灰水足迹计算普遍将其种植面积折合成粮食面积,偏差较大,本次研究参考张宇[27]、何立新[21]等的研究,合理处理蔬菜和水果生产灰水足迹数值的计算。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主要取决于化肥的使用率和作物的吸收率[24]。在对污染源的选择中考虑到氮肥施用量最大且土壤中的氮很容易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并且形成的亚硝酸根离子对人体有害;磷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难溶解的化合物;钾可以被土壤胶体吸附;同时由于研究期间作物农药施用种类较多,且施用量难以统计、分类,因此本次计算没有考虑磷肥、钾肥、农药的影响,直接选择氮作为面源污染物。基于此,本次研究仅作为理论数据的结果,与陕西省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的真实值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如果进一步提升计算精度,可以对陕西省内各地级市施用农药进行监测统计,使作物生产的灰水足迹计算更加客观、全面。

  从灰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可知,减少作物灰水足迹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减少单位面积施肥量,二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研究表明我国主要作物的化肥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因此提高作物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其损失率也是降低灰水足迹的重要方法。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降低作物灰水足迹:

  (1)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化肥的过量施用不仅会使作物灰水足迹增高、对水体造成污染,还会影响作物的品质。科学施肥首先要做到合理施肥,即在充分满足作物对各养分的需求时不再施加化肥。施肥量的适量减少对作物产量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29],推广科学施加化肥,实现化肥精准施加,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

  (2)施用有机肥。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替代化肥获得更高的产量[30]。有机肥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化肥对水体的污染。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另外,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机肥是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肥料品种,在未来肥料施用的选择中,有机肥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3)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机械施肥。采用机械施肥可以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31]。同时也增加农业机械投入来促进化肥减量化[32],依靠高层次机械耕作技术,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作物对化肥施用需求量。4结论研究分析了陕西省各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2000—2018年主要作物生产的灰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时空变化和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陕西省内主要作物生产灰水足迹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油料作物和水果生产灰水足迹下降趋势最大,分别为0.015m3·kg-1·a-1和0.012m3·kg-1·a-1;小麦和大豆生产灰水足迹下降趋势相似,为0.007m3·kg-1·a-1和0.009m3·kg-1·a-1;玉米和蔬菜生产灰水足迹年际变化不明显。受陕西境内作物播种分布和地区氮肥施用量影响,省内作物生产灰水足迹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地区。(2)研究期间陕西省内主要作物多年灰水足迹均值为64.0×108m3·kg-1,其中水果、小麦对总灰水足迹值贡献较高,分别为19.2×108m3·kg-1和18.6×108m3·kg-1。(3)可以从施肥种类选取、施肥方式和作物种植模式等方面入手降低灰水足迹,以此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尚杰,尹晓宇.化肥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减量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5):196-199.

  [2]张晓楠,邱国玉.化肥对我国水环境安全的影响及过量施用的成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17(4):104-114.

  [3]韩昕雪琦,安婷莉,高学睿,等.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贸易对区域水资源影响[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20,18(1):82-97.

  [4]孙红霞,孙宏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41(1):27-30.

  [5]操信春,刘喆,吴梦洋,等.水足迹分析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8):94-100.

  [6]刘琰,郑丙辉,付青,等.水污染指数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监测,2013,29(3):49-55.

  姜旭海,韩玲,李帆

上一篇: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水稻种植技术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