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3 10:33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业互联网信息化应用范围有限。选取江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把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对信息的主动接受程度、农业技术人才作为互联网信息指标;利用Eviews7.0对江苏2003-2018年间的农业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验证。回归结果表明,江苏互联网信息化与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带动江苏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信息化时代下江苏省实施乡村振兴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的信息化服务、培养信息化农业人才的可行性政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互联网信息;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习总书记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2020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互联网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更是方兴未艾。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来是江苏政策的关注点,农业产业中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应用,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二、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农业也日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众多学者对互联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互联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MarvinT.Batte(2004)[1]认为互联网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张鸿、张权(2008)[2]从农村信息化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量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李向阳(2014)[3]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李国英(2015)[4]表明(移动)互联网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手段;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2015)[5]研究认为农业大数据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市场化运作,将依靠涉农领域的大数据完成;孔令孜、李小红、兰宗宝、麻小燕(2015)[6]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争相促进作用。Eres.BK.(2018)[7]通过对多个信息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各国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做了研究。
(二)其他信息化方面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
AlexandrosKaloxylos(2013)[8]基于欧盟Smart-AgriFood项目,认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和联合将对农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曹建平(2015)[9]提出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企业当前一种新型销售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刘利猛(2015)[10]提出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协同发展可以拉动内需,充分发掘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史修松、魏拓、刘琼(2017)[11]研究表明“淘宝村”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所产生的叠加效应的结果,是信息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创新;詹帅、霍红(2018)[9]通过对国内外农产品产供销网络的研究现状分析,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农产品产供销网络的新特点是注重结构优化、流通创新、效益提升等,构建农产品“品质、效益、安全”三位一体的产供销网络,能够促进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但是也存在不足,当前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仍然较少;大量学者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针对微观层面展开研究较少;而对于农业大省江苏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的研究也更是数目不多。为此,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定量工具建立信息化对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并探讨相关因素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得具体程度,为我国今后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三、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江苏省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观点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且年增长率较高,保持在8%以上。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75元,增长约8.8%,高于全国水平。同时,江苏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高端发展要素,培育创建一批农业特色小镇。
(二)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
1.农村信息化总体状况
2004-2018年,江苏省网民规模逐年递增,普及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12月底,江苏省网民规模达到4940万人,与2017年同期增长47万人。江苏省普及率为61.4%,较上年同期增长0.3个百分点。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良好,网民规模及普及率稳步增长,互联网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间,带来了方便。
四、互联网信息化对江苏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变量选取
1.因变量选取
一是因变量的选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广泛内涵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增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人均产值、人口增长率等方面。通常,众多学者会选择产值、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本文认为,互联网信息的发展旨在促进江苏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选取“江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其指标编码为“Y”,指标单位为“%”。
2.自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互联网信息对江苏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分析,其中,互联网信息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互联网信息发展的条件和设施可能会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移动电话机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故选取了“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机”(指标代码为“X1”,指标单位为“部”)为自变量。其二,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主动接受程度也会影响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指标代码为“X2”,指标单位为“元”),通过人们在接收信息方面的支出来反映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否有效。其三,农业技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农业技术人员”(指标代码为“X3”,指标单位为“万人”),以及“江苏农学本科毕业生人数”(指标代码为“X4”,指标单位为“百人”),以此来反映江苏省农业技术人才状况。
(二)数据说明
1.数据选取
本文收集了江苏省信息化发展较快的2003-2017年间江苏省农村互联网信息发展相关的各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2018)》,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准确性。收集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2.数据平稳性检验
对所有的变量数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防止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现象。具体结果如下:通过ADF检验发现变量Y、X1、X2、X3、X4都是存在一阶平稳,所以需要对这些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用此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
五、提高互联网信息化在江苏省农村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重视“三农”问题,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逐步步入正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农村网络设施的建设。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特点不同,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加大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完善各地的信息网络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入网率,以便于农村居民及时了解资讯。信息网络设施的普及,有利于拓宽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发布、运输与销售,带动虚拟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
(二)提供便利的信息化服务
2017年,省农委将“江苏农业网”作为政府信息公开主阵地,共发布信息12229条。目前,已建成江苏农业网、“江苏农业”政务微博、“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微信公众号、12316惠农短信、《走进新农村》电视栏目、《江苏农村经济》、《农家致富》杂志及手机报、农技耘APP等“八位一体”信息公开系统[12]。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建成这些信息公开系统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各大平台,丰富发布形式,促进农村互联网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农民可以通过各大平台了解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运输以及销售信息,促进农业发展。
(三)培养信息化农业人才
培养信息化农业人才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农村村干部的培养,增强村干部农村信息化的意识,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动宣传信息化,并重点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二是农村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够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中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推动高校、职业培训学校等对农村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三是农村居民的素质培训,通过加大新媒体宣传、讲座、专业培训等方式,让农民对农村信息化更为了解,并能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MarvinT.Batte.Changingcomputeruseinagriculture:evidencefromOhio[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4,47(1).
[2]张鸿,张权.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2):100-102.
[3]李向阳.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4):147-150.
[4]李国英.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7):77-82.
[5]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42(2):70-77
陈玉山,郭佳俊
上一篇:刍议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路径 下一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