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3 10:29

  摘要:“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计划应用到教育领域。远程开放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保障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而“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并加快了远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根据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因素的变化来制定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策略,以保障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因素;策略

  一、“互联网+教育”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具体到教育领域则变成“互联网+教育”计划,即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真正实现教育传播最大化,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异。“互联网+教育”对于远程开放教育而言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互联网+教育”要求远程开放教育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融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互联网+教育”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使得E-learning、M-learning、B-learning等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学习方式,学习者进入碎片化的学习时代,教学内容、学习时间的碎片化,让知识的内化更加容易,学习者真正实现自适应学习。

“互联网+教育”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因素的变化

  笔者借助于知网(CNKI)的中文数据库,将检索范围设为:主题包含“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或含“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因素”,共检索出52篇文章(截止2015年10月),其具体的发表时间如图表1,通过对该52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后,归纳总结出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因素包括学习活动组织、师资力量、教学过程控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模式应用、课程学习考核等。本文主要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考核方式、教学模式四个教学质量保障因素的变化。

  (一)课程资源多样化

  远程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时空分离[2],所以课程资源的优劣,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最初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资源主要是以纸质化的书本教材、磁带和光盘资料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到教育中,远程开放教育出现了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学习也一样,所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各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资源也由单一的图形、动画、视频变成了优质的、内容丰富多样的网络在线课程,微课、MOOC等大量网络公开课程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流学习方式。此外,“互联网+教育”时代,大部分在线课程都是免费为学习者提供的,这让教育资源公平化的口号真正落到了实处,优质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也进一步保障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过程智能化

  教学过程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核心,“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不再是严格的“上对下”的关系,而是变为一种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也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播过程,而且纯粹的“教师+教材”的简单教学过程,已跟不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不能满足远程教育学习者追求高效教学质量的需求,所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虚拟仿真技术、游戏化教学等互联网技术穿插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评价和学习反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策略

  “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了保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构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远程开放教育在入学形式、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征,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获得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远程开放教育观念,并建立弹性学分制,搭建终身立交桥等措施保障教学质量。

  (二)利用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技术,量化学习

  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多媒体交互空间,所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在开展远程教学的过程中,可借助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偏好性、发帖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页面浏览记录等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学习特点以及影响学习行为的其他因素,预测学习者学习需求以及需求变化趋势,为其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清单,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资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保证方案,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4]。此外,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结果,能为今后研发更符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平台管理、课程资源、支持服务等提供依据。

  (三)“点+线+终结性考试”的考核评价

  现今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易公开课以及当下正备受关注的MOOC课程等,其教学实施大多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所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可采用“点+线+终结性考试”的考核评价标准,即以学习者平时学习平台上的活跃情况、学习记录为“点”,以学习者形成性考核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为“线”,再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考试结果,三个方面形成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考核评价的标准,学习者考核通过后可获得相关课程结业证书作为奖励,不仅如此,远程开放教育可结合开放大学在建的学分银行,将远程学习者已获得的学分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存储、转换等功能,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四)开展“O2O”的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即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应用环境中,远程开放教育可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开展“O2O”的教学模式,线上即可借助网络平台为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提供海量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并且可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者需求灵活的开设和调整课程内容;线下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通过网络平台预约线上课程内容的实践,由远程教育机构提供专业的课程实践场地和专业的教师现场辅导。这种将线下内容移到线上,线下实践又服务于线上的“O2O”教学模式,可以更加深入的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质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再是个体的代言词而是一个团队,远程开放教育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学习者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所以优秀的教师团队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资源,“互联网+教育”教师团队包含了课程制作教师、主讲教师、面授教师,每一类教师的分工又更加细化,如课程制作教师又分为课程设计技术教师、美工设计教师、课程资源上传教师等等,明确、细化的分工使每位教师可以更加专注自己的课程或设计,教师团队变得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分重点、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提供给教师专业的教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让学习者得到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

  (六)引入混合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环境中,混合式学习方式将会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主流学习方式,如翻转课堂、O2O教学等。引入混合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远程学习者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学习需求,还能通过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保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种更符合“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的即是通过网络导学服务模块、教学资源服务模块、面授服务模块等多种学习支持服务模块相混合,以保障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的实施。网络导学服务模块是指利用“互联网+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卫星数字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环境对远程学习者实施教学服务,包括发布信息、传导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面授服务模块主要是结合O2O教学模式的线下面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实施,主要提供远程学习者面对面的服务和其他项目帮助;教学资源服务模块主要包含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服务。学习支持服务作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对其服务理念和模式的研究与更新,有助于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者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加快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因素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技术、采用“点+线+终结性考试”的考核评价、开展“O2O”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质和引入混合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措施,保障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以期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卫平,杨立峰,张俊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建设[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1).

  [4]刘孟.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学理论,2012,(20).

  张卫平1,周丹2,薛瑞璇2,吴晓琼2

上一篇: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下一篇:刍议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