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2 10:22
摘要:基于中医标准体系建设,梳理术语学的产生及应用背景,明确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目的及任务,指明中医术语标准化在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坚定走中医术语标准化之路。在标准化建设大环境下,建议引中医术语标准化入各中医学科内,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同时立足社会需求,培养输出相应的中医标准化人才,协助实现标准化战略规划。
关键词:中医术语标准化;中医术语;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医术语。标准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故中医药的国际化要依托标准载体实现,其第一步应该迈向中医术语标准化之路。中医术语标准化是否有必要进入中医课堂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1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
1.1产生与应用背景
术语学起于俄国的20世纪30—40年代,也是最早开展术语教育的。至20世纪60年代,俄国高等院校开设了专门术语学课程,将术语学首次推上了教学舞台。据统计,70年代,俄国每年发表术语学研究成果达150~200篇,每年通过答辩的相关学位论文达40~50篇。90年代,欧美很多将术语学设置为大学必修课程[1]。全球各地术语相关培训接踵而至,各类术语学教材出现。这些也标志着术语学逐步迈入成熟的时代,发展成了一门独立学科[2]。科技术语作为一种革命力量推动科技的发展,同时科技的突破、推广也离不开相关术语的确立与运用,也证明了“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这句话,足以体现术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发展,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必然引起了术语爆炸式增长,科技术语规范化的需求亦愈发强烈。早在193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就设立了一个术语标准化委员会(第37分会)。术语标准化工作也循序渐进的走出自己的道路。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术语工作在继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阶段。尔后,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以及国际术语标准化发展的新形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建立和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科技术语工作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以及信息化方面蓬勃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作为术语工作基本理论的“术语学”这门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和建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1.2术语标准化与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目的及任务
术语标准化的目的是形成术语标准,通过协调概念、概念体系、不同语种的术语,最终获得一种标准化的术语集,同时概念和术语一一对应,避免歧义和误解。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基于术语体系建设以及术语的标准化。术语标准化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根基,同时肩负着艰巨任务。各门学科都离不开术语,也都要对本学科的术语进行不断的分析、整理、规范、标准化等工作。术语是把各学科术语的一般性质与特征作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唯一学科,其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指导各个学科的工作。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目的亦是如此。术语标准化的任务包括建立每个标准相应的概念体系、遵守替代原则使概念的定义在某种语境中能替代概念的对应术语、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概念定义、内容表达结构应类似、对比国际与标准概念体系的差异等内容。中医术语学的任务包括基于汉语语言、语法和文化特色术语,融科技与人文于一体形成特色的术语理论,开展中医术语学理论研究,建立中医术语学的理论体系;完成对中医术语标准化、编纂、翻译以及对中医术语语料库的建设工作;培养从事中医术语研究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队伍等一系列内容。
2中医术语与中医术语标准化
2.1术语特点及教学应用
在1996年,英美许多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术语学必修课程,作为医学或医学预备课程,并不作为语言教学。但在国内的医学院校,正式医学术语课程却凤毛麟角,仅有部分专业人士自行开设医学术语课程,出版了相关教材[3]。中医药高校更是少之又少。中医术语区别于西方医学术语的单义性、系统性、国际性等特性,具备了更多的复杂性、多义性等特性,徒增理解难度。中医术语来源于古代汉语,其理论传承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并在长期的医疗活动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大量的专用术语,这些术语表达了中医药领域的各种概念,并形成了由这些术语表达的具有纵向和横向脉络的概念体系。中医药术语的产生和发展,既经历漫长的时代进程,又包括了国内外语言交叉渗透的影响,中医学名词分布于词典、期刊、书籍、古籍、标准和技术文件中,数量大且内容丰富。在中医经典古籍中语言形式大多文学色彩浓郁,用词精妙、生动,多种修辞方法共存。以古籍修辞运用典范的《内经》为例,其修辞格多元化且数量大,涉及比喻、对偶、避复、夸张、省略等25种医古文修辞手段[4]。多修辞方法融汇于《内经》术语中,使其语言充满了模糊性、抽象性、文学性,亦使中医术语特点更加突出,恰当地呈现出了文化“医文互通、医文互用”的独特风格[5]。中医术语的语言结构亦有异于其他专业术语,延续传承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行文简练、用词匠心独运,形成大量的单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的语言结构,亦成为了中医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中医术语现状无疑给中医术语的使用者带来了语言上和技术上的障碍。中医术语标准化是中医标准化的基础,因而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术语,可促进中医学的学术交流,对于中医学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多学科与多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及学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可促进中医药传承,有利于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亦有利于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化。现已建立中医术语学学科,归属于中医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中医术语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与文、理、医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医药术语学理论体系、中医药术语规范化、中医药术语语言学、中医药术语翻译及中医药术语学与知识技术一体化。但目前尚缺少中医术语标准化专业的教学内容,未能从大学输出相关专业人才。
2.2术语标准化融入课堂
2.2.1中医术语标准化中医教学中的地位
中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部分来源于教师对中医术语本身内涵讲解不清,学生对抽象性、模糊性的语言理解不够,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误差性的理解一致,也就是说学生理解的层面与教师教授的内容存在偏差,但又可以模糊的达成共识,这是中医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中医教学所使用的术语不够通俗易懂,并不是标准的中医术语的缘故。中医术语学科不同于其它中医学科,其可交叉可融合,能够立足不同学科,对不同学科中的术语进行标准化,从根源上提高不同学科教学质量。将中医术语标准化课程纳入到中医院校课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这门课程也是本学科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同时对巩固和加深学科研究成果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可见中医术语标准化在中医教学中处于一个基础性地位,是每个学科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术语标准化在教学中开始崭露头角,国内已开设中医术语学课程、中医标准学课程选修课。虽然没有必修课程,但亦是中医术语标准化在教学上零的突破。中医术语及中医术语标准化在中医教育沃土生根发芽,在中医英语[6]、中医基础理论[7]、中药学[8]、黄帝内经[9]、中医外科学[10]等课程中均有应用。虽然中医术语标准化在中医教学中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2.2.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医术语标准化的中医培养必要性
1995年,欧盟便开始把“术语师”列为未来最有需求的专业之一[11]。在推进“一带一路”顶层合作倡议实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积极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战略实施的前提下,标准化方面从业人员社会需求倍增,中医术语标准化方向供需不平衡问题突显。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设立相应人才培养专项,对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给予大力支持。在进行全面社会转型期间,相应人才需求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兴中医术语标准化专业在社会需求下诞生。虽然给予强大的扶持力度,但是从事于中医术语标准化方向的人员较其他行业比例甚低。对于学生而言,存在其对中医术语标准化的认知匮乏,中医术语规范化、中医标准化意识欠缺的现象。对于中医高校而言,所有学科都要经过中医术语标准化之路,亟需中医术语标准化人才。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存在不了解如何切入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以及中医术语标准化专业人才如何应用等问题。
以上问题均有待从标准化培养中一一解决。提供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是所有中医药高校不断努力的目标。让中医术语标准化走进课堂,基于中医术语标准化的中医教学培养会让中医药人才有意识地提升自我标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输出具备中医术语标准化能力的人才,协助实现标准化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郑述谱.发展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应在高等学校开设术语学课程[J].科技术语研究,2003(2):25-27.
[2]郑述谱.术语学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9.
[3]杨明山,蔡巧玲,汪浩.试论国内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术语学必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医学教育,2006(7):1-3,85.
[4]班兆贤.《黄帝内经》修辞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
[5]杜福荣,张斌,王治梅.《内经》常见句式变化修辞格英译[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0):997-1000.
[6]崔家鹏,杨茗茜,袁东超,等.基于中医术语规范化的中医英语教学探讨[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3):12-14.
杨茗茜袁东超倪菲陈彦君李思琦王彩霞李可大崔家鹏
上一篇: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