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7 10:07

  [摘要]师承是古代中医传承教育的主要方式,但中医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培养和规范化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承教育。众多中医药院校尝试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实现师承培养,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尝试在全媒体背景下,创建“新师承”创新教学模式。所谓新,一是创新传承形式,改变以往师承“一对一”单一形式,创建传承生项目,建设师生传承团队,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多种形式,推进师承培养规模化发展;二是创新传承内容,改变以往传承“一家之言”,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优秀医德医风、学术思想和特色技能,将其有机融入传承培养中,在实现规范化传承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三是创新传承媒介,在全媒体背景下,推进新旧传承媒介的充分结合,由此开始“新师承”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全媒体;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习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师承具有灵活多变和注重个性化发展的传授特点,更加符合中医传道、解惑、灵动、机发、化变、工巧的特点,是古代中医传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媒体背景下“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启中医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源于西方,实现了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和规范化发展,但中医高等教育未能实现与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如何遵循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推进中医高等教育与师承有机融合,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1-2]。基于此,山东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创建传承生培养项目,在全媒体背景下开始了“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1研究背景

  1.1师承是落实“医教协同”的关键要素

  2017年7月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指出要“完善中医药师承教学制度”,同期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逐步建立中医药师承教学制度,将师承教学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师承教学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师承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专项建设”,提出中医师承教学是医教协同最直接的体现,以师承为主要模式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应具备全程化、系统化、模块化的特点[3]。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4月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学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师承教学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2中医药院校关于师承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学相结合,创立了师承“双导师制”,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将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以及新安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等与课堂教学相融合[7]。河南中医药大学构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学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重视拜师与临床,推动仲景学术思想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8]。湖北中医药大学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构建“名师名医指导,突出经典教学,跟师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力主读书与跟师相结合、临床带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师承教学与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9]。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构建“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以“全国名老中医师承”为基石,在培养过程中重素质、重传承、重经典、重实践,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聘请教学与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高年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10]。北京中医药大学坚持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教学相融合,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创建“院校-师承-家传”实验班,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学、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理论内化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师承全校化”,探索“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11]。湖南中医药大学基于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从技术方面和学术思想方面对规范中医师承教育内容和提高中医师承教育质量提出了具体措施[12]。张奎等[13]基于广东药科大学中医班探讨构建“院校+师承”教育的培养模式。

  2全媒体背景下“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探索我校在全媒体背景下,针对中医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了“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探索。

  2.1“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内涵解读

  所谓“新师承”,一是创新传承形式,即改变以往师承教学“一对一”单一形式,创建传承生培养项目,建立教师和学生传承团队,设立“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多种形式,实现中医人才高质量规模化培养;二是创新传承内容,改变以往传承“一家之言”,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总结历代名医名家优秀医德医风、学术思想和特色技能,将其整合设计到传承培养中,实现规范化培养,基于此,增加齐鲁医学内容,强化特色培养;三是创新传承媒介,在全媒体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介,推进新旧传承媒介的有机融合,实现高效化培养。

  2.2“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研究

  在研究中,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汲取师承教学内涵,设计构建“两个课堂+四个阶段+多种形式”的“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传承生培养项目,创立校内“传承辅助课堂”和校外“传承内化课堂”两个特色实践课堂,创建由导师引领、名师传承、跟师体验、临证师随构成的四个阶段,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多种形式,从而构建以“新师承”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2.2.1两个课堂

  第一,创建校内“传承辅助课堂”:由系列讲堂、系列讲座、系列竞赛构成。创设齐鲁名医课堂、鹊华讲堂等系列讲堂,“双泉周末”“杏苑传承讲坛”等系列讲座;举办中医经典背诵、“岐黄杯”中医专业知识竞赛等系列经典竞赛,李克绍先生、张珍玉先生、齐鲁伤寒名家等系列读经典征文比赛。第二,创建校外“传承内化课堂”:利用校企合作方式,由系列创新创业项目构成,包括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项目、中医药经典名方研发项目、中医药经典产品转化项目等,将经典知识转化为创新产品,推进传承创新发展。

  2.2.2四个阶段

  第一,导师引领:依托学校传承团队,创建学业、临床和技能导师多导师制,由学业导师引导知识思维构建;由技能导师开设系列中医技能实训课程,培训特色技能;由临床导师促进思维养成和提升临床能力。第二,名师传承:依托齐鲁伤寒学术流派、和省级名医工作室等传承平台,创建传承生培养项目,传承古代名医和现代名家,尤其是我校刘惠民老和建校“八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第三,跟师体验:依托附属医院名中医门诊、经典门诊、国医堂等实践教学平台,设立中医思维训练项目,通过跟师学习观摩与体验,强化训练学生中医思维与初步临床诊疗能力。第四,临证师随:依托中医临床综合实训中心,设立微型中医临床思辨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辨综合能力。

  2.2.3多种形式

  依托教师和学生传承团队,改变传统师承教学“一对一”形式,转化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多种形式。第一,“一对多”:依托学校2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邀请国医大师、临床名家、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组建师承学术团队,编写传承教材,为学生传播学术。第二,“多对一”:实行“教学名师+临床名家”联合培养,每位学生本科的不同阶段分别设有学业导师团队、技能导师团队和临床导师团队,共同承担“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第三,“多对多”:实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专业内名家+专业外名师”联合培养,导师不但包括专业领域的名家名师,还包括专业领域之外的名家名师,旨在开拓学生思维,共同促进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2.3“线上+线下”师承平台创建研究

  “线上+线下”师承平台,借助“互联网+”,依托流派、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创建网上传承标准诊室和网上传承工作室,记录师承学术团队、导师团队中医接诊过程,根据原有资料片制作思维训练视频资料,创建师承资源库,将名师临证的细节如实反映出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优质师承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实现规模化传承,强化中医思维培养。

  2.4师承综合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

  通过收集整理历代名家临证资料,利用虚拟现实、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复原古代名医临证过程,利用标准中医师承诊室,录制当代名家临诊原始影像案例,建设完整原始资源库。按照中医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将原始资料库分割成满足不同需求、具有不同功能的结构库,如四诊学习、辨证学习、方药学习等,一是可通过剪辑成为中医PBL资源库;二是按照知识点和关键词,建设带有自查询和分析功能的知识库。

  3小结

  师承作为古代中医教育的主要方式,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适于应用和推广。但师承如何与中医高等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摆在每一个中医教育者的面前。我校关于院校教育与师承教学结合的探索,萌芽于中医少年班、传统中医班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但特色培养模式中运行良好的导师制,在推广过程中却产生了导师数量、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相对不足的问题。古代中医注重个体培养,适于师承教育推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规模化培养和规范化发展,亟需重构师承教育,使之既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基于此,我校在全媒体背景下,借助新媒介,开始探索“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创新传承形式,二是创新传承内容,三是创新传承媒介,突出中医教育教学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性与现代化结合的优势特色,确保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的稳步提升,将有力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有望成为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范本。

  [参考文献]

  [1]李宁,王天芳,薛晓琳,等.关于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融合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11):1612-1615.

  [2]李和伟,杨洁,郎显章,等.对现代中医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1):65-69.

  [3]徐俊良.系统化构建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221-223.

  [4]张奎,陈佳,肖怡,等.师承教育在医教协同创新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6):25-27.

  [5]王瑾,王世军,朱姝,等.中医药院校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2):148-151

  朱姝1王春燕2王世军1任健1王琳3吕颖玉1王瑾1

上一篇:浅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下一篇: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助推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