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投入产出的测算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6 10:41

  摘要:文章利用全国30个省区1978—2013年的农业生产数据,借助于超越对数函数构建随机前沿模型,估算各省区农业生产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发现有偏技术进步和化肥是现阶段各省区农业增长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省区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农业增长的依赖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农业经济增长不仅仅要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开发,还应加强熟练运用已有技术;农业发展应采取分区域、分省区、差异型梯度式政策。

  关键词:超越对数函数;产出弹性;农业经济

  0引言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引起了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粮食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而有限的农业土地资源、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了粮食供给的紧张平衡。虽然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状况决定了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在现有耕地资源的约束下,为了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研究。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受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地域辽阔,省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为避免空间异质性和函数设定形式对农业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影响,基于有偏技术条件,本文采用1978—2013年省域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数据,增加各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运用超越对数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估算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考察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建议。

区域农业投入产出的测算

  1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1.1评价方法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土地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假设区域i在时期t投入资本、劳动土地和中间投入品等要素,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得:Yit=Atf(KtLtNtFt)=AtKαtLβtNγtFδt(1)其中,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实际产出;At表示技术变化,αβγδ分别代表农业生产各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和中间投入产品的产出弹性。为了计算方便将其线性化,两边取对数展开后,并增加误差项后得到:lnYit=lnAt+αlnKt+βlnLt+γlnNt+δlnFt+ε(2)

  其中,Yit为农业总产出,Kt表示资本存量,Lt为劳动力投入,Nt为农业土地投入,Ft为中间投入要素,ε表示随机误差。由于超越对数函数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可以被视为任何一种生产函数的近似,因此结合超越对数形式的距离函数,假定农业生产中存在着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可得:

  lnYit=β0+βtt+?n=1Nβnln(Xnit)+12?n=1N?j=1Nβnjln(Xnit)ln(Xjit)+?n=1Nβnttln(Xnit)+12βttt′t+(Vit-Uit)(3)

  1.2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天气、水域以及地域状况对农业生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根据的行政区域划分,本文采用1978—2013年农业投入和产出数据。在实际测算过程中,香港、澳门和台湾没有列入研究范围,重庆并入四川合为一区,总计30个省区36年的数据,样本总量达到1080,满足了由于超越对数形式的生产函数对大样本要求。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农业经济的产出指标采用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以2000年为基年,采用不同省区的CPI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基于农业生产活动,投入指标选取机械、劳动、土地和中间投入品(化肥)。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见表1所示。表1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描述变量农业产出(亿元)机械(万千瓦)劳动(万人)土地(千公顷)中间投入(千吨)整体组间组内整体组间组内整体组间组内整体组间组内整体组间组内均值868.50821604.4581460.925001.555115.5488标准差948.1588640.7595708.34342053.8441427.2751499.0791240.7051219.415315.18923563.3163559.938659.657113.501392.6628367.63632最小值18.9480149.31424-112024.71136.3932-2966.6176.898.6716752.08461112.7230.7664-2538.8390.22.41264-175.2976最大值6244.6792405.2984707.88914262.25655.66712439.325720.324824.3062582.78514323.5412503.227867.733696.37343.3464468.5724样本N=1080n=30T=36N=1080n=30T=36N=1080n=30T=36N=1080n=30T=36N=1080n=30T=36数据来源:农业统计年鉴。(1)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最主要资本投入来自于农业机械购买,为了准确衡量现代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该指标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替代,以万千瓦作为计量单位。(2)劳动: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广义上的农业经济增长,因此劳动指标采用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以万人为单位进行计量。(3)土地:本文中的土地投入采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千公顷为单位。因为耕地存在复种指数的差别,还存在休耕、弃耕等因素,因此用可耕地面积指标易产生误差。如将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单独一种投入指标进行分析,就会造成重复计算,导致生产率指数的低估。(4)中间投入:中间投入用化肥施用量表示,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本文中的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来计算数量,以千吨为计量单位。

  2实证分析

  在超越对数模型的基础上,将1978—2013年全国各省份的统计数据带入式(4),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定我国各省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Frontier4.1的运行结果显示在总误差的变异中97.91%是由于技术无效引起的,同时sigma2值是显著的,表明模型对技术效率的测度总体是有效的。前沿生产函数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

  2.1技术效率测算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反应了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1978—2013年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逐年衰退的,这一结果与马述忠等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

  分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值显示,各省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值均呈现衰退趋势,技术效率值越高的省份,衰退的速度越慢;技术效率越高的省份,其衰退的速度越快,因此各省区技术效率的排名保持不变,但省区之间差距在逐年扩大。广东省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最高,1978年为0.9856到2013年下降了0.0121为0.9735;宁夏的技术效率最低,1978年为0.3500,到2013年下降为0.1418,下降幅度最大为0.2082。技术效率之间的差异由1978年的0.6356增加到2013年的0.8317。分省区技术效率值显示区域农业生产差异较大。按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最低。在同一地区内,各省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也不同。除天津与河北以外,东部地区其他九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全国的排名前12位。中部地区八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吉林和湖北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全国排列前十,分别为第九位和第七位,然而山西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位。西部地区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均比较低,除四川(包括重庆)和新疆以外,其他九省份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在全国排23以后(见图1)。

  2.2各要素投入产出弹性

  将表2中计算的数据带入式(5)-(9)中,得到1978—2013年各省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从整体上,自1978年以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有偏技术进步与化肥,这两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均大于0.7,呈上升趋势,且两要素的产出弹性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其次是土地,土地的产出弹性基本保持平稳。劳动产出弹性呈下降趋势,机械的产出弹性则呈上升趋势;机械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呈近似互补趋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区域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基础上,估算了有偏技术进步条件下各省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各省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速度的下降趋势,技术效率越高的省区,下降的速度越缓慢;技术效率越低的省区,下降的速度越快,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越来越大。

  第二,目前大部分省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仍是要素积累,这一结论与匡远凤的研究相符。当前农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化肥投入,长此以往,将会破坏土壤结构,农业耕地质量将会降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在耕地资源的约束下,北京与上海已经将农业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技术进步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的提高方面——即通过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来提高产出。

  第三,土地的产出弹性显示目前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更应注重于耕地资源的保护,中西部农业土地资源应更注重开发利用。有偏技术进步显示,东部技术进步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农业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东部省区应开发适合本省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的新技术;西部省区则应注重对现有的适合本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的传播与熟练应用。针对农业生产区域的异质性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东部的河北、中部的山西、内蒙古与河南以及西部的大部分省区都应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缩小西部省区与其他省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注重新技术与区域的适合程度,加快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如地广人稀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应继续加大机械的研发与投入,提高机械的产出弹性;人多地少的东部省区应注重开发高素质农业劳动力适用的技术。西部技术相对落后的省区,在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加速缩小省区之间农业生产技术的差距。

  第三,农业发展应实施分区域、分省区、阶梯式的发展方式。农业资源禀赋的区域空间异质性的存在导致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据要素投入产出弹性的变化,农业分区域、分省区、阶梯式发展方式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LioM,LiuM.GovernanceandAgriculturalProductivity:ACross-na?tionalAnalysis[J].FoodPolicy,2008,33(6).

  [2]DiasAvilaAF,EvensonRE.TotalFactorProductivityGrowthinAg?riculture:TheRoleofTechnologicalCapital[M].Amsterdam:Elsevier,2010

  [3]JinS,MaHY,HuangJK,etal.Productivity,EfficiencyandTechni?calChange:MeasuringthePerformanceofChina’sTransformingAg?riculture[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2010,33(3).

  [4]吴玉鸣.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测算——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0,(6).

  [5]张春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弹性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9).

  邢丽荣1,2,徐翔2

上一篇: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障碍与对策 下一篇: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