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教育新模式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3 10:38

  【摘要】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缺乏是传统中医教学中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医学理论课堂和临床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和探讨,结合目前医疗环境和医疗形式,提出中医临床思维教育新模式,根据学生个体意愿与理论储备情况,采取整体教学,个别师承新模式,将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医教育;临床思维;教育新模式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沟通技能的缺乏是传统中医教学现存的主要弊端,其问题主要来源于现在的中医教育模式主要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而大课堂的教学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教学方式来源于西方,而今高等中医院校采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1]同时在院校体制下中医理论教育与临床脱节[2],在课程设置上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不够。[3]中医带有浓烈的传承色彩,师承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完美的衔接了临床实践和理论储备,无疑为学习中医最好的方式。但目前医学生数量庞大,而师资力量薄弱,人人靠师承,略显渺茫,故根据学生个体意愿与理论储备情况,采取整体教学,个别师承新模式,将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支中医临床思维健全,实践技能高水平的医学队伍。

中医临床思维教育新模式研究

  1熟读经典著作,夯实中医基础,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里,各家学说不一,中医呈现百家争鸣盛世。而中医经典,经过千年岁月的沉淀,一直受到中医人的推崇和追捧,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瑰宝,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朱熹言:“圣贤所以教人之法,俱存于经。”学中医者,经典需终生熟读不为过。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医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经典中吸取精华。[4]但经典文字多晦涩意深,如王冰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姚止庵言:“后人见之不敢读,读之不能解,解之不能尽明。”这就要求学习经典的人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功夫要练深,马步得扎稳”,中医学者没有结实的基础功,绝不能将经典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中医的道路上也只会害人害己。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经典前,在大二之际应当掌握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生必须牢牢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熟知中医基础理论,详记各家辨证,为学习经典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医成才之路打下基石。大三开始,熟背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牢记四小经典即《医学三字金》《药性赋》《汤头歌诀》《频湖脉学》。中医经典文字古奥难懂,底蕴丰富,常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对经典必须牢记熟背,在临床实践中逐渐理解、领悟。徐荣谦教授言:“许多名中医对中医经典著作非常熟悉,俯首拾来,张口而出,甚至诵读如流。提倡学生读经典,背经典,熟能生巧。不是读懂了再背,而是背熟了再理解。”[5]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出”也。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集医学、易学、天文、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一体,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医相得益彰,故喜爱中医的学生更要在课堂之外多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培养传统文化素养,为领悟经典奥妙增添灵感。

  2临床见习,案例学习,理论与实践接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将从代代先辈临床所获的直接经验凝炼升华总结成为理论知识记载于课本,为学生授业解惑。同时这些知识理念也将运用于临床,为临床工作服务,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体会更新,转化为个人的宝贵经验。故而临床学习便是连接理论和临床的桥梁。临床学习是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阶段,它将我们课堂所学的片面的、分散的、琐碎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理论。从大四开始,选择中医带习老师,跟师抄方,在临床上不断复习巩固中医基础知识。学会中医望闻问切诊,认识常见中医内科疾病。通过经历对临床病情的分析和老师对疾病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经典的阅读和体会。成功的中医临床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如名老中医倪珠英,毕业于西医院校,她学习中医的兴趣是在宋之桢老师成功救治1例危在旦夕的重症小儿肺炎后激发的,后来多次目睹中医救人于旦夕,逐渐树立好学习中医的信念和决心。[6]

  章太炎先生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砖研,事半功倍。”中医医案是历代医家灵活运用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救,治病人的真实案例,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范例,是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的借鉴,是历代中医药学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故在临床见习期间,要求学生将老师运用中医药成功救治的病例以医案形式记录下来,并附以按语来阐释自己对理、法、方、药的理解,与师沟通讨论,听师讲解分析,写下自己对此案例的心得体会,来切身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水平。在课余时间,要求多看名老中医经典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与体会。

  3以“师带徒”模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远自先秦时代,中医就有了学术师承的传授,并且不断发展,成书于秦汉之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岐伯与黄帝等人“师徒问答式”的中医传承著作。这也是历史上中医教育与传播的主要方式。关于中医学,国医大师朱良春说:“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前几年一项对上海市117位名中医的调研表明,79.5%的人有师承或家传的经历。[7]这说明师承教育对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中医教育模式,需重拾师承方式,在院校体制下,学生数量庞大,师资力量薄弱,且学生个体意愿与中医理论储备水平不一,故对于爱好中医学,中医理论基础扎实,案例分析总结能力强,学习主动,愿望强烈的优生,我们采取“以师带徒”新模式。学生拜师学艺,跟师抄方,学习老师中医临床思路,建立自己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听老师指点,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少读无用的书,少走无用的路。跟师坐诊,可以最直接的学习到老师在临床上总结的宝贵的临床经验。跟师临证,学会将书本知识运用于临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医学的生命力在临床,江苏省名老中医周仲英教授指出:“中医成才的关键是多临证,要强化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师对于徒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品行道德也是至关重要的。《物理论·论医》:“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我们不愿培养出害人误人的庸医,也不愿培养出尊贵轻贫,不解民疾的“黑医”。

  是以,院校体制下的中医教育改革,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采取整体教学,个别师承的新模式,前期对学生进行中医基础训练,熟背中医经典,打下坚实中医基础,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熏陶。后期对学生进行临证教学,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经典内涵,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养成病案记载好习惯。最后个别学生拜师学艺,进一步直接学习老师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多临证,切身体会治病中的奥妙之处,我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一定要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莫春梦,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939-940.

  [2]石孟琼,卢训丛.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培育合格中医人才[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73-174.

  [3]匡海学.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N].健康报,2011-11-09(5).

  [4]步瑞兰.中医思维模式培养与研究生的继承创新能力[J].教育研究,2006,11(31):122-123.

  [5]徐荣谦.中医人才培养现状与解决的对策思路[J].光明中医,2014,29(11):2447-2448.

  [6]邹霞.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下的名中医成才之路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7]季伟苹,黄素英,张挹芳,等.当代著名中医药专家成才规律浅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1-5.

  余勇王静陈海燕

上一篇:我国区域教育数据开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现代开放英语远程教育发展瓶颈及其机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