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农业供给效率优化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0 10:26

  摘要: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区域的农业供给效率差异较大。只有尊重这种差异性,各区域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才能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效率。东部区域应该重点鼓励高素质人才向农业流动,发挥人才在供给体系升级和供给效率改善中的作用;中部区域应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同时满足市场需求;西部区域应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的区域之间应实现要素从边际产出较低的区域到边际产出较高的区域的转移。

  关键词:农业供给效率;区域差异;贡献度;回报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引发各种矛盾的关键所在。不同区域间的农业发展不平衡是社会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不平衡强化了东部和中西部农业的错位区域格局,造成农业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迫切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思考的农业发展,从各区域的农业供给侧着力实现全国农业供给侧的优化布局。

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农业供给效率优化路径

  一、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业供给效率比较

  作为衡量供给质量的重要指标,学者们对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作出了多角度的剖析。Congrestucciaetal.(2008)认为中间投入品的不合理配置及农业和非农间的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Hsieh&Klenow通过构建一个允许差异存在的垄断竞争模型,证明了资源配置扭曲会降低总量TFP[2]。Peter(2013)认为资源配置不当会改变企业的研发行为和决策,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资源配置不当所造成的动态效率损失是静态时的4倍之多[3]。渠鲲飞等(2018)通过研究发现,农户在农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供给效率悖论现象[4]。龚关、胡关亮(2013)和邵宜航等(2013)延续了Hsieh&Klenow(2009)的思路,针对的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并评价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5][6]。盖庆恩等(2013)则研究了由于二元户籍制度而造成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7]。Adamopoulos&Restuccia(2015)研究了菲律宾1988年土地改革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农业改革后政府对农户所拥有的土地规模设置了上限,并严格限制了土地转让,由此导致农户土地资源配置不当。此次改革使得菲律宾的农户规模下降了34%,而农业生产效率则下降了17%[8]。

  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业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本节笔者主要通过建立供给效率影响因素数据实证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供给效率的影响。Yt=ɑ+βXit+u(1)Y表示农业供给效率,利用第一部分介绍的方法得到。X表示各影响因素,由于影响因素与农业供给侧的投入、产出、价格实现三个阶段密切相关,在确定模型自变量时也从这三个阶段中寻找。首先,这三个阶段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X2表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作为影响供给效率的首要因素,用区域GDP利润率表示。

  在投入阶段中,影响农业供给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生产结构。只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生产结构,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农业经营收入。选择变量X3作为这一因素的变量,用粮食播种面积在总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表示。

  (一)各要素对农业供给效率贡献度分析

  贡献度是指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以此衡量各要素在模型中的重要性,常用弹性系数表示。在模型的选择方面,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组内估计量。检验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均小于0.05,拒绝了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对模型(1)两边取自然对数后,估计出结果进行排序,各区域各解释变量对供给效率贡献度排序如下:东部排序:人力资本>经济发展质量>市场>交通>生产结构>政策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中部排序: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结构>交通>市场>经济发展质量>人力资本>政策影响。西部排序:经济发展质量>政策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交通>市场>人力资本>生产结构各因素贡献度即是该因素占总供给效率影响因素的份额,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贡献度大小排序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业供给效率影响最大,提高效率的重点应该将政策放在鼓励高素质经营人才向农业流动,发挥人才对提高供给效率的功能。中部区域影响比较重要的是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构,这一区域重点应放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不断提升的农业消费结构。而西部影响供给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政府扶持,因此这一区域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应重点考虑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二)供给效率各影响因素的回报率分析

  回报率是用来分析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数量关系的指标,常用边际系数表示。对模型(2)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地域广大,各区域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显著不同,各解释变量对供给效率的影响大小不同。如果把边际产出较低的因素流动到边际产出较高的区域,那么整体的农业供给效率都会提高。首先通过各区域要素的边际产出比较可以发现农业基础设施在东部影响开始减弱,边际产出只有0.0015,在中部最高,边际产出是0.0725,西部也比较显著,达到0.007,说明农业基础设施在东部区域发挥的作用要小于中部和西部,未来应该鼓励东部向中部输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另外人力资本要素在东部的边际产出最高,达到0.01926,中部是0.0012,西部甚至出现负值。一方面可能是模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阶段受制于生产条件,高素质农业人力资本所发挥的功能在中部和西部没有在东部区域明显,所以应建立中西部高素质农业人才向东部流动绿色通道。

  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影响因素,发现东部地区种植结构没有通过统计检验,交通条件不能合理解释实际问题,说明模型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但是大多数变量通过了各种检验,足以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经济发展质量对该区域的农业资源组合产生了积极的作用,GDP利润率每提高一个单位,农业供给效率就提高0.24个单位。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资源组合的升级。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发展质量的改善,也解决了农民落户城镇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波动对供给效率的影响也显著,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率每增加一个单位,供给效率就降低0.11个单位,说明稳定市场对供给效率中价格实现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的改善也促进了东部区域农业供给效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供给效率就增加0.01个单位。政策扶持作用也比较明显,财政支农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供给效率就增加0.24个单位。

  三、政策启示

  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7]。因此各区域应从农业供给侧着力通过区域间的优化,实现全国农业供给侧的整体改善,这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制约各区域农业供给效率的因素各不相同。东部区域技术先进,资源的配置合理,但是人才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中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农业供给效率改善。西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信息化薄弱,农业现代化短板是制约西部供给效率的主要因素。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应该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进掌握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的人才投身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民增收和环境美化协同并进,发挥好对全国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获取附加收入的机会。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的扶持政策,积极吸纳东部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地区自然禀赋,积极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此外,相同的要素在不同的区域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对供给效率的边际产出要东部高于中西部,而农业基础设施的边际产出东部会低于中部和西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鼓励东部向中部、西部输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拓宽中西部高素质农业人才向东部流动绿色通道,实现各个区域农业供给效率同步改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Restuccia,D.,D.T.Yang.,X.D.Zhu.AgricultureandAggregateProductivity:AQuantitativeCross-countryAnalysis[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8,55(2):234-250.

  [2]Hsieh,C.T.,P.Klenow.MisallocationandManufacturingTFPinChinaandIndia[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3]Hsieh,C.T.PeterM.HeterogeneousMark-ups,GrowthEndogenousMisallocation[R].workingpaper,2013.

  [4]渠鲲飞,左停.农产品供给效率悖论分析与政策启示——基于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8(10):16-22.

  渠鲲飞

上一篇:生态农业发展中对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分析 下一篇: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商务英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