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02 10:14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相互渗透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旅游发展途径,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切实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发展能够促进乡村内部工作的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社区环境的道路,让农户以集体的形式进入市场、获得利润。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企业;农户;合作发展
展乡村旅游,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乡村旅游在本质上是旅游与农业相互融合的新型旅游方式,能够从旅游者的角度体现出旅游特性,更加强调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互动。乡村旅游中的企业与农户合作作为一种非全要素合作,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探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与农户合作发展的新型道路。
一、农企双方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一)竞争
农户在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时,主要依靠餐饮或住宿等进行竞争,业态比较单一,竞争力不激烈。某些农户为了增加收入,在经营中会与企业产生冲突。随着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加,物价会呈现出上涨情况,此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合法正当利益保障问题就显得更关键。乡村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吸引更多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当地的农户,都应该更好地实现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保护,在竞争中互动,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建立合理的竞争程序,保障市场的合理运行[1]。
(二)合作
从服务供给的角度来看,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农户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地方政府也会承担农村社区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工作。而在乡村旅游开发环节,居民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更多,旅游企业也逐渐参与与农户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我国很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虽然地方政府和村集体无力独立开展旅游开发,但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资金和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互动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二、企业和农户合作发展的结构条件
在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乡村社区的结构条件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乡村社区的结构条件也会让旅游主导型产业之间发生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企业和农户合作发展的结构条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经济和社会关系
社区经济指的是在农村社会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单个的农户逐渐从封闭式发展进入到开放的社会体系中,由传统的孤立发展状态过渡为现代合作发展状态,基于社会经济和社会资本进行产业推进。社会资本可以为合作过程提供更加良好的经济保障,减少双方合作环节出现的摩擦和阻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研究乡村旅游产业中的农户、企业合作结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特性。当整个社会关系和社区经济模式更加稳定时,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更加深入具体,经济利益将成为衡量合作结果的主要指标。
(二)时空背景
乡村旅游发展中,企业和农户的合作都基于一定的时空背景,因为乡村有着良好的社会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应的是空间背景,在特定的时间点内能够促进时间和空间的融合。对乡村来说,要想摆脱经济贫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旅游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时间背景,建立有序的合作关系和经济发展模式[2]。
(三)利益认同
合作本质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在共同的目标下从行为层面相互配合。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户与企业合作,必然存在合作前提,即每个参与主体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和利益追求,在利益趋向上保持相同。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人的自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个人和主体会采取行动来促进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实现了利益导向机制的创新优化,农户和企业都具有各自的利益观念,双方的主体行为因此变得更加理性,任意一方利益受损,都不会产生合作行为。在乡村社会结构中,经济因素将更多影响合作的推进和发展。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利益认同将成为主体合作的基础性保障诉求。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发展方向
(一)重点关注乡村社会资本
在乡村发展中,不断培育乡村社会的资本,能够以利益共赢为基础,避免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保障合作机制的形成,发挥组织的效用。现代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合作的逐渐深入让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变得弱化,但社会资本本质上可以起到调节矛盾和争端的作用,增强集体行动能力,使企业和农户在乡村旅游的合作环节达成共识。所以未来的发展应该以乡村社会资本为主,促进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不均,所以需要对社区进行一定程度的复权,让不同主体充分享受到乡村旅游开发的福利,在相同的互动目标下达成良性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农户在树立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动观念的同时,要加快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区的旅游与工贸结合,注重共生理念的实践,在经营模式上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挖掘消费服务模式,延长文化产业链,形成乡村共生环境与乡村旅游的同步发展,并注重提高乡村服务质量,避免产业链断层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3]。
(二)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合作组织支持,将合作主体紧密联系,保障结构的稳定性,才能提升组织化程度,提升主体内部成员的交流沟通水平和集体合作意识。现代社会中,乡村旅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经营过程中,也应该通过组织建设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树立特色鲜明的营销主体,推动乡村文化的培育进程。这样可以对良好的乡村旅游形象进行市场化宣传。此外,应以农民为主体,注重企业参与,强化制度建设,让每个参与主体都享受到发展成果,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风貌。
(三)建设一体化产业体系
要想充分建设一体化产业体系,就需要通过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组建城乡旅游产业结构,培育大旅游产业体系,进而深化产品内涵,完善产品服务,保障旅游效益,实现旅游和传统行业的互动发展。如企业和农户都可以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在政府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统一管理,积极引导民间旅游项目投资工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一体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双方的主体融合。融合本质上是市场的一种合并机制,市场和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直接表现与其他产业的配合发展。如乡村旅游产业和第一产业融合形成的农产品工艺业或红色旅游业等,就体现了乡村旅游的自组织性特点。市场的演化过程也是一个自发变化的过程,游客在乡村旅游中需求的多样化也将促进合作主体双方的配合,让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趋于合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功能特性,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宏观层面的跨区域协作发展
在宏观层面,企业和农户之间要实现跨区域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旅游产品体系与服务体系,推行公平竞争,并加强和其他地区的旅游合作。这样就可以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板效应,优化旅游产业界面,并发挥产业优势,根据不同主体间的要素交流,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产业合作环境,形成分工合理和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框架。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可以建立乡村旅游预警系统,在企业和农户的共同配合下,合理组织安排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游览线路,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强游客的消费欲望。
四、结语
乡村旅游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意义重大,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的互动关系。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户,都应该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结构和资源配置要求,在双方的有序配合下打造良好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在合作服务中提升旅游资源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魏昕伊.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9(1):48-51.
[2]田芸.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农民股份制集体经济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5):19-22.
[3]邢成举,胡联.旅游合作组织,旅游扶贫与村庄发展——基于北京市密云县的调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0):1-7,37.
常晓芳
上一篇:初中单元主题作文教学行动研究 下一篇:谈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