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重要意义、政策基础与制度展望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02 09:57

  摘要:生态农业塑造了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了食品的安全性,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高了农业经济产出,具有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制度基础并不稳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加强生态农业立法,完善定量考核指标并严格生态农业的监督与执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激励机制,为生态农业发展塑造和谐有序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生态农业;政策;环保;绿色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向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粮食。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都相对偏低,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农业生态污染、粮食安全等问题,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维护农业生态体系的内部稳定性,促进科技、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能为生态农业发展营造更高的制度环境,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社会矛盾。

生态农业发展重要意义、政策基础与制度展望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提升食品安全性能。人们对于食物的生理性需求是农业生产的社会性基础,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社会阶段,提升农业产出率是人们的主要追求。在这样的意愿驱动下,科技对于农业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逐步开始凸显出来,但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比如,化肥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了土壤墒情,降低了农产品品质,农药残留也对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我国逐渐进入到物质文化相对丰盛的阶段,美好生活的标准逐步提升,对食物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者所需要的农产品必须要符合绿色、无污染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以绿色无公害为标识的生态农业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生态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也将逐步提升。

  2.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物质与能量交换,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转化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追求农业产出为目标,一味强调现代科技应用,忽视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生产方式削弱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农业生产未来的产能以及农产品的品质逐步下滑,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物质能量流动轨迹,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现象开始逐步凸显出来。生态农业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关注于农业生产产出,更致力于解决非理性的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农业生产也将逐步走向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集约化生产道路,这不仅为农业生产塑造了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提高农业产业经济产出。实际上生态农业的概念非常之宽泛,并非简单的农业生产,而是延伸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近年来,伴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逐步成熟,各个地区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探索,生态农业的形式得以有效拓展,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传统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以优质农产品种植、制作、加工为核心产业链,实现了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匹配,进一步刺激生态农产品市场需求,缩短了既有产业链,提升了效益产出;另一种则是依托传统农业生产的采摘旅游观光、生态农庄等新型农业形态,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创新了农业产业经营方式,大幅度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土地、农业自然资源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价值不再单一化,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可见,生态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思维束缚,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在未来生态农业必将成为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政策基础

  实际上我国作为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桑基鱼塘和稻鱼共生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新成立以来,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也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既包含了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一些激励制度。

  1.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自新成立之后,我国农业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与此同时,农业生态失衡问题也开始逐步凸显出来。为了缓和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生态农业法律政策体系逐步开始形成。

  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前通过的《环境保护法》就提出了农业生产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思维。在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工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开始延伸到农业生态系统之中,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法》《土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配套法律法规,从而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政策支持。自十八大之后,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生态农业的雏形开始形成,农业产业树立起“产品安全、生态友好”的生态发展目标。在这期间,为了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发展,我国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体系培育生态农业产业,制定了无公害生鲜农产品、有机绿色食品等标准规范,全面启动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对农药、化肥、生产环境等与细节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12年我国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2018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以及联合下发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强化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补齐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短板。

  2.生态农业发展激励制度。实际上,生态农业转型发展并非单纯的社会问题,也与经济体系存在紧密联系,生态农业政策体系既要强调法治约束力,同时也要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角度引导农业从业人员积极投入到转型发展进程之中。近几年来,我国也逐步意识到激励制度建设在生态农业发展引导中的积极意义,先后启动了一系列配套项目,加速了生态农业激励进程。2018年的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农业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同年下发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对农业生态补偿中的各方主体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分配,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生态补偿主体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以弥补农业生产的额外支出。

  三、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改革路径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促进农产品生产,更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既有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生态农业的既有实践经验,借鉴国际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展望如下:

  1.完善生态农业部门立法,提升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目前,我国既有生态农业制度体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执法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生态农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保障。为此,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部门立法,提升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一方面,要解决不同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构建各环节协调一致的法律政策体系,形成制度合力,解决既有政策体系所存在的多头治理与治理真空并存的弊端,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要厘清不同主体与利益相关法的权利与义务,将生态农业发展的职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应就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台权利与责任清单。

  2.完善定量考核指标,严格生态农业的监督与执法。生态农业执法必须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当前阶段,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只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治理的目标与方法,而并未明确治理的具体科学依据,这就使得法律执行存在随意性与软弱性,生态农业的标准被人为抬高、拉低。首先,应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科研支持,将农产品质量、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影响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为生态农业执法监督提供必要的参考。其次,应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生态农产品溯源体系,实现对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的监督。最后,严格落实执法监督,加大对违反生态农业规章制度的执法力度。

  3.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激励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制度对于构建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积极意义,是提升生态农业生产普及率的重要措施。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大多都是以行政罚款为主的被动型补偿为主,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可操作性不强,更无法满足普及生态农业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重视生态补偿激励制度,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对涉及生态农业的重大项目要适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与贷款贴息服务。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提高农业补贴额度、免费提供生产要素等方式引导农业承包家庭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推动生态农业产业转型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应调整资源型生产资料的价格配比,降低农业生产能耗,设计一系列组合政策降低生态型农产品市场价格,提升生态农农业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生态农业创造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均衡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矛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完善生态农业的政策基础是适应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性需求。在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下,必须要全面推进生态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

  参考文献

  [1]骆世明.生态农业制度的构建[J].生态农业学报,2018(5):759-770.

  [2]刘玉洁.德国生态农业园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v.12;No.67(02):49-52.

  [3]冯祎宇,韩成吉,朱立志.基于科学计量的世界生态农业研究热点探析[J].世界农业,2019,000(008):26-32.

  [4]杨文歆.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构建[J].农业经济,2019(11).

  姬翠梅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电气化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