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02 09:54
摘要:农业代际演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技术的不断演替是推动农业产业从较低代际朝向较高代际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长久以来,农业发展都是历年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究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朝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追寻的目的。借助“互联网+”发展战略、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模式-农业4.0模式已经具备发展条件。本文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搭建了农业4.0发展模式。根据农业产业演变规律,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4.0模式的总体规划战略,从技术设施建设、互联网技术及市场制度等角度给出了具体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4.0;转型升级;智慧农业;产业融合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的基础性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性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一直以来,农业经济发展都是历年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及竞争力的任务目标。同时,将农业发展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了农业发展在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即只有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才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性和基础性保障。而近十五年来,政府一直将农业发展问题作为“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时刻关注农业发展趋势。在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时,政府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与转型的规划与意见,包括《“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以助力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农业水资源文章如何投sci,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二、传统农业转型农业4.0模式依据与影响要素
农业改革与转型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率”的变化,包括劳动生产率变化、资源利用率变化及土地生产率变化。从世界农业演进及发展过程来看,每一代农业发展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临界点。但是,每一代农业的持续时间和发展瓶颈有着较大不同。例如,越先进的农业时代持续时间越短,并且随着农业代数的不同,农业发展瓶颈将随之转移。农业改革与转型的动力既包括农业产业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可归结为“压力”“推力”和“引力”三种模式。具体而言:“压力”指迫使农业转型的外在力,包括农业资源及环境约束或农产品供需矛盾;“推力”指正面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有利政策等;“引力”也是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包括市场机制及市场需求等。其中,技术进步是农业改革与转型的基础与核心,在所有影响要素中占据核心主导地位。
三、农业4.0产业链模式
农业4.0模式是以智能化及无人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农业发展模式,也是资源整合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4.0模式下的农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与其他模式下的农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区别在于,在农业4.0模式下所有与农业相关的机械设备、智能设备及相关要素,如:农业生产市场、农业流通市场都通过物联网网络彼此相连,在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进行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智能决策,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农业4.0模式下的农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在管理方面是采用动态数据管理,实现对数据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决策四个重要功能。其中,数据监测是利用“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形成空地一体的信息获取系统,随时掌控农业生产及农业市场状态等相关信息;数据预测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所搜集的数据分析,进而得出利于农业生产的有利信息,如根据气象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等;数据预警则是根据所搜集到的数据,得出可能对农业生产、运输及销售等造成影响的一切警示;数据决策也指智能决策,是系统根据所有数据后所做出的一系列具有联动性的指示,包括:生产什么、
四、农业4.0模式战略与发展策略
农业4.0模式属于复合型产业,其实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造一个具有智能化和自动化运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因此,发展农业4.0模式就是发展新型农业产业链。根据农业4.0的组成形式及运行方式可知,农业4.0的顺利实施需要农业资源要素、现代互联网技术及外在环境等资源的支撑。因此,农业4.0模式发展也可以看作是新型农业产业链每个组成环节的发展综合结构,其具体发展框架如图3所示。农业4.0模式的发展路径应当以底层支撑为核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技术及市场制度,根据市场制度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可以加速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最终实现农业4.0模式发展。
(一)增强对农业4.0模式的投入力度,建立具有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现代化农业发展质量将决定一国经济的发展质量,由此可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要尽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等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关领域法律进行修订,破除产业间壁垒,建立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为农业4.0模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红火态势,将互联网金融积极引入农村地区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例如,引入供应链金融模式,对当地龙头企业可以开展核心企业为担保的质押融资服务。根据农作物特征开展季节性收购贷款等金融业务。除此之外,可以增强政策性金融部门对开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农村地区的中长期贷款力度,以担保和贴息方式解决农业4.0模式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
(二)为农业4.0模式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需求,强化支撑及完善保障
首先,继续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陈旧老化的农村信息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升级,开展符合农业4.0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布局。由于农业4.0模式涉及农业产业链内部产业融合问题。因此,要解决农业4.0模式下的标准化问题,建立统一信息搜集、传输与分析标准。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可以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方式,利用其不可篡改行和时间戳等特性保证信息数据安全。
(三)提升政府规划与领导力度,开展农业机制与组织创新
首先,增强政府对农业4.0模式发展的组织领导,继续推出利于农业4.0模式发展的利好政策。利好政策的推出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已经开展农业4.0模式的示范点或者企业的运作状况及发展阻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意见。同时,为了真正落实政策,还要跟上配套动态监管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与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落实政策执行;其次,发挥农村龙头企业作用,培育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企业,遵循“举龙头、强基地、带动民、促效益”的发展原则,带动农业4.0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王云.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11.
[2]王国敏,常璇.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J].理论探索,2017(11):100-106.
[3]张晓霞,眭海霞,陈俊江.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2):95-99.
[4]邹迎九,陆桂生,黄丹.科技支撑广西智慧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4,37(10):103-106.
吴丽芳
上一篇:电气控制系统中的电子技术应用分析 下一篇: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电气化中的应用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