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01 10:09
摘要: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业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行业长期沿用的经济效率比较优势战略已经不可持续。在新的条件下,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业市场呈现新的特点,应重塑企业战略,以系统创新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后工业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40年的高速增长,建筑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世界已建成的10座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占8座;已建成的8座长度70公里以上桥梁中,占7座;已开通高速铁路总里程3.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约60%;已开通地铁总里程8000公里,占全球地铁总里程的近一半。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家建筑企业入围,建筑企业占9家;2020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中,建筑企业占58家;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中,建筑企业占74家,数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建筑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过去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建筑业走过的道路是辉煌的,发展的战略抉择是成功的。但到了今天,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建筑业的发展节奏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否同步?是应该沿用“效率优先”模式的成功经验,还是应该推动发展模式的变革?需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抉择。
1建筑业的基本发展走势与战略判断
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业正在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是本文分析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变化和形势判断。基于这一条件变化,可以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将从资本积累时代向创新时代转型。
1.1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分析,后工业化时代企业发展的驱动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工业化时代,从农业向工业转型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映到经济数据中,就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长期领先于GDP增速。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1),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7%,是当年GDP增速9.2%的两倍以上。但到了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仅为5.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降至3.8%,低于GDP6.1%的增速。2020年,受疫情防控等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加大投资力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却仅有2.7%,勉强超过GDP2.3%的增速,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只有0.9%,下滑速度加快。这一数据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近年来建设项目急剧减少,建筑企业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分配。
1.2从建筑经济的视角观察,市场价格越来越低,企业成本管理面临巨大压力
1.2.1企业的盈利水平到了一个平台期
建筑企业的经营规模一直在持续增长,但创效水平基本锁定在原地。目前,无论是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还是地方中小型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都再难以增长。中建协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图2),过去10年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一直在3.5%上下徘徊。据最新统计,202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3.2%,连续4年下降。
2018至2020年,建筑、中铁、铁建等大型建筑央企新签合同、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但收入利润率增长缓慢,如果不考虑份额越来越大的投资板块的利润贡献,则实际处于负增长状态(图3)。以排名第一的建筑为例,2011年营业收入4828亿元,母公司净利润135.4亿元,利润率约2.8%;2020年营业收入1.6万亿元,母公司净利润449亿元,约是10年前的3.3倍,其中,投资开发的利润贡献快速增加,但利润率仍为2.8%。也就是说,生产率没有随着时间得到进一步提升。
1.2.2企业的效益增量无法覆盖成本增长
安全、质量、环保等新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人工费、地材价格等的快速增长,使建筑企业的成本不断攀升。虽然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提高,但管理提升带来的效益增量无法覆盖成本增长。
2018至2020年,建筑、中铁、铁建、中国交建、中冶、电建、能建、化学8家大型建筑央企的营业成本增长率平均为9.59%,而销售毛利的增长率平均为7.74%(图4)。项目管理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效益产出,已经无法覆盖成本的快速增长。
2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业的机遇空间
从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建筑业还有没有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2.1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标志着城镇化
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各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一般是相伴而行的,但在中国,由于户籍制导致的城乡二元分离,造成了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给建筑业的发展留下了空间。近期公布的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中国城镇化率为63.8%。据测算,按照大中型城市标准,每增加1名城市居民可拉动约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地产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0%-60%,按照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1%的增长速度,要达到发达80%城镇化率标准,建筑业还有15年左右的发展时间以及6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中国城镇化率目前仅有45.4%,考虑到城乡消费差异等因素,综合起来市场规模约在100万亿左右。因此,城镇化将是建筑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2.2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更新赋能,将创造出新的产品需求和市场机遇
从发达后工业化的历程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使城市的物质形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近年来,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生态住宅等“新基建”概念不断提出和落地,城市更新赋能带来的产业迭代发展势头良好。高盛的研究数据指出,“十四五”时期,的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根据各省份公布的投资计划,新基建总投资高达50万亿元。同时,传统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及维保修缮等,也将成为建筑企业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板块。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与工业化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将从无序蔓延的“摊大饼”向集约高效的紧凑型方向发展,“新基建”“新城市”将是建筑业面临的第二个重大机遇。
2.3加入海外工业化进程建设,为过剩产能寻找相匹配的目标市场
经济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基建投资的增量时代已经过去。但在亚非拉等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大量还处在工业化初期,或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存在大量的基建投资需求,是承接建筑业产能理想的目标市场。据G20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与牛津经济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7万亿美元。中建协发布数据显示,2010-2019年,建筑企业对外承包新签合同额实现年均7.6%的增长,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合同额下滑8.85%,但2019年恢复到正增长7.63%。海外市场增速受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但这是刚需,是一个长期的市场需求,需要建筑企业持续探索和开拓。
3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塑与实现路径
从历史的维度观察,现在被称为“基建狂魔”,是因为我们的速度和规模西方不具备,但不是因为人特别适合做这个产业。美国在100多年前就是“基建狂魔”了,1916年,美国铁路总里程就达到了41万公里,是今天铁路总里程的近3倍。早在1931年,纽约帝国大厦就创造了4天1层的建设记录,1年建成,至今使用情况良好。同样,英国1863年就建成了伦敦地铁大都会段,高铁产业被我们反超的日本1964年就建成了新干线,这些工程今天仍然在使用,品质非常过硬。也就是说,“基建狂魔”的产生,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基建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企业退出、队伍散了,能力也再无法保持,如果没有转型或者转移,这个行业很快就衰退了。今天,我们已经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分水岭上,如何把握新阶段的市场特点,调整和实施新的竞争战略,保持能力的长盛不衰、永续发展,是一个战略抉择。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既然过去以同一模式拼效率、拼价格的路已经走到头了,建筑企业就必须找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道路,从低价放量转向价值创造,从横向扩张转向向上提升,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建立难以被复制和赶超的竞争优势,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3.1建筑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3.1.1新的产品概念
深刻理解“完整建筑产品”的内涵。“完整建筑产品”概念,是笔者在2010年《建筑企业价值提升机理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完整建筑产品”指建设项目包括评估、立项、投融资、设计、施工、集成、运维等全部决策、投资、建设、服务和产成品的集合,施工仅仅是“完整建筑产品”的一个部分。“完整建筑产品”反映在价值链上是一条“微笑曲线”,前端的投融资、设计和后端的集成、运维是价值高点,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传统施工承包都处于价值链底端,收益最小、风险最大(图7)。作为建筑企业,“完整建筑产品”涵盖的所有业务环节都是我们的本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一个企业不必什么都做,主要选择做两件事:一是做价值高的业务,努力向高价值区间进行拓展;二是做能形成独有技术的业务,打造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竞争优势,构建起新的市场壁垒。
3.1.2新的服务模式
基于“完整建筑产品”理论,建筑企业应当从单纯的建筑产品生产向“产品+服务”转型,向工业服务、设计咨询、特许经营、商业开发等业务延伸,构建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收益获取能力。
3.1.3新的商业模式
建筑企业要主动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特点,运用PPP、BOT、BT、ABO、投资+EPC等模式,发现客户需求,解决痛点、创造项目、实现共赢。
3.2建筑企业创新的实现方式
3.2.1资源的兼并整合
从世界范围看,通过资源整合将市场交易成本转化为内部管理成本,把交易中的水分拧干,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快、也是最容易见效的方法。这是个快变量,能在短周期内快速见到成效。
3.2.2独特的技术优势
通过构筑技术壁垒,形成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向高精尖技术要效益、要竞争优势。这是个慢变量,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长周期内持续发力。
参考文献
[1]陈宏伟.企业价值提升的机理与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陈宏伟.建筑业的成本、利润与价值创造[M].建筑经济,2021(4):5-9.
[3]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2021.
[4]建筑业协会.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M].北京,2021.
[5]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化蓝皮书: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陈宏伟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多元化应用研究 下一篇:高中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