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30 09:43
[摘要]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逐步迈进,城市化的进度也越来越快。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之下,大部分农村青年为了追寻更加高质量的生活,会选择外出去城市打工,从而使得我国城市的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分布也出现了城市农村两极化的分布情况。此类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许多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此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根据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的具体现状,分析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从家庭、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研究着手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希望对我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能提供些许的参考。
[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业经济;市场经济;教育
1 研究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媒体的报道,政府的关注,学者的研究,唤醒了全社会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和热情。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生活条件、情感补偿、心理支持等方面,在整个儿童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成长,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整体构建。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对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必须努力解决。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概念
2.1 相关理论
2.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第二是安全需要,追求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三是对于情感以及归属感的需要,如爱情、友情等。第四,尊重需要,如自尊与被尊重;第五,自我实现需要,如道德、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农村留守儿童是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留守儿童作为如今社会的一类弱势群体,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个体。随着中国进入决定性阶段扶贫和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即将来临 ,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是温饱和住宅等基础性需求 , 也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社会的沟通。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的解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低层次逐渐上升到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也逐渐上升。因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2.1.2 教育公平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说法,认为教育应该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60 年提出了公平理论的相关概念,其中便提倡尽量消除因性别、宗教、种族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公正待遇。从教育公平的概念上可以将其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的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 ;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教育公平包括课程公平、教学公平以及教育评价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最基础的内容,这也导致农村教育的不公平成为了留守儿童问题最典型的一个问题之一。由于目前中国城乡经济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城乡教育差异存在,从教育层面上看,对农村留守儿童区别对待的问题依旧存在。相对于留守儿童自身来看,教育公平所指的不但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存在差异的平均主义,更加是指为所有留守学生提供相对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对此,政府以及社会公共部门需要做出努力,,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可以尽可能通过接受公平的教育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以及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在将来可以尽可能与其他城市的小孩拥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2.2 相关概念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 16 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关于留守儿童的具体定义可分为以下四类:(1)由于一个或两个父母在远离农村的地方工作,未成年子女由一个父母或另一个的长者暂时接受教育和抚养。(2)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他们没有办法跟随父母去工作城市接受教育,并且只能在农村地区接受教育。(3)单亲或双亲不在户口所在地,而他们的孩子却在原户口所在地。(4)由国内留守儿童研究小组提出的。该定义指出,农村未成年儿童在初中、小学阶段,因为父母有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出打工,必须由监管人或长辈照顾的,均为留守儿童。
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公安部、民政部以及教育部在内的国务院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展开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显示,2020 年 12 月,不满 16 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 932 万人。在这之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 813 万人,占比为87.2%;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的有 35 万人,占比为 3.7%;父母只有一方在外打工,而另一方又没有监护能力的有 34 万人,占比为 3.6%。还有 36 万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占比为3.8%。从地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 82 万人,占全国总数的 8.8%;中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 455 万人,占全国总数的 48.8%;西部地区 395 万人,占全国总数的 42.4%。从具体的省份来看,湖北、湖南贵州、四川、河南和江西等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数目都在 70 万人以上。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守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相对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生理、学习甚至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相对较低。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便是所谓的隔代监护。而此类的隔代监护就会存在一类问题,部分老人可以保证小孩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很容易忽略小孩的教育,从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进度存在问题,往往到初高中时期辍学率会很高。
第二,留守儿童部分存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与他们交流极少,周围朋友同学也多为留守儿童,寻找不到合适的情感输出,等等原因都让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外界产生了排斥心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做国一个全国范围的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 34% 有过自杀倾向,其中有超过 9% 的孩子曾经有过具体的自杀行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为外出务工人员,这使得留守儿童从小就相对缺乏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更加容易内向、孤僻,并且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因为资金原因导致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均不足,这导致留守儿童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的共同存在,这导致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有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不可能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问题是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相对明显的问题。
4 关于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方案
4.1 增强家庭教育功能
合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导致他们一个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变为了一种奢侈。与此同时,受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文化程度低,种种原因都致使留守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想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得让父母和受委托监护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功能。
4.1.1 提高留守儿童父母教育意识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导师。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家庭教育意识,积极负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之后,也应积极加强与委托监护人的沟通,尽量采取各种措施方法,让孩子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1.2 提高监护人的综合素质
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必须经过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监护人。父母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还要考虑被委托监护人的性格、责任感、教育水准等因素,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妥善的照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给监护人传授基本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并做好监督工作,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1.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不父母沟通不足,这直接导致亲子关系薄弱等问题。父母应该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段等各种联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孩子交流。父母要注意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为小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习惯。同时,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和他们的心理状况,随时掌握孩子的基本情况。同时 ,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尽量定期回到家乡来弥补孩子的缺乏感情 , 并配合学校和受托人提供心理上的理解和指导孩子 , 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 这对以后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4.2 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普遍缺乏关爱。学校作为他们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地方,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承担更多的教育上的责任和义务。
4.2.1 加强学校寄宿制度的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上学普遍路途遥远,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寄宿,学校也会提供住宿条件。学校应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对校内寄宿的管理。学校应加强对寄宿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上的督导,对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
4.2.2 丰富学校课内外活动,重视素质教育
除了学习之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并且提高他们活动的参与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留守儿童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还可以结识其他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敞开自己的心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学校要大力建设并开放各类体育娱乐场所,使留守儿童获得真正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4.2.3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将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且不定期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普及安全和心理健康知识。尽量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有资格的心理咨询教师,学校教师还应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培训
4.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和师资资源质量的制约。因此,学校要主动研究方案,积极突破困境,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尊重教师、让老师乐教于人的良好氛围。
4.3 强化政府保障制度
4.3.1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机制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 首先需要政府建立数据库,收集辖区内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 , 并当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信息变化时,及时在数据库内更新,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政府部门应积极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状况,对特殊儿童必要时提供一对一的帮扶工作。
4.3.2 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返乡就业
作为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主导力量,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指导,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发展平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继续扩大的前提下,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和就地创业,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的振兴,才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4.3.3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生活成长环境。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力量 , 建立管理服务模式 ,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5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中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特殊产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形成综合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时解决,对于精准扶贫以及政府能力现代化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立均 , 杨大力 , 任强 . 中国儿童现状调查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 董志汉 , 龚诗涵 .NGO 在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中的作用探讨 [J].科技创业月刊 ,2013(08).
[3] 石梦莹 . 关于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23).
[4] 张倩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J]. 管理理论探索 ,2019(16).
[5] 赵俊超 .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6] 王民勇 . 儿童权利的国际法研究 [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陈孟达
上一篇: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下一篇: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