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5 10:52

  摘要: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重要任务,通过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可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履行党员直接教育管理的责任感,能够改变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高校党员分类与其他行业和地区有着本质差别,实际工作中要在了解高校党员人员情况特点上对党员进行分类,可以将高校党员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流动党员三类。在进行高校党员分类基础上,可以对高校党员以不同的分类安排开展不同内容的党员教育工作,并针对不同人员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打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千篇一律,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高校;党员分类;实践

  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展了大量工作,总结提炼了特色的工作做法,为不断推动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1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向延伸。党员是构成党组织最基本的“细胞”,党员教育管理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落实党在教育方面的决策方针,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员队伍的素质,保持高校党员先进性、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向延伸,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是提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新时代赋予党员新的使命,党员教育更需要高质量发展。高校党员分类教育为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开辟了新思路,通过党员分类教育可以提升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质量,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等工作的有效性,使得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三是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通过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师生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性修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各级党务工作者对党员分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展了丰富的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实践。例如,贺先国对城市社区党员探索了按岗分类、按人分类、统分结合的分类管理办法。刘梓枢对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分类实施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注重弱困、年老体弱和流动党员的关怀帮扶加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李国兵对国有企业党员分类管理进行创新实践,聚焦公司核心业务和关键岗位,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持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泸州市委组织部对泸州市龙马潭区党员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分类建账、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对党员进行分类。程勉中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实践分析,将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模式总结为在职党员的“项目式”管理、无职党员的“岗位式”管理、离退休党员的“参与式”管理、下岗失业党员的“关爱式”管理、流动党员的“动态式”管理,以及不同领域党员的“差异式”管理等六类。可见,党员分类管理是与其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不同行业因其不同的工作性质,在党员分类上应该有所区别。

  3高校党员分类设置思考

  高等院校有着自身的组织特点,既有严谨的组织框架,又有相对松散的高知群体。在实践中,结合高校人群实际特点,可以将高校党员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流动党员三大类。

  (1)教师党员:根据其岗位特点,可以细分为领导干部党员、专任教师党员、机关教辅教师党员和离退休教师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包含各职能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和二级院、系的党员领导干部。专任教师党员是指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往往不需要在学校坐班,实行弹性工作,需要上课或者参加活动时到学校,其他时间自由支配。机关教辅教师党员是指在学校各级党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以及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教师,这一类教师的特点是每天需要到校,没有弹性工作时间。离退休教师党员是指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处于退休阶段且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学校的党员,他们往往年纪较大,并不能经常性地参加集体活动。

  (2)学生党员可以根据其所在年级分为毕业生党员和非毕业生党员。毕业生党员是指处在毕业年级的学生党员,例如,三年制的大学专科学校,毕业生党员即为大三年级,学制为四年的大学本科学校,毕业生党员即为大四年级,毕业生党员的特点是由于毕业年级往往处在实习期,很多学生需要到企业、甚至外地企业参加实习工作,为参加组织生活带来了困难。非毕业生党员即处在非毕业年级的学生党员,往往以校内学校为主。

  (3)流动党员是指由于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原因,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活动的党员。流动党员可以分为教师流动党员和学生流动党员。

  4高校党员分类设置的原则

  (1)确保党员全面覆盖。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目的是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首要原则是确保不落下每一个人,使得每名党员都有所归属的类别,才能在组织生活中开展教育管理。

  (2)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虽然同属高等院校,但是每个学校自身特点不同,一些学校离退休党员几乎很少,就可以在教师党员中将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合并管理,还有些学校没有流动党员情况,这种类别也可以取消,因此,高校党员分类设置要符合实际,因地制宜。

  (3)便于实践管理。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更加科学地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因此,党员分类不能为了分类而盲目细化,要从管理工作角度出发,以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为目标进行分类,避免造成额外的负担。

  5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党员规模一般在450人左右,其中教师党员350人左右,学生党员100人左右。学院基层党支部分为机关直属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工作中注重党员分类管理,由于学院离退休党员仅剩1人,无流动党员,因此将党员按照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两类进行分类,其中教师党员又根据其岗位特点分为领导干部党员、专任教师党员、机关教辅部门党员。

  (1)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提升领导干部管理水平。高校中的领导干部,例如,院系党政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学院发展的“领头羊”队伍,决定着学校某一领域的发展水平。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对其教育监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互联网发展,学院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院每年至少开展1次线下中层干部培训班,邀请上级管理部门、党校专家等到校讲座。此外,同时利用辽宁干部在线学习等网络平台开展培训。培训内容既注重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基础、业务水平,也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中层干部考核中,将党员领导干部履行从严治党的“一岗双责”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

  (2)从严开展专任教师党员教育管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任教师党员是高校党员中占比最多的群体,也是在学校工作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人。对专任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以“三会一课”为抓手,突出日常培训,紧扣重要事件,并将培训结果与党员评议、考核等内容相结合,不断加强党员教师的宗旨意识教育,不断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时刻铭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受专任教师弹性工作的特点影响,教师集中时间比较困难,学院在日常管理中将每周三下午固定为党员活动时间,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或者开展党员活动,该时间段所有院系的专任教师党员不安排课程,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提供了时间保障。

  (3)加强机关教辅党员教师管理,立足岗位做好服务。机关教辅党员教师为学院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于专任教师的弹性工作,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也承担了很大压力。对此类教师党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的活动,在每名党员工作场所摆放了共产党员标志牌,时刻彰显共产党员身份。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党务工作者也是由机关教辅教师兼任的,比如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为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兼职,教师党支部书记也为二级学院教师管理办公室主任兼职,因此,还要加强此类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升党务工作者履职能力。我院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党务工作者是由机关教辅教师党员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大量党务工作。因此,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既是对党务工作者的一种激励,也是提升业务能力的必要手段。针对党务工作者,学院采取上级组织调训和自主培训相结合,除了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院每年至少开展1次党务工作者培训班。通过开展党务工作者培训,可以帮助党务工作者学习党务知识、提升业务水平,缓解兼职党务工作带来的工作压力,为顺利开展党务工作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4)强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发展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注重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学习,也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共产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新鲜血液,让这些“星星之火”在离开校园后可以在各个岗位继续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奉献。受到高职院校大三顶岗实习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存在着发展一批、送走一批的现状,学生党员在各地参加实习,对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我院在实际工作中,借助学习强国“云课堂”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组织生活要求学生网络连线同步参与,重要的党员活动,要求学生党员到校参加。

  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党员党性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意义重大。在实际工作中,将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与落实基层党建制度、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统筹,做到两促进、两提升。

  参考文献

  [1]贺先国.城市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C市的调研[J].新西部,2020,(17):16-17.

  [2]刘梓枢.关于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观察,2020,(02):29-31.

  [3]李国兵.党员分类管理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26):78-79.

  [4]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深化细化党员分类管理[J].党建研究,2019,(03):64.

  [5]程勉中.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模式选择———基于苏南实践的分析[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05):5-8+32.

  刘婕纾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