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3 10:37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等农业教育事关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而教材是教育的重要基础要素。本文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等教育教材的编写进行探讨,就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新的时代特点,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教师和出版社的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新农科”;高等教育;农业教育;教材
大学的教育理念要体现社会需求与时代精神。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石,教材的建设,必然要围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目标要求,表达时代的新要求,体现时代性。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现代化”,2019年6月全国百所涉农院校校长共同发起的“安吉宣言”,宣告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新农科”建设的启动,提出要植根于土地,掀起全面提升我国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质量的革命。习总书记总书记在给校长们的回信中指出,“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一、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材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教育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等农林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农林人才,这也是“新农科”教材编写的目标。立德树人目标在教材编写中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教材体现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教材编写要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爱党爱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第二,专业课教材编写融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选择在前言或绪论部分、在阐述学科发展历史部分,集中介绍我国政府对学科发展进步的支持,如各种中长期发展规划,973、863、科技支撑等科技攻关计划,以及我国科学家自主取得的科技成就与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提高学生对祖国科技发展成就的认识,激发其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信心。
第三,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在教材内容的组织过程中,要融入“知农爱农”的情怀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服务“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理想情怀,融入农业大学校训“解天下值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理想信念。要充分挖掘引用科学改变民生、农业、农村、农民命运的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三农”事业,使知识的传授、能力素质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相统一。
第四,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介绍改革开放及新时代行业发展变化情况,特别要介绍党所领导的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指出当前面临的艰巨挑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要,激发学生为改变社会而发奋的使命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体现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卓越农林人才的目标。
二、更加注重创新性
创新性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因,是高等教育的教育内核。创新性、创造性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交叉融合的社会态势,创新性应该成为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最迫切的诉求。
“新农科”建设提出探索农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国一流大学的培养方案几乎都提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性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创新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关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设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3],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面向未来农业,建设具有农科特色的“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
课程是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核心支撑。“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支点是课程,应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农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课程变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课程变革需要对文本课程、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公共通识课和学科通识课的设置比重。原因有三:一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体现出了对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的需要,通识课内容往往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二是通识课往往介绍多个相近或交叉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思维方式;三是通识课丰富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点燃学生对新兴趣点的创新动力,因此,通识课是一流人才培养和“新农科”建设中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二,增设反映前沿科技发展的课程。通过开设前沿创新课程,为“双一流”建设要培养的新型拔尖创新人才“充氧”。前沿创新课程向学生介绍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新的思维模式,介绍不同于以往的最新观点。以批判的、质疑的、探索的态度重组课程,如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论、前沿学科导论、创业问题讲座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第三,回应“新农科”对实践能力的呼唤,创新实践课程模式。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衔接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探索,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淘汰陈旧过时的、不适用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前沿理论、技术和方法引入教学、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最新理论和方法紧密衔接,与行业最新发展情况紧密衔接,并引导学生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演变路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学科创新发展或行业创新创业案例,为学生种下创业的梦想的种子。
三、体现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与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节的情况,高等教育沉浸在“自弹自唱”“孤芳自赏”的状态。“新农科”教材的编写,需要基于农林产业发展前沿,基于“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多维度服务,基于农业产业新兴交叉跨界融合的科技发展,设计体系框架和内容安排,要将传统农业专业内容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加以融合改造,提升专业内涵;通过深度融合,重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培养等建设目标,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知识综合化、素质多元化、能力多样化的培养需求[1]。
四、强调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专业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质量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新农科”提出的“四个面向”,都特别关注和强调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这一维度,这也是新型农林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教育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要求,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新农科”建设涉及的高等农林教育的“四个面向”,更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基础的。因此,“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要满足和回应时代的强烈诉求,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创新,不断更新实践能力结构,设置鼓励创新性想法和发散性思维的设计性实验。同时,应在问题研讨或课外拓展部分,引入生产现实中的问题或案例,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直接关联,实现面向产业和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学习。出版社要策划与组织编写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教材,并开发具有新颖性、能满足交互式学习的实践课程教材。
五、依据分类型培养要求,教材体现不同类型的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长期以来没有体现类型和层次的差异,不同层次的院校使用一种教材,导致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就业脱节,使教育投入和学生精力遭到极大浪费。虽然教材品种繁多,各种自编校本教材泛滥,但几乎是按一个“葫芦”画下来的“瓢”,低水平重复严重。
结语出版社有责任将教材编写的时代性要求融入策划过程。出版社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组织者和把关者,因此需要学习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在教材组织编写的过程中,引领和指导作者体现新的时代性,使编写和审定围绕新的时代性要求进行,以保证教材符合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安吉共识——新农科建设宣言[J].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习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政府网,
[3]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N].光明日报,2016-05-17(002).
丛晓红
上一篇:科学素养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探析 下一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工智能+新农科”的实现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