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0 10:46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切实抓好德育。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德育要立足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抽象和具体相结合、角色扮演、创设困难情境以及树立正确榜样等措施,提高道德认识、激起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和引导道德行为。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发展;德育实效性;影响;探究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初中阶段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德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引导初中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心理发展与德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1],由环境变化和学习压力等原因引起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生心理发展,是指在初中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道德情感与态度、道德动机与实践,以提高其人性境界、精神涵养与做人品性的教育”[2],换句话说,只有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品德形成的教育才是德育。
心理发展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心理发展是德育的前提。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依托健康的心理,心理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所以,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之上,一个无法认识自己、思维混乱、自卑孤僻、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的。另一方面,德育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德育通过道德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接纳和控制自己,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会自动的对心理发展进行检测,当发现其发展滞后不成熟时,便会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进行调节,纠正弊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不成熟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出现了不同于之前阶段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能接受简单的抽象知识,如牛顿第一定律、杠杆的平衡状态以及压强等,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接受。除此之外,他们的反省意识也开始出现,会主动的对自己先前的观念和行为进行反省。同时,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也开始发展,能独立思考已经发生的事件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做出判断。虽然他们认知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初中阶段有所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受到知识储备不足和社会经验不够的制约,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会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大
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着不同且范围更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的情感也丰富了起来,性的情感和社会情感都得到了发展,他们富有理想,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激情,关心国家的未来。但由于性腺激素的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亢进,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变弱,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情绪会在短时间爆发出来,表现的直接和外露,呈现出易感性特征,易激动,易感情用事。例如,初中生在考试取得高分时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在考试失利时,会情绪低落,自我否定。他们的情绪容易在激昂和消沉之中来回快速变化,极其不稳定,有时,他们会因为一些小事,做出过激行为,但在事后又会后悔不已。
(三)意志行为活动———随意性增强但不够高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获得快速发展,意志行为活动的随意性明显增强,学生的行为开始更多的由意志进行控制,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行为。初中阶段的他们开始知道自主学习,摆脱了过去的被动学习,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下定决心学习后,会控制想玩的冲动,抵制各种诱惑,坚定意志学习。但由于意志行为活动的水平不高,意志不够坚定,即便下定决心做某件事,如果外界的诱惑过大,他们也难以坚持下去。比如,有的同学出现在考前一个月已决定要认真复习,但真正开始学习时,面对同伴邀约,手机的诱惑,再加上时间的宽裕,就很难坚持学习的问题,这说明他们的意志力水平还是不够高。
(四)自我意识———觉醒但不稳定
自我意识是指观察和认识自我时产生的意识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等都属于自我意识。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发现和关心自我,由本我开始走向超我,改变自发的生存状态,产生自觉的体验和认识。比如,被骂后感觉很愤怒,这是自发的;但当被骂后能觉察到自己情绪,冷静下来理性思维,自发就走向了自觉。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不稳定,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由于自我意识的高涨,社会和生活经验的不足,无法正确的评价自我,在对自己评估过高时,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就容易对现实不满或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三、初中生心理发展对德育的影响
(一)认知思维影响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关于道德的知识,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理论的感知、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掌握和内化而形成的看法”[3]。一方面,初中生不再墨守成规,听信书本、权威、家长和教师的教导,开始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经验,独立的认识事物,并尝试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怀疑和辩论,寻求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不愿接受教师所讲的各种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而寻求自己对这些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利于丰富道德的内容,如果此时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改变道德教育的方式,会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初中生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从自己出发,“想当然”的看待问题,当受到误导时,容易否定现存的道德规范并拒绝接受。
(二)情绪情感影响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4]。是非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情感都属于道德情感。由于生理变化,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变得更加的丰富,他们有理想、有激情,关心国家和社会。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特征,通过呈现案例创设情境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之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但由于初中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易感性,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容易发生波动,出现课堂行为和现实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影响道德情感的形成。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用生动的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语表达,讲解道德规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体验,但在课后由于学生情绪的快速变化,他们很有可能就忘记或者否定先前的情绪体验,这无疑给道德情感的培养增加了难度。
(三)意志行为活动影响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在自觉地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前提下,积极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毅力”[5]。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它帮助战胜不道德的动机,使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初中生的意志行为活动的随意性明显增强,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意志,做出相应的行为。但他们意志行为活动的随意性水平不高,道德意志遭受挑战时,无法确保在面对非道德动机时都能选择正确,做出道德行为。比如,在看到少数几个乱扔垃圾时,初中生能够坚定自己,不乱扔垃圾;但当上百人都乱扔垃圾时,他们就不一定能坚持自我了。这是因为他们意志行为活动的随意性水平还不够高,当面临诱惑挑战时,容易动摇,所以要想把道德意志的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还需要对道德意志加以磨练。
(四)自我意识影响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的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的有道德意义的相关行为”[6]。道德行为既是品德的外部表现又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落脚点是道德行为,只有产生了道德行为才有意义。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他们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开始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自主做出决定。因此,当他们形成了某种正确的道德观念时,就能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不稳定,受到不良影响后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做出不当的行为。另外,初中生往往会认为现存的思想观念是一种束缚,希望自己做决定,所以故意与现存的道德背道而驰。比如,教师教育他们要尊老爱幼时,他们会故意和老师作对,反其道而行之,这导致学生做出的行为与现存的教育教学理念冲突,不利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影响德育的效果。
四、利用心理发展特点,增强德育实效性
(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提高道德认识道德认识
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形成能够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道德形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这阶段已经开始得到发展,但还未发展成熟,抽象的内容对初中生来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但要让他们吸收,达到内化于心,形成道德信念仍旧很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在讲解抽象内容时可以举一些例子,结合例子来讲解。比如,讲解“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可以给学生举抗“疫”的例子:此次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捐款捐物的、深入前线的、坚守后方的等等,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抗“疫”献力,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给大家讲解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共克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便于学生将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上升为传承集体主义精神的信念。
(二)角色扮演激起道德情感
道德如果没有情感就会变得苍白,道德情感是道德的血液。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且具有易感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法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角色扮演就是在某个场景中,自己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进入场景之中进行感受、演绎,借助这种方式,扮演者能直接快速的感受某个人物。德育的一大困难就是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道德情感,做出道德行为。为打破这个瓶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感受角色身上的情感。比如,在讲解“走进法治天地”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无论何时都能遵纪守法,可以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海因茨,因出现了一种能治疗病危妻子的药剂,但自己没钱,而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肯延期付款,经过内心的煎熬和挣扎,最终做出了偷药的选择;另外一部分学生扮演法官,对海因茨进行审判。同学们要想演好海因茨和法官,就一定要走进角色,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经过此次的角色扮演活动,同学们不仅会对遵纪守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应的情感。
(三)创设困难情境磨练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一环,是品德形成的关键,对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调节、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抵抗各种困难、各种诱惑,抵制各种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初中生意志行为活动的随意性虽有明显增强但还是不够,在面对各种诱惑问题时,无法坚持到底。人的意志力都是通过锻炼培养起来的,道德意志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想要完成德育目标,让学生做出某种道德行为,可以采用创设困难情境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创设困难情境就是创造一些能够让学生感觉有些困难的情境,借由情境磨练学生意志。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的品质,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且高于他们原有能力的学习任务,他们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就需要自己想方设法寻找解决方案,在这期间他们会感觉很困难也会想要放弃,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完成任务。为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各种困难情境,磨练他们的道德意志。
(四)树立正确榜样引导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品德发展的归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还是为了形成道德行为。一方面,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强烈要求自己做主,但由于难以分辨是非,在受到不良影响后容易做出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初中生喜欢崇拜与追随那些在某方面比较优秀的人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分析以及根据教学目标,对他们的榜样进行严格甄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比如,在讲解“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采用视频形式展示此次“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的事迹:在抗“疫”战中,身患渐冻症的他不顾病痛的折磨,身先士卒、义无反顾,始终带领团队奋战在一线,争分夺秒,抢治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张定宇没有强烈的爱国之情,那么他根本做不到。学生在了解了张定宇事迹后会对他产生崇敬之情,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他树立为榜样,当学生主动把英雄人物作为自己榜样,就会向他们看齐,做出有利于党和的道德行为。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实效性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德育目标,教师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仔细分析,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德育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燕良轼.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83.
[2]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3]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7.
[4]王振宏.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106.
[5]申巧英.德育促进学生品德和谐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8.
[6]赵超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生体育课堂道德行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8
吴萍萍
上一篇:在用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与管理探讨 下一篇: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探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