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0:4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深入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1],而求异思维则是提升学科素养的基础。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围绕课标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培养求异思维;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倡导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因其灵活、多元的特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求异思维能够让学生获取独特的思维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尤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更新了一篇语文相关的论文,如小学语文论文发表比较好的期刊,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设置情境,激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有多元化、精细化和灵活化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辐散思维或发散思维,它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定式,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有效情境,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根据节选部分中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以他们为线索设计教学情境,激活求异思维活动。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结合作者对二人的评价,对两个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全书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线索展开情节,林黛玉冰清玉洁,灵慧绝人,纤尘不染;作者称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2],其实是从反面对其进行评价,此二人的爱情在当时的封建势力之下注定以悲剧收场。介绍完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评价后,让学生通读全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对二人进行一次评价。高中生作为新时代的少男少女,因时代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对于二人的爱情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思路打开后,便会形成多元的见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求异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里求异思维活动之所以能够开展,就是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思维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探讨文本的内涵,深入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作品中的人物做多元化解读,大大提高了他们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二、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碰撞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用这一句话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学”才有“思”,有了思考就会产生问题,问题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根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非常重要,没有问题就不会让思维产生碰撞,就不会有观点的形成。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一定要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求异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课时,教师可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设计问题:1.文章的标题是《祝福》,小说选取大年三十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让祥林嫂走完了她悲惨的一生,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以“祝福”二字拟题呢?有何深意?2.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遇人时总会重复不断地讲述关于儿子阿毛的伤心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祥林嫂两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的神情有着很大的差别,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中可以看出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4.祥林嫂死在了“祝福”的前一天,是冻、饿死的吗?谁才是杀死她的主谋?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多角度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主要抓住小说中的两个矛盾处“祝福”和“死亡”,进行多元解读,探讨人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点,运用逆向思维,理解小说的标题与主题之间的内涵关联,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在这里,问题就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解读,得出了个性化的解答,真正实现了对小说的深度解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小组探究,凝聚思维火花

  如果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求异思维,可能就无法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见微知著。如果不会运用词语作为工具寻求文章后背的内蕴,不会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文章,不会生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见解,那么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僵化的,思想是闭塞的、单一的,无法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这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一般来讲,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趋于成型,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具备了求异思维活动的条件。因此,为了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出现火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多元解读文章内涵。

  四、拓展角度,促进思维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与人们常态下的聚合思维是相对存在的”。求异思维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因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与聚合思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更为灵活,它不会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习惯,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诗经·采薇》一诗时,因为诗歌的创作时代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经》的结构、章法、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去体会诗歌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表现的主旨。具体教学时,可选择一首或几首内容与本篇相近的《诗经》中的篇章,如《鹿鸣》《常棣》《兼葭》《桃夭》等,因为这些作品与《采薇》在章法、表现手法、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可进行比较阅读,或设计一组群文阅读,在比较阅读中细心品味作品中情与景的融合关系和作用,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促使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主旨内蕴形成自己全新的认知,提高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求异思维活动,通过“变化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比较、探究作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5],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促进思维向高阶发展。

  结语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也能挖掘出自身的闪光点。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综合应用学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生活技能,树立健康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健康体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宋虎军,王鹏飞.“全景”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家,2021(01):67.

  马于强.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江西教育,2021(01):50-51.

  杨玲.简析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教育,2020(35):173-174.

  崔晶.抓实劳动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天津教育,2020(34):115-116.

  马金安.重视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11):6-7

  文/朱嘉鼎

上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策略研究 下一篇: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