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7 10:26
[摘要]全新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农业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为了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的建设。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发展,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再加上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涉及动物、植物和生物的生长,是社会各个方面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和主要生产基地。在全新历史时期,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使其以更加高效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点。但是在具体的升级改革过程中,农业生产力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农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但在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之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从长远角度来看,为了更好地推行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更好地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1.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分析
从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在经济迅猛发展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但是单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对农业生产模式作出了全新的调整,我国农业生产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分散型和中小规模型向着集约型、精确型方向转变,但由于受到传统小农思想和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在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十分缓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性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效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西方发达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可依托的发展途径严重缺失。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对解决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有效支持,也存在很多利好的消息。例如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购置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资金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导农业产业由传统生产向着现代绿色安全生产转变,指导农民群众更加注重资源、物质、劳动力的科学投入,并将技术和人工有效结合,大大减轻人力劳作,以便形成更为强大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2.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2.1生产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农业耕地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适于农业生产的优质土地数量相对较少,人均土地资源与西方发达和某些发展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近几年城乡建设对农业用地的征收力度不断加强,农业耕地资源严重紧缺,耕地资源紧缺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急需要我们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土地改革制度,加强土地生产模式的创新。人均土地供给不足的大背景下,怎样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的产出比,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速度是现阶段科研人员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2.2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区位因素主要是指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所拥有的农业经济发展实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偏远地区由于信息渠道相对较少,供求信息不对称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收益者。加上山区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生长环境相对较差,种植户的农业知识相对较为欠缺,因此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政策法规并不能够及时向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推广和应用,这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某些距离城乡地区较为近的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较为旺盛,机械化现代化科技化程度较高,而且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力度相对较大,各项政策支持比较全面,带动靠近乡镇地区,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距离相对较远,交通不便,各项信息供给不足等方面。
2.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真正做到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要想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就需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作出重大的调整。近些年随着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被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当中,农业科技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利用科技手段或者高科技产品,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的便利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农作物产量。例如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农田灌溉,农业施肥等方面,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药物防治的针对性,灌溉的合理性以及施肥的科学性,从而满足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另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还能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栽培方案,保障农民群众能够科学利用土壤,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农作物,加快土壤的针对性改良,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使农业生产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但从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各种先进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
2.4农民素质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农民群众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主力军,农民群众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科技成果的正常应用,以及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直接关乎到新农业思想和技术的正常实施。从现阶段的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群众的平均素质仍然不能够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很多农民群众的思想认知比较保守落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生产方式难以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例如近年来主推保护性工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很多农民群众由于机械设备和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相对较高,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积极性不足,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一直难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土壤板结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
2.5农业政策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政策和地方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各项基础建设。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从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建设并不是很完善。农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上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使得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面临的较大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资金支持,积极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加强对农业相关技术和经济增长规律的针对性研究,按政策的执行,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3.1优化产业布局
农业经济要想实现稳步有效的增长和发展,就需要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作出动态化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应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既要重视农业生产,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立起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特征,又不会对农业生产资源造成过度损害的模式,更好地促进基层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区域,应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政策,加强对未破坏土地资源的针对性保护,防止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更好地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3.2强化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
耕地的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情况,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保障各项制度能够严格地执行和实施,是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和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键。另外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加强保护和管理,改善不科学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大对农业生产污染和环境破坏程度的重视,通过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全新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减轻不合理农业生产对生大环境造成的破坏。
3.3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现代农业的发展就需要注重提升单位面积内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要根据科技兴农的战略部署,从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出发,认真探讨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律,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大种植业,资源产业,农业附属行业,环保行业的匹配程度,加大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做好农民群众的专业技能培训,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既懂得生产又懂得管理,这样有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快速推广应用。
4.结语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村集体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采取全新的发展模式,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地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28-30.
[2]尹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及改进策略初探[J].山西农经,2019(21):71-71.
[3]张德卿.浅析农业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246-246.
杜素英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下一篇:农技农业技术在脱贫攻坚中的思考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