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2 10:21
摘要:科学合理地推进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总结四川农耕文化本土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拓展发展空间,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强化政府功能,助推第二产业的发展;重视生态效益,引导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耕文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四川
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农耕文化强调时宜、地宜、物宜,即要根据时令变化选择合适的项目,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富含区域经济协同精神。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农耕文化的本土优势,对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展开研究,提出可以立足自身优势,将农耕文化融入第一、二、三产业,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以达到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农业推广研究员有什么要求,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原始蒙昧的刀耕火种到初步分工的男耕女织,从不辞劳苦的精耕细作到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既包括外显的农事操作程序和技能,也包括内蓄的习俗和思想等。农耕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底色,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厚重内涵的体现。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传统农耕文化绝不仅限于单纯的耕作技术或生产方式,而是作为一种价值凝练,浸润、渗透于人们的行为举止与思想观念之中,对于中华民族品质的形成、精神气节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传统农耕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与强大的生命力,其人文理念、价值观点和道德意识,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温良恭俭等优良品质,也是灿烂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传承的重要原因。四川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需重视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将农耕文化渗透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四川农耕文化的本土优势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一)自然环境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纵观文明发展史,地理位置对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巫山坐东与湘鄂西部山地相接,西靠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南连云贵高原,北近秦岭大巴山,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紫色土(紫色土富含钾、磷等矿物成分,透水性与通气性好,肥力较高)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天然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同时,四川盆地土地利用率为30%~40%,是我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连片产区。农耕文化的生发起源以农业为根,地理位置优势为四川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气候条件良好。四川盆地处于北纬28度到33度之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巴山与横亘的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使得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原因使其年降水量为1000~1300毫米,为我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再加上都江堰良好的灌溉条件也可以较大程度地弥补降水分配不均的问题,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创造了重要条件。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也使得农耕文化能够传承与发扬。
(二)人文环境优势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历代先民的努力经营下,四川盆地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
1.民族众多,民俗丰富多彩。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俗自然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少数民族鲜明的特征、独特的传统及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互通互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
2.移民文化底蕴深厚。四川既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东西文明、南北文明交汇融合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四川盆地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移民也带来了各地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文化习俗。精彩纷呈的文化在四川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为四川提供了厚实且鲜明的文化符号,促进了四川文化及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
2013年,四川于成都双流建成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四川首座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内除了收藏有大量传统农具外,还陈列了多种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用具,这些让人大开眼界的藏品就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四川农耕文化,让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二)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困境
1.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传统农耕文化面临消亡的危机。在一些地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都市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再加之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一旦缺乏相应的保护或管理机制,农耕文化更易被忽视和淡忘。因而,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
2.发展方式较为单一。一些地方在将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发展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博物馆普及农耕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等。例如,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立是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的可行措施之一,然而多数博物馆都位于城镇,鲜有人真正去了解那些具有厚重农耕文化历史的传统村落,村民自身也缺乏对于本村历史或传统文化的了解。
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髓,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目前需要重视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因所在。四川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当前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四、四川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农耕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基因仍需我们传承与发扬。农耕文化在书写四川灿烂辉煌的历史、促进四川社会稳定繁荣方面都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传承好农耕文化,促进四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对策建议
(一)拓展发展空间,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耕地的使用率明显下降。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将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可以就地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缓解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4]。同时,由于更多的农村人口留在家乡,也避免了农村的“空心化”,这对于新农村建设、社区管理以及乡村振兴都有积极作用。
(二)强化政府功能,助推第二产业的发展
1.政府功能的发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此强化政府的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组织机制,是实现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发挥好政府的桥梁作用。以农耕文化与建筑业的结合为例,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许多农民需要新建或改造房屋,这就需要政府作为中间人连接传统村落与建筑企业,对村落进行整体规划。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促进当地建筑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而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其次,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农耕文化资源传承的主体是农民,促进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释放农村人口红利、实现农村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将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纳入地方发展规划,需要地方政府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出引导,鼓励农耕文化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最后,创新是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农耕文化必将失去传承的基础。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创新的引导,鼓励更多与农耕文化相关创意的产生,促进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地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因而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推动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扶持政策就很有必要。例如:融资方面,要想办法发挥农村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吸纳民间资本,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税收政策方面,要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人才政策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人才储备,为农耕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只有政府部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连接、引导与管理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为农耕文化与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邱明明,徐广才.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5(12):115120
[2]叶燕,林聪.成都首个,“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EB/OL].(20200102)[20200712].
[3]唐海燕.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7(16):154155
[4]曹东勃,宋锐.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的伦理本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4153
何秋洁1,赵睿1,陈国庆2
上一篇: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管窥 下一篇:论知识经济与财务人员的终身教育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